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鄧小平理論的時代價值
時間:2022-05-13 10:29: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鄧小平理論的時代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是充滿無限生命力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所以具有與時俱進的發展本質和發展要求,最重要的是依據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時代性,二是實踐性,三是科學方法。這三個要素,在鄧小平理論中得以充分展示。這是鄧小平理論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深遠時代價值的最重要原因。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時代性/實踐性/科學方法
【正文】
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雄辯地說明,馬克思主義所以具有與時俱進的強大生命力和發展要求,最重要的是依據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時代性,二是實踐性,三是科學方法。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集中體現在其時代性、實踐性、科學方法三個基本方面。深刻而全面地把握這三個方面,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是深透揭示和把握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新階段的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的關鍵。
時代性: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基本前提
從根本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依據不同的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征,研究不同時代條件下社會主義運動的特殊問題,由此形成不同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學說,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依據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矛盾和歐洲工人運動的特點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的社會發展規律,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突出地表現在他密切關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新情況、新特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地總結、研究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經驗、新規律,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在他那個時代被不斷地補充進新的內涵,獲得新的活力,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發展階段——列寧主義階段。處于帝國主義戰爭大面積爆發和無產階級革命深入發展的時代,致力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深入研究中國革命的特殊規律和發展途徑,并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道路,創立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國風格的思想,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總之,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和不同歷史階段的新發展,生動活潑地創造著和延續著馬克思主義的生命。
然而由于20世紀3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內部僵化觀念和體制的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特性遭受嚴重制約。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所以會出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長達20年“左”的錯誤這樣的曲折,原因固然有眾多方面,其中一個帶有根本性的關乎全局的原因,就是脫離已經變化了的時代特點和各國的具體實際,抽象地談論、搬用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理論原則或具體結論,嚴重地扭曲、窒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從而導致關于社會主義的理念期待與現實狀況之間的強烈反差,導致企圖超越現實條件加快社會主義過渡進程,導致一系列急于求成的建設路線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
嚴重的教訓啟示人們:要永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發揮馬克思主義對于現實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作用,必須面向新的時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現實社會主義面臨的新情況和呈現出的新特點。鄧小平理論,正是馬克思主義面向新時代回答新問題的偉大科學成果,因而它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在當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體現。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世界格局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新科技革命和高科技的廣泛應用給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其巨大的影響,以至向傳統的社會制度和社會形態理論提出了諸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二是世界性戰爭失去了全面爆發的客觀條件,和平與發展逐步代替戰爭與革命而成為時代的主潮流,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極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三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對內在危機的反省和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功經驗某種程度的借鑒,實施了若干改革與調整措施,使資本主義制度在具體運作中出現了與自由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階段許多不同的特點;四是50年代形成的社會主義陣營逐步解體,傳統的社會主義理念和實踐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如此種種根本性全局性的新變化,如果固守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具體結論,則很難作出清晰的梳理和正確的判斷,以致陷入迷惘和困惑。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敢于直面新時代,研究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總結新的實踐經驗,以尋求社會主義新的生路。鄧小平正是這樣一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著力解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社會主義面臨的新課題,是鄧小平以新的思想、觀點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一方面鄧小平非常重視對冷戰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時代新主題的揭示,透過紛紜蕪雜的國際事務現象,抓住世界格局新變化的本質,尋求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契機和基點。由此精辟地指出:當代世界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格局,給中國帶來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不僅提供了加快發展的寶貴時間,而且擴大了對外開放的空間??紤]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與建設問題,必須始終立足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鄧小平非常重視從時代變化的高度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的總結,從中透析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問題,梳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思路,并明確指出:搞社會主義,只能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不斷總結人民群眾把社會主義理想具體化的實踐經驗,來豐富、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上述兩個方面——提煉時代主題,總結根本經驗,一個是認真地分析“世情”,一個是深透地研究“國情”。自然,它所產生的偉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也就在既適應時代特征、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的起點和層面上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生命力。
世紀之交,世界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為一些局部地區戰爭頻仍,西方國家對我國“西化”、“分化”圖謀加劇。這種現象是否意味著鄧小平關于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概括已經過時?這是在21世紀社會主義進程必須首先搞清楚的重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能否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認識,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們對國際格局的總體判斷,而且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堅定不移地貫徹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則和戰略思想。假如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判斷已經過時,那末作為和平與發展時代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也就失去了現實的時代價值。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鄧小平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對世紀之交國際國內的復雜變化進行了精辟分析,作出了科學判斷,深刻指出:“盡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較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岸鄻O化格局的最終形成是一個充滿復雜斗爭的長期過程,但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和正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1999年11月15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這一重要論述,完全符合世紀之交國際格局的現狀和21世紀世界變化的趨勢。21世紀的時代主題所以仍然是和平與發展,取決于這樣幾個內在因素:其一,隨著世界民主獨立力量的發展,一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的局面將不復存在,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將愈益凸現,并且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這是制約新的世界大戰的最重要因素。人類在多極化格局中將贏得更多的和平環境和發展機遇。其二,隨著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劇,追求發展特別是尋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人類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將面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發展課題。其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無可回避地必須調整現存的生產關系乃至政治上層建筑,否則難以生存。改革和調整將繼續成為21世紀世界發展中的主潮流。人類在改革與調整潮流中將創造更多的相互開放、共同發展的機遇??傊?,21世紀的世界,將是沿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不斷前進的世界。處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切重大戰略問題,只能以馬克思主義在現時代的集中體現——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則為指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生機勃勃向前發展的最根本保證。
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唯一源泉
時代是實踐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歸根到底寓于它特有的實踐性之中。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唯一源泉,是永葆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強大動力。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向來認為他們的學說的生命力,尤其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生命力,存在于革命的社會實踐之中?!吧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1](P.6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科學命題,不僅深刻揭示了實踐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而且也蘊含著作為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高度理論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之所以充滿無限生命力的深刻哲理。恩格斯更加明確地把“革命的實踐”看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例如,關于社會主義運動的策略,恩格斯強調,共產黨人應當“參加工人階級的一切真正的普遍的運動,接受運動的實際出發點”[2](P.680)。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恩格斯指出:“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于現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3](P.676)總之,實踐,尤其是工人階級革命的社會實踐,是科學社會主義存在、發展的根本形式,是馬克思主義生機與活力的根本源頭。離開實踐這塊沃土,科學社會主義之花就將枯萎;脫離具體的實踐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就會把社會主義變成毫無價值的東西。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突出地表現在他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本質,密切關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新情況、新特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總結、研究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實踐經驗,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在他那個時代被不斷地補充進新的內涵,獲得新的活力。列寧把實踐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的始終決定作用提到這樣的高度:“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因此,必須反對一切脫離實踐的“冠冕堂皇的關于社會主義的議論”[4]。列寧的這一重要思想,極其深刻地指明了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對于科學地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為我們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學說、張揚馬克思主義生命力,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原則。
在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本質,曾經經歷了長期的尖銳斗爭。在從中國實際條件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成功地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實踐中,得出這樣的精辟結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需解決的問題?!保?](P.543)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這些精辟之論,可以說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完整的邏輯表達。這一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塊特殊大地上發揮指導作用、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關鍵前提,成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并初步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重要保證。
可惜列寧和的這些光輝思想,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包括中國社會主義運動中未能被恒久地堅持。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諸多曲折,歸根到底無不是脫離各國具體的實際,抽象地談論、搬用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理論原則或具體結論,嚴重扭曲、抹殺馬克思主義實踐性本質的結果。
鄧小平理論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生機勃勃地指導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歸根到底正是在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本質。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問題上,鄧小平一貫強調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老祖宗不能丟”;二是結合實際“搞清楚”?!袄献孀诓荒軄G”,指的是不能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結合實際“搞清楚”,指的是必須結合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一切從實踐出發,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把馬克思主義繼續推向前進。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只有根源于實踐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的這個重要思想,極其深刻地堅持和張揚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本質,把馬克思主義生機勃勃地推向前進。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本質,研究和回答現實社會主義的基本規律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現實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
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概念,由此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是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最重大貢獻,是20世紀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的最重要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既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的最重要觀點,又是形成鄧小平理論整個科學體系的基石。按照鄧小平和黨的十五大的科學預測,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起碼到21世紀中葉,我們都必須致力于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務。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學說,既是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價值定位,又是鄧小平理論的時代價值定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結束,鄧小平理論就不會過時。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學說,鄧小平理論不僅指導著20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而且對于解決21世紀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基本問題,必將繼續發揮根本性的指導作用。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精辟指出,“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講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搞清楚什么是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中國,真要建設社會主義,那就只能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而不能從主觀愿望出發,不能從這樣那樣的外國模式出發,不能從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個別論斷的教條式理解和附加到馬克思主義名下的某些錯誤論點出發”。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鄧小平理論系統揭示了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
——社會主義本質論。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論斷,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所以能作出這樣的科學概括,歸根到底依據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是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公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神圣使命的實現,離不開一個基本的前提,這就是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和發展。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約社會公平實現乃至社會全面進步的最大因素就是社會生產力還處在比較落后的水平上。離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離開全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社會公平就無從談起,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則更是非常渺茫的事情。我國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歸根到底都在于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而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的癥結,又在于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脫離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個最基本前提,把在初級階段很難實現的某些理論原則當成了現實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出發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廓清了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的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不僅是我們在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問題上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思想理論武器,而且是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堅持社會主義的最重要思想理論指南。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堅定科學社會主義信念。而要科學地回答這個根本問題,關鍵還是在于以鄧小平理論作指導,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改革動力論。社會主義所以需要改革,歸根到底是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還很不完善,還存在著種種束縛社會生產力的因素。正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出發,鄧小平精辟指出,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促進社會主義發展的層面上賦予改革以深刻的政治、社會意義,是鄧小平理論的最鮮明之處。黨的十五大堅持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實際問題出發,對我國跨世紀改革事業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其中最突出之處是把深化所有制領域的改革作為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作為實現經濟體制改革新突破的“突破口”。作這樣的認識和部署,根本依據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因而公有制經濟不可能大而又公、純而又純,它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由于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因而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兩個主要方面——公有資產占優勢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由于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因而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在實現經濟體制改革一系列新的突破的同時,還必須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堅持鄧小平理論和十五大精神,在確立21世紀初葉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發展為主題的同時,明確指出必須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加快發展的動力。如此種種重要觀點,都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對鄧小平改革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它是繼續推進21世紀各項改革事業的根本指導思想。(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從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應該搞市場經濟,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反映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上的重大理論飛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的逐步形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逐步確立,歸根到底來源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認識和把握。由于是初級階段,因而不可能一下子走上計劃經濟道路,經濟市場化的發展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由于是社會主義,因而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之上,同時加強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克服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運作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主干上嫁接現代市場經濟機制,這是一個偉大創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不僅僅是解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有效發展生產力的基本途徑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建構了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經濟形態。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報告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關鍵。
——社會主義全面發展論。鄧小平理論在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問題上的創造性貢獻在于,從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出發,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內容構成和實現途徑,從而把全面發展由一種長遠的價值目標轉變為現實的建設實踐。首先,鄧小平理論指明,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是高度物質文明、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民主政治的有機統一,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是社會生產力落后,這是制約社會全面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初級階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建設逐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的高度物質文明;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造成“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樣一種“聯合體”[1](P.294),這就要求在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人的素質建設和自由發展,建設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無論是物質文明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都必須要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作為載體和保證,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追求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其次,鄧小平理論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揭示了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包括實行富民政策、通過發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質、培育“四有”新人等,這樣就把作為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核心內容的人的發展,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是更加走向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必須更加堅持和實踐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全面發展思想,進一步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有效途徑。
科學方法: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根本保證
一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有機統一并不斷堅持的歷史。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科學方法論,既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又是使馬克思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根本保證。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本人,還是真正捍衛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家、思想家,都無不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而反對一切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庸俗化、靜止化、零散化的傾向。1895年3月11日,恩格斯去世前不到半年,他在致桑巴特的信中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保?](P.406)這不啻是恩格斯留給后人直至今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的政治遺言。列寧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對于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重要意義:正是由于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納了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思想成果,并在革命的實踐中加以檢驗,才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充滿無限生命力和感召力的革命科學。
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史中出現的失誤和曲折,重要原因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偏離。一是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形成社會主義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尖銳矛盾;二是靜止地對待社會主義,導致企圖超越階段很快建成社會主義的路線和政策;三是封閉地建設社會主義,割裂了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一般規律和趨勢的聯系;四是隨意地闡釋社會主義,把許多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的東西強加到社會主義名下。以上種種,無不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方法論的反映。歷史的經驗啟迪我們: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若干具體結論,是需要隨著時代的變更而不斷更新的;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原則,則是必須永遠堅持的??茖W方法論原則的動搖,會直接導致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左”右搖擺,甚至徘徊倒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是捍衛、張揚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基點。
鄧小平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創造性實踐和印證。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面臨嚴峻挑戰,社會主義運動陷入暫時低潮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主義建設一系列根本問題上,將馬克思主義繼續推向前進,創造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思維原則和科學方法。
——把一切從實際出發作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邏輯起點。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選擇,根本之點在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問題的關鍵是,“結合”的出發點選在哪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是的一貫主張,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不斷強調“結合”問題??墒菫槭裁丛?0世紀50年代之后未能做好“結合”的文章?關鍵問題就在于“結合”的出發點選錯了,是從“本本”出發剪裁現實而不是從實際出發檢驗理論。由此可見“結合”的出發點何其重要!一切著眼于現實的實踐,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此作為邏輯起點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領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最重要的方法論原則。
——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有機統一。鄧小平一貫倡導的解放思想,其本質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開拓和社會主義新道路的開辟。它所要解決的實質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破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教條化、凝固化的傾向,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二是破除把社會主義理想化、純潔化的傾向,堅持生產力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從認識論意義上說,這樣的解放思想,擔負著兩大歷史性任務:其一,實現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基本原理的普遍性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特殊性相統一;其二,實現人們對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觀愿望與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相統一。這也就是說,解放思想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主觀與客觀相一致。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在實際過程中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和真諦。
——全面科學的國情分析。不拘泥于書本上的公式和結論,不空洞地描繪社會主義的未來,一切從中國現實國情出發,腳踏實地地制定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方針政策,這是鄧小平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鮮明的思維品格和方法原則。改革開放十幾年中,鄧小平不僅作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國情的精辟論述,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國情分析方法,主要特點是:1、歷史地把握中國國情,從而回答和解決了在經濟落后基礎上能不能很快建成社會主義的問題。2、辯證地把握中國國情,從而弘揚優長、消除弊短,選擇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3、發展地把握中國國情,從而不斷地研究新情況,回答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使改革與建設的具體方針政策不斷適應變化著的實際。
——把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與實際利益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是鄧小平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推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體現。他在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始終堅持生產力標準的時候,幾乎無不同時強調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群眾實際利益的實現,強調要把“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放心不放心”作為衡量一切路線政策的根本標準。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在人民群眾最大利益基礎之上,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參與和支持。
——理清世界局勢,把握發展機遇。把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放在世界發展的大視野中加以戰略思考,從而由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來把握中國發展的大格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前進不可或缺的前提。鄧小平通過對世界格局的梳理和時代主題的提煉,高屋建瓴地指出: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必須著眼國家利益,走向未來世界;必須適應國際競爭要求,提高綜合國力。這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科學方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嚴峻挑戰之中闊步前進的重要保證。
鄧小平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生動體現。不僅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一步拓展,具有長久性的指導價值;而且對于把馬克思主義繼續推向前進,永葆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