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管理思想探析

時間:2022-03-04 10:52:00

導語: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管理思想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管理思想探析

一、社會管理基本目標——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未來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筆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的活動能力的自由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應該包括勞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和完整,個人活動相應地充分達到豐富性、完整性和自由性。人們不再屈從于被迫的分工和狹隘的職業,每個人按自己的愛好、特長、天賦,自由地選擇活動領域。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發展的思想是對以分工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批判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自發形成的職業性的社會分工,是奴役人和阻礙新社會成長的巨大力量。因為由于這種分工,明顯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他們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這種屈從現象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當分工出現之后,每個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由于這種分工,使個人變成片面的人、畸形的人,嚴重阻礙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分工和私有制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馬克思認為,要真正使人類得到解放,必須超出政治解放的狹隘界限,根本改造市民社會,消滅私有制,從而消滅異化。馬克思恩格斯作了這樣的描述: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有人對此提出責難,認為這是意味著每個人不得不做所有的事情,馬克思恩格斯回應說:他們并不認為每個人應當完成拉斐爾的作品,他們只是認為,每一個有拉斐爾的才能的人都應當有不受阻礙地發展的可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的限制,按照自己的心愿從事社會活動,是人的自由發展的顯著特征,是意志自由的表現。

(二)人的社會本質的充分發展。馬克思從不把人的發展簡單地歸結為能力的發展。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因為人的能力的形成、發展和表現都離不開人的社會關系。”所謂社會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包括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相聯系的一切歷史的、現存的、自然的、社會的條件和關系。其中,與勞動相聯系的生產關系、經濟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這些關系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社會關系越豐富,人的本質就越能得到全面體現,人就越有獲得自由發展的可能性。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今后生產力發展的規模將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具有社會性,人類歷史、甚至某些具體的歷史事件,都越來越打破民族的局限性,日益具有“世界歷史”的意義。為此,他們舉了一個例子:如果在英國發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千千萬萬工人的飯碗,而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么,這個發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性的事實。這說明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在當時,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世界范圍內進行交往的潮流滾滾而來,全球化時代將要來臨。

從個體發展史的視角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由于人們各種不同的需要以及他們求得滿足方式的不同,他們必須與自然界打交道,他們彼此之間必然建立相互聯系,這種聯系與交往決定著生產和需要。因此,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創立了現存的關系。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彼此發生關系的個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聯系的,后代繼承著前代積累起來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總之,我們可以看到,發展不斷地進行著,每一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這樣,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關系必然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單一走向豐富。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這一發展之路就是人的本質完善之路,即個人自由發展之路。

(三)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人的本質現實地表現為每個個體所具有的個性。馬克思曾把人分為“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所謂“偶然的個人”是與社會關系、交往條件不相適應,對社會關系沒有自主性、處于被奴役地位的個人;所謂“有個性的個人”就是與社會關系、交往條件相適應,對社會關系有自主性的個人。個體性所表現出來的是自覺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人的個性的發展根本上表現為個人個體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也就是人的自覺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發展。

由上不難看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理想目標。我們在進行社會管理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人是目的、人是關鍵、人是主體的社會管理理念,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政府社會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公眾參與機制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二、社會發展過程所要實現的首要價值——社會公正

社會公正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當今要研究實現中國的社會公正,必須認真研究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公正的思想,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為指導。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公平問題有大量的論述,集中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任何社會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而是現實的、具體的。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明確地說過:“這個公平則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正因為這樣,就沒有永恒的公平。公平問題是一個需要從現實的具體條件出發加以說明的問題。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離開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來談公正是沒有意義的。”公正具有時代性。

(二)要解決社會不公平問題。不能依賴于訴諸道德和法的做法。不能離開生產來空談分配的公平。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在討論什么是“公平的”分配這一問題時深刻地指出:“除了上述一切之外,在所謂分配問題上大做文章并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錯誤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也就是說,是生產決定分配,而不是道德和法決定分配公平與否。所謂生產決定分配,一是指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特點決定分配的性質和特點;二是指生產創造的財富有多少可供分配決定分配方式。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也有明確的意見,他說:“在《人民論壇》上也發生了關于未來社會中的產品分配問題的辯論:是按照勞動量分配呢,還是用其他方式。人們對于這個問題,是違反某些關于公平原則的唯心主義空話而處理得非常‘唯物主義’的。但奇怪的是誰也沒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質上畢竟要取決于有多少產品可供分配,而這當然隨著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從而分配方式也應當改變。”這兩層含義都說明了一個徹底唯物主義的觀點:公平的實現程度不能超越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三)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就是要實行以“勞動”為同一尺度的社會公平,而不可能做到分配結果事實上的平等。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分配中的平等還只能以“勞動”作為同一尺度,這種平等的權利同時默認勞動者有不同的個人天賦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各個人是不同等的。有的強些,有的弱些;有的結了婚,有的沒有結婚;有的子女多些,有的子女少些,以及其他等等。因此這種平等權利體現在分配結果上是不平等的。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說的那樣:“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到的比另一個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還不能做到公平和平等,富裕的程度還會不同,而不同就是不公平,但是人剝削人已經不可能了。馬克思恩格斯同時認為,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才能完全超出這種平等權利,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四)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可以通過分配前的“六項扣除”,為社會全體成員提供社會福利和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提供社會救濟。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在評論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這一觀點的時候,闡述了兩個對今天仍有啟迪和指導意義的思想:一是勞動產品的分配不可能屬于社會一切成員。馬克思問道:“‘屬于社會一切成員’?也屬于不勞動的成員嗎?”顯然,馬克思是反對不勞而獲的。只有勞動者才能參與勞動產品的一次分配。二是二次分配必須考慮到社會的公共事業和扶貧濟困。勞動的產品不可能不折不扣地按照平等的權利在社會全體成員中分配或共享,這就是在分配之前有六項扣除,即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和保險基金;與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和現代社會比起來,這一部分將會立即極為顯著地縮減,并將隨著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減少;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和現代社會比起來,這一部分將會立即顯著增加,并將隨著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加;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

“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有折有扣”的了,雖然從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福利。現在,“社會共享”的輿論越來越大。而馬克思對于勞動產品的分配,哪些是不能提“社會成員共享”,哪些是可以提“社會成員共享”,是有深入的思考和明確的界定的。研究馬克思的這些思想,對于我們建立健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機制,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社會管理的基本措施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設想:(1)剝奪地產,把地租用于國家支出;(2)征收高額累進稅;(3)廢除繼承權;(4)沒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5)通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權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里;(6)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里;(7)按照總的計劃增加國營工廠和生產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8)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9)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對立逐步消滅;(10)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的和免費的教育,取消現在這種形式的兒童的工廠勞動,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等等。

事實上,這只是馬克思恩格斯按照唯物史觀而提出的對未來社會管理的設計和預測。如果離開了今天的現實或是本國的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即使逐字逐句地引證馬克思的原話,對其有關論斷也難免不發生誤解和教條化。因此,從今天的現實和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我們應繼承并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管理的設計,并且使之成為中國社會管理改革的基石和出發點。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部重要的著作中,提出了他對未來社會的向往:管理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將揭開社會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經驗理智和科學正在不斷向這個階段努力。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復活。這也就是我們共產黨人所追求的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