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論文

時間:2022-08-24 11:07:00

導語: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論文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精華”。當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兩大主旋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中國的長期發展戰略,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模式也理應順應時展的要求,由“斗爭哲學”、革命理論的前視域向真正實現研究主題的根本性轉換。因此,我們對于如何發掘和闡釋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理應成為這種轉換的主題之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公平正義;整合導向

1“和諧社會”的思想內涵

“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創造美好生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類的社會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價值。無論是我國古代人們所向往的“小康社會”、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還是西方思想家所提出來的“理想國”、“烏托邦”、“新和諧公社”等,都反映了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這一共同的價值目標。近代西方一些哲學家、思想家也先后提出了許多關于社會和諧的有價值的思想觀點,而真正把“和諧社會”提到理論高度的只有馬克思。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馬克思的和諧社會思想理念博大精深,立意深遠。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全面而深入地提出了關于“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2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的特征

馬克思認為,和諧社會的實質性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社會結構各要素之間的和諧。

2.1人與自然的和諧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相互依存性。“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我國古代傳統哲學中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一致主張“天人合一”、“和為貴”、“和實生物”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西方自古希臘以來大多數思想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強調人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未來社會“是人與自然界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在這里,馬克思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看作是未來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自然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而人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需要依靠自然界生活,“無論是在人那里還是在動物那里,人類生活從肉體方面來說就在于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而人和動物相比具有普遍性。

我們現在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質上是人與自身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屬人”的自然,所以兩者是統一而并非是對立的。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就必須首先端正對自然的態度,擺正自己所處的位置。馬克思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看作和諧社會的最核心的關系,也就是具有存在論根基的最根本的關系。

2.2人與社會的和諧

馬克思認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社會的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社會屬性決定著人需要參與社會生產和交往活動,人的本質是人真正的社會聯系。馬克思認為,人不是一種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物,同時也不是一種純思辨的形而上的東西,而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存在物,是現實的“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人的自然性存在和社會性存在、屬社會的人與屬人的社會是一種有機的統一,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基石,也是它與以往各種唯心主義哲學及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區別之處。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的解放和發展是統一的,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它是“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體現了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質及其力量的全面生成,而這一切只有在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在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理想狀態的和諧社會中,社會關系不再是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們的共同控制之下。個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關系的和諧成為相輔相成的互動過程,一方面,社會關系的和諧將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成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從而使每一個個人更充分地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只有全面發展的個人,才能成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

2.3人與人的和諧

馬克思認為,人并不是單個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現實的社會關系中的人,是一個社會性動物,而社會也無非是“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是人們相互活動的產物。因此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總要與他人打交道,要面對并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馬克思又認為“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并且論證了“世界交往”在人類社會演進和社會結構變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馬克思還強調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與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及與人的本質之間的統一性。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會得以真正的消除。畢竟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展,集體財富得到極大豐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就意味著共產主義真正實現了社會公平,個人利益之間、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得以統一,由此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

2.4社會結構各要素之間的和諧

馬克思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結構各要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和諧互動的過程。馬克思把社會有機體的主體結構劃分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三方面要素,同時又間接表明了人類社會主要是由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部分構成的,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他看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一個社會有機整體,當它們發生矛盾時,就會引起社會形態的更替。馬克思認為,只有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穩定的要求,即它們之間的關系處于和諧共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時,這樣構成的社會整體才能健康發展。他強調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的論述深刻揭示了生產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些要素構成一個和諧互動的整體。不同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

3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對我們的啟示

(1)馬克思主義認為構建未來和諧社會是歷史的必然。

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消除資本主義不和諧弊端,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是這一歷史過程的必然體現,指明了社會發展的歷史走向。這就啟示我們,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必須順應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始終把實現共產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自己終身奮斗的最高目標。今天,我們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構想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由理想逐步變為現實,這完全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協調統一的社會,構建這一社會的基本原則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這啟示我們,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把握這一原則,著力推進人、社會、自然三方面的協調發展。而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個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

(3)馬克思主義認為構建未來和諧社會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通過一系列階段性發展才能最終完成。

這啟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個長期發展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分階段,有過程地逐步推進,必須制定長期歷史進程和特殊階段發展相統一的發展思路。由于我們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還不充分,在思想認識,內容框架,具體特征等方面還不成熟,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需要實踐發展和推動。

(4)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和諧社會的根本表現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和諧,即社會基本矛盾的和諧。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在未來和諧社會,在生產力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代表了發達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適應了發達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上層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因素是國家消亡,社會自治,保證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穩定協調的發展要求的;三方面要協調統一,才能使社會達到真正和諧。

這啟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努力促進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協調而得到解決,就是說它可以采取一種和平的、漸進的,非對抗的方法使社會主義社會達到和諧的狀態,可以通過自上而下的,有領導、有步聚、有秩序的協調來處理。因此,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為此,發揮黨的“整合導向”功能,按照“和而不同”原則,協調和平衡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千方百計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積極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才能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和諧社會”思想,而馬克思恩格斯構想的共產主義和諧社會是將來才能實現的理想目標。在這個發展階段構建的和諧社會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只有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及資源之間,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選擇,因而只能是相對和諧。這樣理解構建和諧社會,不僅符合中國國情,而且符合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覺悟程度,不容易使人對和諧社會產生超越歷史發展階段的、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值。我們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要高度重視,又要從國情出發,既要著眼于未來,又要著力于現在,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立足點和關鍵點。

在今天,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的創見同樣為我國新時期社會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智力支持。深入發掘和進一步弘揚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理應成為每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