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繼承與發展
時間:2022-09-16 04:18:57
導語: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繼承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學把握時代需要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將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實際與馬克思主義海洋觀相結合,分別形成了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和海洋戰略思想,兩者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以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等海洋戰略思想是對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陸海統籌、人海和諧思想則是立足新時代的理論創新,它為新時代我國走向“深藍”,建設海洋強國指明了方向和發展路徑。
關鍵詞:;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
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與極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鄧小平和關于中國海洋戰略都有各自的思考。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在繼承鄧小平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處理海洋爭端、加強海軍建設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海洋合作、海洋生態保護、堅持陸海統籌等重要觀點。研究對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有助于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海洋觀中國化的研究,同時對我們積極應對海洋島嶼爭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和海洋戰略思想的形成
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的形成有著特殊的背景。20世紀70年代末,從國內環境看,十年“”使我國經濟、政治以及人民生活遭到很大破壞。為此,鄧小平提出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施改革開放。伴隨著新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海洋建設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當時的國際環境看,世界局勢趨于穩定,各國都開始重視海洋開發,海洋事業在經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價值不斷上升。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兩極化格局被打破,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和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海洋戰略思想。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為了能夠在新一輪開發、利用海洋的浪潮中把握機遇以發展自己,紛紛制定并實施了各自的海洋發展戰略。中國這個陸海復合型大國,也必須順應時展趨勢,搞好海洋強國建設,在與海洋有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軍事領域尋求突破,不斷在海洋發展浪潮中提高自身競爭力,增強國際影響力。另外,我國黃海、南海、東海等海域海洋主權爭議日漸突出,成為國家之間利益爭奪的焦點。面對日益嚴峻的海上安全形勢,我國的國家主權、海洋權益和發展利益均受到了嚴重威脅。因此,在繼承前幾代領導人海洋戰略思想的基礎上,從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創新觀點。總之,雖然時代背景和時代條件各不相同,但是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海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是一以貫之的。為了更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了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鄧小平和將中國海洋事業發展實際與馬克思主義海洋觀相結合,分別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戰略思想。
二、對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繼承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的基礎上,把握我國海洋事業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全球海洋戰略發展的新方向,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的海洋戰略思想。(一)從“沿海開放”到“依海富國”。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考察了廣東之后,對廣東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深入了解,并深刻體會到廣東同毗鄰的香港、澳門的發展差距。在1979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肯定了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關于在廣東建立“貿易合作區”的提議,決定利用沿海的區位優勢和人文資源,開辟沿海經濟特區。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從1984年到1985年兩年時間內,中央陸續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和4個經濟區域帶,逐步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沿海城市開放新格局。在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沿海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沿海經濟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沿海地區的較快發展逐步輻射和延伸到內地,帶動了其他地區加速發展,創造了中國經濟40年來的持續穩定增長奇跡。這不僅使沿海地區擺脫了貧窮落后的面貌,而且也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改變了我國多年自我封閉、與世界發展脫軌的狀態。沿海開放是鄧小平海洋戰略的出發點,也是鄧小平沿海與內地先后發展的“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邏輯起點。繼承了鄧小平以沿海開放擺脫貧困的戰略思路,進一步提出“依海富國”的戰略主張。面對改革開放30多年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海洋使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他強調,要“提高海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努力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1]。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根據2009—2018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核算,200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了3萬億元,2011年突破4萬億元,2012年突破5萬億元,2015年突破6萬億元,2016年突破7萬億元。到了2018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高達8341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3%,同比增長6.7%,其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等新興產業增速領先,分別為9.6%、12.8%,全國涉海就業人數高達3684萬[2]。從公報數據來看,我國海洋產業總體保持穩健增長態勢,海洋經濟日益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國家在擴大海洋開發領域、提高海洋開發能力的同時,又注重了海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海洋科技的進步,尤其是海洋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海洋產業快速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為建設海洋強國積累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而且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因而,“依海富國”戰略思想是對鄧小平“沿海開放”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構成了海洋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從“近海防御”到“以海強國”。鄧小平“沿海開放”戰略的實施,一方面促進了沿海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東部沿海地區成為我國的“黃金海岸”和經濟增長極,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許多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沿海城市會面臨在未來戰爭中遭受嚴重破壞的可能。通過分析國際政治形勢、國家實力與國家發展的安全需要,鄧小平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防戰略思想。“近海防御”是對新中國建立以后實行的“近岸防御”戰略的調整,意味著國家戰略防御縱深的擴大,對構筑國家海上防御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提出“建設一支精干、頂用具有現代戰斗能力的海軍”的戰略思想。他認為,“精干”強調軍隊要少而精,要“精簡軍隊,提高戰斗力”;“頂用”要求海軍武器裝備精良,能在作戰中發揮效能;“具有現代化戰斗能力”主要指作戰反應速度、綜合能力、獨立作戰能力、控制海域和航道的能力適應現代化作戰的需要[3]。鄧小平這種積極防御的海防戰略思想促進了我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了“以海強國”的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將維護海洋權益與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相結合,強調打造現代化海軍,提高維護海洋安全的能力,體現出對鄧小平“近海防御”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這一思想指引下,基于建設海洋強國的現實需要與復雜的戰略環境,正視我國海軍實際作戰能力與現代化戰爭要求的差距,為確保我國海上安全并履行更多的國際義務,主席提出要努力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海軍。“聽黨指揮”就是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能打勝仗”就是要提高軍隊近海防御和遠海護衛能力,統籌海軍水面和水下以及空中的綜合作戰和防御力量,加強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注重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的統一;“作風優良”則是強調軍隊作風建設直接關系海軍形象和戰斗力,只有緊抓作風建設,才能保持我國海軍強大的凝聚力、戰斗力[4]。在“以海強國”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近年來,我國海軍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三大艦隊輪番護航亞丁灣,“遼寧號”航母下水,新型驅逐艦、護衛艦入編并形成強大的遠洋護衛能力,我國自主研發的國產航母正在建造之中,海軍信息化水平和海軍人員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中國海軍正逐步實現向“藍水海軍”的跨越。(三)從“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我國是個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島嶼以及豐富的海底資源,因此,我國也長期面臨著與周邊國家的島礁主權和海洋劃界爭端。改革開放以后,為了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針對我國周邊領土爭端問題,鄧小平審時度勢,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政策主張。針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主權問題,鄧小平曾經回答記者要將問題暫時擱置,待以后找到實際方法再解決。在與越南和菲律賓的南海島嶼爭端問題上,鄧小平表示可以在承認中國主權條件下,雙方都不派部隊,共同開發。有關近鄰國家可以組成公司,共同勘察、開發。這種承認主權、擱置爭議的主張,避免了因使用武力帶來的破壞,有效處置了爭議問題,兼顧了爭端各方的利益,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氣魄與擔當,對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繼承鄧小平“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海洋戰略思想,在釣魚島爭端以及南海爭端問題上,對海洋領土主權歸屬問題態度堅決,同時又倡導用對話、談判、協商的方式妥善處理和解決問題,有效維護了我國的海洋權益。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和國際形勢的新挑戰,進一步提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主張。2013年10月,主席在出訪東南亞國家時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一構想是以“親、誠、惠、容”為內涵,以海洋港口建設和海洋航運為重點,以發展貿易合作關系為支撐的全球海洋交流合作大平臺。它不僅回避了敏感的領土爭端問題,實現了與沿線國家的政治互信,而且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繁榮興旺,推動了沿線地區文化的交匯融合,拓展了我國的戰略空間,深化了我國的經濟改革,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5]。(四)“陸海統籌、人海和諧”的提出。黨的作出了“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以及“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定[6]。近年來,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海洋生態污染日益嚴重,不僅影響美麗中國建設,也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巨大的挑戰。高度重視海洋生態問題,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基礎上,他提出了“陸海統籌、人海和諧”的重要戰略思想,強調要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實現人與海洋和諧共生。“陸海統籌”就是要統籌陸海經濟發展,統籌陸海國家安全,統籌“一帶一路”倡議,統籌陸海生態環境建設[7]。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強調要“建設健全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8]。因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不僅在海上,陸上是海洋污染物排放的源頭,必須在陸地上進行有效整治,“建設和完善海洋生態補償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1],實行陸地與海洋共管共治,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一體化管理。增強海洋意識是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前提,為實現“依海富國、以海強國”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在經略海洋的同時,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海洋意識宣傳教育機制,向廣大民眾普及海洋基礎知識,宣傳我國海洋政策以及我國海洋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使人們充分了解海洋,切實感受到海洋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產生活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將陸海統籌、依海富國、以海強國的意識內化于廣大民眾之心,樹立碧海銀灘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同時,也要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海洋環境保護,自覺樹立與海為善、與海為伴的海洋環保意識,在全社會營造關注海洋、認識海洋、保護海洋的良好氛圍。針對海洋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明確提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近期目標,那就是要從源頭上有效遏制嚴重海洋污染,讓人民群眾享用綠色、安全、放心的海產品,通過開展海洋修復工程讓人民群眾享受優美潔凈的海灘,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不過,同時強調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并不是完全不進行海洋開發,而是平衡資源開發和治理保護之間的關系,堅持海洋資源適度開發,實現國家海洋事業可持續發展。
總之,從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發展到海洋戰略思想,繼承是前提,發展是重點。汲取鄧小平海洋戰略思想的精華,對我國海洋事業建設的探索更加細致、深入,有力體現了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堅定信念。海洋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海洋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新時代我國海洋戰略實施過程中一定能夠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作者:李 羽 鞏建華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 上一篇:從嚴治黨的經典實踐
- 下一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及當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