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三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時間:2022-12-18 03:54:51

導語:鄧小平“三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三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摘要: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首先起步于農村,以農村改革推動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形成了關于“三農”問題的豐富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繼承發展了鄧小平“三農”思想,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精準扶貧,確保實現全面小康;以綠色生態導向引領農村發展等重要思想,為新時代開展“三農”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

關鍵詞:;“三農”思想;鄉村振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事業以農村作為突破口,以農村改革推動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形成了關于“三農”問題的豐富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三農”思想,為新時代開展“三農”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探索對鄧小平“三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對于深入理解黨的“三農”理論,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鄧小平“三農”思想的繼承

鄧小平有關“三農”的思想內涵豐富,對指導我國農業農村改革影響深遠。繼承了鄧小平“三農”思想,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賦予其更深刻的時代內涵。(一)堅持“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鄧小平把“三農”問題的解決放在突出位置。中國的改革始于農村,鄧小平把農村作為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即指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首先在農村實行搞活經濟和開放政策,調動了全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積極性。”[1]65基于以上認識,鄧小平認為我國的改革首先應該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可以為全面經濟改革提供指導和借鑒。黨中央從1982年起連續5年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中央一號文件”由此成為中共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專用名詞。“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2]4從戰略高度明確了“三農”工作的基礎性戰略地位。他指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2]3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3]658的“三個必須”,將“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3]658視為新時代開展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和根本要求,并進一步提出了“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4]428的“三個堅定不移”,以謀求早日實現上述目標和要求。多次前往農村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對“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農,天下之大業也。”“務農固本,國之大綱。”[2]7“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5]這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農業基礎性地位的再一次重申。(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包干“保證書”,實行分田到戶,不再向國家要錢要糧。次年,小崗村糧食大豐收,產量相當于全村1966—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鄧小平充分肯定了小崗村“大包干”的做法。他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6]32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黨中央的鼓勵和支持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新成果,也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產物,經受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是適應我國農業特點和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種較好的經濟形式。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并且提出了3個方面的政策要求:第一,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第二,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民家庭承包的土地既可以由農民家庭經營,也可以通過流轉經營權由其他經營主體經營。第三,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剝奪和非法限制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指出,要讓農民有更穩定的政策預期,吃上發展現代農業的“定心丸”;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提出:“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2]56這是針對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的又一政策主張,致力于讓農民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真正受益者。(三)走中國特色農業發展道路。鄧小平指出:“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29他多次強調農業的發展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鄧小平說:“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7]133并且結合我國農業農村實際“走出一條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合乎中國情況的道路”[7]126。這條道路就是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不變的前提下,以家庭聯產承包為經營手段,允許土地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在不同承包者之間流轉;保證對農村的資金、技術、人才投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保證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繼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大力發展農村的教育醫療衛生事業,從各個方面推動農民的全面發展和農村的全面進步。鄧小平強調:“一定要讓我們的人民,包括我們的孩子們知道,我們是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我們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為了將來實現共產主義。”[1]112認為,“三農”問題的出路,根本方法在于深化改革,結合中國國情和農情的不斷變化,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村經濟、增強農民工務工技能、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等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他指出,“三農”向好,全局主動。2017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壯大集體經濟,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8]當前,重點問題是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等途徑解決好農業經營主體的問題。強調:“農村改革不論怎么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9]在農業農村發展道路上,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四)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農業。1982年10月,鄧小平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1]17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相當落后,種子、化肥、農藥等都不能有效保障。鄧小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他說:“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1]275鄧小平把這一思想貫穿到農村經濟發展中,提出了“科教興農”戰略。他還親自參與和推動了“星火”“燎原”等重大農業科技項目的策劃和實施,使我國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鼓勵和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加強對農民的專業技術培訓等,真正將“科教興農”戰略落到了實處。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現代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黨的十八大之后,指出:“要舍得下氣力、增投入,注重創新體制、激發活力,著重解決好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3]664現在我們必須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和依靠科技力量,以農業科技進步支撐和推動“三農”事業取得新突破。2017年10月,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10]在農業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不斷提高我國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延伸農業資源的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良好收益,提高農民收入,從實質上改善農民生活。農業科技化發展道路既符合我國農業農村實際,也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二、對鄧小平“三農”思想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親自部署“三農”工作并時時關注。他關于“三農”問題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地回答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報告提出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新時期我國“三農”工作的目標。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關于具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十二條意見”。黨的報告和中央一號文件的相繼,為新時期“三農”事業發展作出了戰略性規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發的。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十分豐富,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15第一,要以農業農村的發展實際為前提,尊重農情,充分體現農村特點。第二,要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營造公平的發展環境。第三,全面改善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環境,建設生態農村。第四,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建設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基層黨組織,通過服務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贏得群眾。(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高、產量低、農產品質量不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較低及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弱等制約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主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在此基礎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指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2]95第一,明確“去庫存”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產量結構性過剩是當前農業面臨的突出矛盾,糧食去庫存是當前的緊迫任務。由于糧食連年增產,農業連年豐收,國家每年都會以保護價收購糧食,以保證糧食市場的穩定和農民的基本收入,但也導致了糧食庫存積壓、財政負擔過重等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引導農業結構調整來加以解決。第二,“調結構”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農業結構往哪個方向調?市場需求是導航燈。”[2]91隨著市場變化和消費升級,人們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和種類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結構下的糧食種類和質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向市場緊缺產品調,向優質特色產品調,向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2]92。第三,“補短板”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農產品質量短板是影響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以科技帶動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農業發展的又一創新舉措,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的各種突出矛盾的政策抓手,也是立足于農業發展實際加快農業發展的中長期性戰略。(三)落實精準扶貧,確保實現全面小康。“小康”一詞,表達出中華民族對幸福生活的長期向往,實現全面小康也是國家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在海南調研時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1]對于農村的小康建設工作非常重視,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2]“三農”決定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因此,明確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扶貧開發工作總方略,以更大決心、更精準思路、更有力措施,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以往的扶貧方式往往是“大水漫灌”式的,所有地區的政策、舉措都一樣,導致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然而收效甚微。對此,強調:“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13]并提出了“四個堅持”和“八個要求”。對于“怎么扶”的問題,提出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扶持特色產業;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對于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實施易地搬遷,要尊重群眾意愿,不搞強迫命令。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這是針對既是貧困地區,又是重點生態功能區或自然保護區的地方實施的。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2]168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對于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來兜底。一方面發揮農村低保的社會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決不放棄任何一批貧困人口。目前,脫貧工作正處在關鍵時期,對此,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充分表明了我們黨帶領農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四)以綠色生態導向引領農村發展從2014年起,連續五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到了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和提高可持續農業發展能力的必要性。一貫重視生態建設,生態農業思想恰恰是他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在農業發展問題上的靈活運用。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14]。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以綠色生態導向引領農村發展是一場深刻革命。首先,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青山綠水的資源是鄉村所獨有的資源稟賦優勢,能夠為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對農村的建設要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原貌。其次,樹立節能降耗理念。2013年5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再次,要完善治理保護政策。在農業領域,要加強農業污染治理,修復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嚴格保護耕地,實行耕地輪作休耕,開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工作。最后,樹牢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3年整治行動,完善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絡,完善農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保證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放在黨的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在繼承鄧小平“三農”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三農”思想,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戰略、新思想和新路徑,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指導解決“三農”問題的總綱領,我國的鄉村振興展現了美麗前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最為堅實的基礎。

作者:張純 趙丹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