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宏觀、辯證、綜合、創新之路

時間:2022-02-02 05:24:00

導語:走宏觀、辯證、綜合、創新之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走宏觀、辯證、綜合、創新之路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實質上是宏觀文藝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本身正是批判繼承人類一切先進文藝思想的創造性成果。編寫文學教材,建設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同樣要吸收、繼承人類創造的文藝理論成果,特別是20世紀以來文藝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放開眼光,博采眾長,走宏觀、辯證綜合創新之路

重視對當代文藝實踐和審美經驗的學術概括和理論提升。古今中外大體上存在著三大文論話語體系和四大文論學理系統。三大文論話語體系是:西方文論話語體系和西方文論話語體系的本土化;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和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現代化(或稱為現代轉換);馬列文論話語體系和馬列文論話語體系的中國化。我們應當把進行理論創新和傾聽實踐呼聲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對當代文藝實踐和審美經驗的學術概括和理論提升,重塑和建構出既有世界性、人類性,又有時代感、當代形態和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新文論。四大文論學理系統是:研究“文”與“史”關系而抽取出來的各式各樣的歷史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研究“文”與“人”關系而總結出來的各式各樣的人本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研究“文”與“美”關系而概括出來的各式各樣的審美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研究“文”和“文本”自身關系而提煉出來的各式各樣的文本主義文論學理系統。我們應當積極、自覺地整合上述各種文論學理系統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建構起涵蓋“文”與“史”、“文”與“人”、“文”與“美”和“文”與“文本”關系的,相關學科形態諸如文藝社會學、文藝人學、文藝美學和文本學等有機融合的,宏大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新體系。

努力從研究對象中探索和尋找規律,求真求新。文藝研究主體必須具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意向,對社會實踐和文藝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作出新的理論闡釋。求真求新,應當特別強調“時”、“空”和“勢”的概念。時間和空間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同時規定著事物所包含著的真理的邊界和適用范圍。注重時間因素,一方面要追求與時俱進,推動文藝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不同歷史進程中、不同社會條件下和不同文化語境里的國家、民族、人群和地域的文藝理論的歷時性差異。注重空間因素,要適當強調不同地域和不同社會環境里的文藝理論的共時性差異。同時,還要正視不同的文藝理論是“強勢”還是“弱勢”。從世界范圍看,盡管現當代西方文論是一種強勢文論,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強勢文論都必然是先進文論,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強勢文論都一定具有可供選擇的合理性和真理性。如已經進入后工業社會的西方現當代的后現代主義社會文化思潮,從整體和全局上說,并不適合尚處于發展中的當代中國的國情。因而,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和套用西方現當代呈現出強勢狀態的文論。任何異地和外域的文論,都要經過有選擇的本土化的變通和內化的過程。對此,我們應當牢記“南方為橘”、“北方為枳”的道理,防止和克服洋教條主義所造成的迷誤。

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必然帶來文論的多樣化。20世紀的文藝理論特別是西方的文藝理論新潮激蕩,流派紛呈,取得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對文藝的本質、結構和功能的多視角、多層面研究達到了相當精細的程度。各種文藝觀念、批評模式,都在各自所擅長的研究領域作出了新的開掘和新的拓展。這對于擴大學術研究的視野,挑選與優化其中有意義、有價值、有真理性和合理性的思想成分,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理論資源。我們應當運用馬克思主義宏觀、辯證、綜合的思維方式,對其進行鑒別與分析,通過吸納、承接和轉化,結合新的實踐進行重塑與創新。健全的、合理的文藝理論格局,應該是既有主導又呈現多樣。無主導的多樣可能造成混亂無序、極端的相對主義和自由主義;無多樣的主導又可能導致單調刻板和整齊劃一。只有主導與多樣相結合,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既有主心骨又充滿蓬勃生氣與新鮮活力,才有利于文藝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只有建構起作為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標示先進文化前進目標和發展方向、具有創新和開放形態的文藝理論,才能體現歷史發展的新需要,從而更加有效地弘揚時代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以推動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