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論論文
時間:2022-08-24 11:06:00
導語:交往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交往理論集中體現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書中。其中的“交往理論”是馬克思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性、總體性范疇,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一部分重要內容。“交往”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因此,“交往”既是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又是個體性與普遍性的統一。
關鍵詞:交往;物質交往;精神交往;普遍交往
1“交往”范疇的界定
關于交往范疇的英文communication一詞,除有交往的含義外,還有傳遞、傳播、傳達、表達、傳意、通訊、通信、聯絡、信息、消息等多重含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曾幾十處用到交往、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關系等范疇。但并沒有對“交往”這一范疇作明確的界定。之后出現的有關于“交往”的定義都是學者們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對交往的使用意蘊而加以界定和解釋的,并非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本人對交往含義的理解。交往[verkhr]這一術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含義很廣。它包括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現實的個人、社會團體以及國家之間的一切物質交換和精神交換。“精神交往指人與人之間的文化、科學、觀念、制度等的相互影響、啟發、互補,具體有信息交流、思想交流、知識交流、情感交流。”物質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動,它決定著精神交往及其他一切活動和交往形式,“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產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品。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人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因此,所謂“交往”,就是指現實的個人以及社會集團、階級、民族、國家等共同體之間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目的,以語言、符號等為媒介的,在物質和精神上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相互約束、共同發展的實踐活動。
2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是歷史性與現實性的有機統一
(1)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首先,交往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產生,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認為,人“創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創立著——現存的關系”。人在實踐的創造性活動中不斷發生著多樣化和擴大化的交往活動,并形成日益豐富的交往關系即社會關系。在這種越來越普遍的社會關系中,人將獲得越來越多的規定性,也將成為越來越具全面性的人。人的這種社會關系與人的發展是緊密聯系的、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馬克思把人的發展過程概括為三個基本的歷史階段,即人對人的依賴性、人對物的依賴性、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是人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三種歷史形態。人的交往活動伴隨著人的發展而發展,也將經歷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人的普遍自由交往關系這樣一種由低級不斷向高級演進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的歷史過程。在第一個歷史階段,社會沒有明確的分工,自然經濟及其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滿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來進行。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交往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自然經濟轉化為商品經濟,原始的社會共同體已被瓦解,人與人之間那種狹隘的、嚴重的依賴關系已被打破。個人直接成為商品的交換者,人的獨立性得到社會的承認,并以政治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人獲得了形式上的獨立性,人的交往也獲得了形式上的獨立性。人的這種社會關系也僅僅是形式上的獨立,因為這種獨立是建立在對物的依賴關系基礎上的獨立。這種對物的依賴性看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即社會關系的物化或客體化,實質上是人的這種社會關系的異化。物已駕臨于社會關系之上,它成為人們一切交往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統治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第三個階段是指人的全面自由交往的關系。在這一階段社會關系不再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而支配人,而是置于人們的控制之下。
其次,交往的歷史性還體現在與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分工的關系上。生產力決定著交往,制約著交往;交往反作用于生產力,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交往是生產力得以擴展的歷史前提。“這種生產第一次隨著人口的增長而開始的。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力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說:“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并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后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因此,交往的基礎形式就是市民社會,它是全部的歷史的發源地和平臺,由此構成了國家的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礎、經濟生活關系的基礎,人們創造了物質資料,同時也創造了社會。
(2)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現實性。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許多人都開始懷疑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又將退回資本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已經過時,馬克思主義已經不具有現實性了。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艾蒂安•巴里巴爾在其著作的一開頭就指出,人們到21世紀還要讀馬克思的書,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座歷史的豐碑,而且仍然具有現實的價值,它所提出的哲學問題和哲學概念還將具有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同樣具有現實性。首先,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是無庸置疑。它是人類知識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都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著它。正如《共產黨宣言》篇首的名言“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這個幽靈又何償不在全世界徘徊呢!3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是個體性與普遍性的統一
交往是每一現實的個人之間的交往,是人與共同體之間、共同體和共同體之間的交往。首先,它具有鮮明的個體性特征。不管是物質交往還是精神交往都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個人的基礎上,每個現實的個人既是交往的主體又是交往的客體。當然并不是一種簡單的主客體關系,應是一種主體(客體)——對共同指向的交往事實的理解(主體、客體、主體)——主體(客體)。體現的是主體之間即主體與特殊客體(主體)之間的通融性。“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因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不能脫離交往而存在,沒有不交往的人;交往也離不開人,交往是人的交往,否則交往也只能是一紙空談。“社會關系是屬人的,是個人的創造物,但是屬人的社會關系在私有制和分工的不自愿的情況下,則成為對個人來說是異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控制、支配著人。”其次,交往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具有普遍性即馬克思所講的普遍交往。個人都是歷史現實中的每一個現實的個人,每一個現實個人的交往歷史便構成了整個人類的交往歷史。只有當生產力得到普遍的發展,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時,交往才能成為普遍的交往。共產主義實現也只能建立在普遍交往的基礎上,否則就將永遠處于地方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狀態”,永遠是“地域性的共產主義”,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這種“地域性的共產主義”。
參考文獻
[1]陳金美.當代認識論問題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J].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范寶舟.論馬克思交往理論及其當代意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62.
- 上一篇:英語教學滲透文化知識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和諧社會思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