民間手工藝現狀及傳承策略

時間:2022-05-12 10:57:03

導語:民間手工藝現狀及傳承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手工藝現狀及傳承策略

摘要: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具有濃烈的地域特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構建著中華優秀傳統民間文化體系,它代表著回族民間藝術的勤勞智慧,為中華民族藝術增添了無限光彩。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有著種類多、樣式巧、色彩艷的特點。通過對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現狀梳理和傳承策略的探討研究,結合學科發展趨勢,探索民間手工藝的傳播策略,為關中地區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發展與建設作出思考。

關鍵詞:關中回族;手工藝;現狀;傳承

民間手工藝的存在,建構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本著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點、尊重民族傳統的考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其中包括頒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旨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維護和弘揚優秀民間傳統手工藝。歷史上陜西曾是中國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陜西的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關中地區,沿渭河兩岸分布,西至鳳翔,東達大荔,與中部西安地區連成一片。由于此種地理位置的分布,將該地區的回族稱之為“關中回族”。相較于“西安回族”,“關中回族”的稱謂涵蓋面更廣,歷史的厚重感也更加強烈。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種類豐富多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作為民間藝術大的生態環境中重要的一環,對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現狀的梳理是一項十分必要的研究課題。而這也是對民族檔案資料的有效搜集與整理。

一、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現狀

回族民間藝術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習俗與傳統文化,其中主要以民間手工藝的表現為主,民族特性濃郁。元代回族的“大食瓶”堪稱經典,制作精美,造型美觀,形態高雅,被稱為回族民間藝術中的精品。除此之外,元代回族還擅長加工金銀首飾,造型靈動精巧,美觀大方,樣式豐富,受到大眾的追捧。明朝回族在制銅和制瓷方面有所成就。這是根源于伊斯蘭文化,銅器的性質極具民族特色,如宣德爐制作的銅器,從選料到裝飾式樣,極為精美,富于濃郁的民族特色。制瓷方面,“回青”是最為重大的貢獻,這種原料的運用,可以在瓷器上將“回回花紋”與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中的龍、鳳、梅、竹等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清代以來,回族的民間手工藝發展相對廣泛,種類多樣,有回族制作的陶瓷花瓶、陶瓷盤碟、玻璃畫、箱框畫、熏香爐、蓋碗、地毯、刺繡、紡織以及建筑中的石雕、磚雕和木雕等。(1)現在,民間藝術已經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機械化大生產在工業領域的強勢崛起,傳統的手工業逐漸被機械化大生產取代。分析原因:其一,標準化的機器大生產,以極低廉的價格與高效的生產迅速搶占市場;其二,由于多數民間手工藝具有口頭性、活態性的特征,依賴心口相傳的方式,導致傳承困難,資源搜集匱乏,民間手工藝陷入到后繼無人的地步。為加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四級保護體系。先后三次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陜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制作技藝便是涉及關中回族的非物質文化。同時,由于回族分散全國,因此關中回族與其他民族共同擁有著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剪紙、刺繡等等。今天的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種類繁多,主要有刺繡、剪紙、面花、雕刻、鏡子、地毯等,各具特色。由于時代的變遷,民間手工藝的時代特性也悄然地發生著變化。對于回族我們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它不像維吾爾族和藏族具有相對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的民間手工藝有著很強的地域性特點。

二、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研究概述

時展,在工業化浪潮之中,制作精良已然成為奢侈,批量化、流水線成為商品經濟的基本準則。亦或是時代的遺落,手工藝的保留著實不易。柳宗悅在《日本手工藝》一書中提到:“手工業的純真本色和獨特魅力值得傳承。機械化沖擊下的手工藝日益式微,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手工藝的優點和益處。”(2)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中回族的民間手工藝。

(一)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在全國各族之間均有突出性代表。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剪紙藝術、山西中陽的中陽剪紙、河北蔚縣的蔚縣剪紙、江蘇揚州的揚州剪紙、陜西安塞的安塞剪紙、山東高密的高密剪紙等等。這些剪紙藝術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回族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回族剪紙最為著名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伏兆娥和田彥蘭,較之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剪紙藝術的相對集中,關中回族的剪紙藝術較為分散,普遍分布于各個回族聚居區之中。同時,回族剪紙技藝的保存也存在地區差異,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城市及其周邊對于手工藝保留下來的較少,而偏遠鄉村地區則保存較為完好,承襲了傳統的民間藝術。關中回族的剪紙藝術是回族婦女在茶余飯后,農閑之時,抒發情感的一項藝術活動,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回族剪紙內容豐富,品類繁多,重點在于表現回族民族特色。剪紙作品多出現于窗戶、墻壁、頂棚、箱板之上,尺寸依照布局形態而定。題材方面有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金雞報曉》等動物形態,還有表現農家生活的《吉(雞)慶有余(魚)》、《五谷豐登》等。這些藝術作品都是民間藝人根據生活,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剪出的,作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沒有固定的藝術手法的要求,完全是回族婦女憑借一把剪刀、幾張彩紙,隨心所欲表現自己的方式,也為生活增添了幾分美感。回族剪紙是回族人民對于自由與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們借助剪紙藝術大膽表現,巧手點綴,展現著藝術的魅力。

(二)刺繡藝術

關中回族刺繡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因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被認為是回族民間寶貴的傳統藝術。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回族刺繡在各地區之間廣泛流傳,同剪紙藝術類似,刺繡依舊是回族婦女中流行的一項民間活動。閑散之時,三五成群便開始忙碌著刺繡活計。關中回族刺繡的種類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大多為經過藝術化處理的日常生活實用品。如手帕、枕頭、錢包、衣襟、汗巾、針線包、花鞋、裹杜、香包等。刺繡作品色彩運用上多以黑、白、藏青、深紫色作為底色,紅、黃、藍、綠作為花色,底色和花色互為對比。刺繡的裝飾圖案以花草和幾何圖案為主。圖案擷取大自然中的植物花葉,再經過回族婦女的個人想象,創作出枝葉、花蔓和諧統一的刺繡作品。另外,由于受到伊斯蘭文化的熏陶,裝飾圖案還會用阿拉伯幾何圖形或云紋圖樣繡為花邊。關中回族的刺繡藝術圖案精美,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深受穆斯林群眾的喜愛。

(三)面花藝術

面花藝術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關于面花的記載。如今,面花藝術是民間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著名的面花藝術有陜北子洲縣的“子推饃”;山西定襄匠心獨具的花饃;山東風格獨特的面花;以及甘肅隴東一帶的禮饃等等。下面筆者重點說明的是獨具異域風情的關中回族面花藝術。回族面花藝術憑借精湛的技藝、絕佳的味道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各地游客的好評。據記載,回族面花最早流行于元代,在繼承阿拉伯文化的基礎上,廣博眾采,完成多方面融合形成今天回族特色的面花藝術。關中回族面花在造型上多取材于自然和生活。常見各類花草、蝴蝶、鴿子等形態。此外,受到阿拉伯文化影響,采用卷草紋和云紋之類的幾何圖形作為裝飾。制作技法方面運用搟、切、揉、捏、搓、挾、擠、壓、畫、點染等多種手法,創作出形態精巧的面花作品。比如西安回民街常見的撒子(圖1)、油酥花繭、油酥脆花、油圈、千層糕、白牡丹、紅花綠葉、云紋歲糕、卷草形饃等。隨著時間推移,面花藝術從實用走向了觀賞,成為一種藝術品,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四)雕刻藝術

關中回族的雕刻藝術類型有石雕、木雕、磚雕和灰泥雕四種。雕刻藝術主要用于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在《回族雕刻藝術》一書中,作者講述了回族雕刻的重要構件,除了建筑結構精妙合理,在裝飾上極盡雕梁畫棟,形成了回族自己的類型風格。關中回族的木雕藝術雕刻于房屋門梁、窗戶、案幾等部位,雕刻圖案民族特色鮮明,多以花卉、動物、阿拉伯經文為主,幾何圖案為輔,主次分明,技藝精湛。磚雕藝術則是以雕刻為主,青磚上刻有各式花卉,有翠竹、荷花和阿拉伯幾何圖案等,畫面整體生動活潑,主題感強烈。石雕藝術與磚雕藝術較為接近,不過在圖案裝飾上多了些博古紋和阿拉伯書法。雕刻技法上更多以浮雕和透雕為主。關中回族的雕刻工藝形成了自身民族氣息,在西安回民街旁的化覺巷清真大寺中便可以欣賞到精美的回族雕刻藝術(圖2-3)。

三、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傳承策略

綜合分析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最為主要的矛盾在于手和機器的不同。手是一種溫度的體現,是心手相應的表達,機器則沒有情感。民間手工藝是匠心之作,是今天提倡的大國工匠精神的傳承。對于回族民間手工藝的思考,簡單說來是民族特色的展示,對于國家而言手工藝具有深遠的意義,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完善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文化普查

綜合研判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發展狀況,需要深入民間,走進田野,完成文化普查工作。這項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通過文化普查,梳理脈絡,全方位了解和掌握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和存在問題。重點了解由于天災人禍或其他原因中斷或消亡的傳統手工藝。近年來,眾多學者整理編著了關于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著作,學者李建彪的《關中回族民俗》介紹了關中回族的歷史變遷,對關中回族宗教信仰習俗、節慶習俗、游藝習俗進行描述和研究。還有楊光著《回族雕刻藝術》,講述回族雕刻是建筑的重要部分,在裝飾上極為講究,形成回族建筑自己的類型和風格。但是整體來看,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統籌性的整理+研究著作相對較少,這也是無法引起對關中的回族民間手工藝足夠重視的原因之一。

(二)依托地方高校傳承民間藝術

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有著種類多、樣式巧、色彩艷的特點,一方面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追捧,一方面又面臨嚴重的傳承危機、人才危機。如何使地域性民族民間手工藝打破被遺忘的尷尬呢?筆者認為,傳承發展地域性民族民間手工藝應依托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有優勢更有責任構建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體系。陜西地區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74項、省級604項、市級1415項、縣級4150項,較好地形成了陜西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生態圈。地方高校如何做好地域性民族民間手工藝傳承呢?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健全研究團隊資源將傳承人以優秀人才方式引進高校,傳承人為主導,專業教師為輔助,建立多學科、全方位,理論+實踐的民間手工藝教學方式。當前,關中地區多所院校開展此類教學模式。如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形成以傳承人+專業教師相組合的教育模式,進行從實踐到理論的全面的教學活動。2.建立交叉學科平臺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需要整合多學科,通過交叉學科的融合,構建民間手工藝的學科體系。同時,建立實踐基地,成立手工藝傳承人工作室,為學生開展知識普及、開發學習調研項目、展開各項活動提供條件與保障。

結語

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作為眾多民族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回族民間藝術的勤勞智慧,為中華民族藝術增添了無限的光彩。作為實用藝術的民間手工藝,其自身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既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統一性,如從剪紙藝術、刺繡藝術和面花藝術中汲取了大量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保留了典型的地域風格,如雕刻藝術和制鏡藝術,具有獨特的回族風格。關中回族民間手工藝的傳承發展,對于地區和國家都有著深遠的意義,手工藝的魅力值得我們去保護、研究和傳承。

作者: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