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道主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4 03:04:00

導語:我國人道主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人道主義研究論文

摘要:新時期我國人道主義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于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的關系、人道主義的層次性、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等問題,并在研究中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上,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存在人道主義的成分但不是人道主義的觀點。在人道主義層次的問題上,主要有“一個層次論”、“兩個層次論”、“三個層次論”的觀點。在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問題上,主要有: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原則;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世界觀、價值觀、道德原則的統一;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交集”關系等的觀點。

關鍵詞:人道主義;新時期;馬克思主義;關系

一、新時期我國人道主義研究的興起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時間內,“人道主義,往往作為批判的對象,而不能作為科學研究和討論的對象。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我們一直把人道主義一概當作修正主義批判,認為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絕對不相容。”[1]人道主義是資產階級的專利。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人道主義研究熱潮隨之興起,人道主義熱潮在此時出現決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

1.反思的需要。“”中,、“”一伙把對“人道主義的批判,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他們推行滅絕人性、慘無人道的封建法西斯主義制造輿論根據。”[1]“”結束后,“反思”成為一股熱潮,而“”的所作所為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因而在思想領域清算“”對馬克思主義(包括對人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的歪曲就不可避免。

2.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我國理論界活躍起來,開始探討和爭論以前不敢涉足的問題,人道主義的全國大討論就是在此背景下進行的。可以說,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為人道主義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條件。

3.改革開放政策的啟動。改革開放政策的啟動,改變了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將全民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始關注人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可以說,對人需要的重視,為人道主義的研究提供了現實條件。

4.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引進。以往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理解局限于“馬、恩、列、斯、毛”的發展線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隨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引進,國人看到了一種新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形態,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中人道主義的關注。可以說,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引入,為我國人道主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1978年8月,《哲學研究》發表《青年黑格爾關于勞動和異化的思想——關于異化問題的探索之一》[2]一文,理論界開始關注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1980年8月,隨著《人民日報》《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3]一文的發表,有關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文章大量涌現,并逐漸形成了全國性的關于人道主義問題的大討論。這次討論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涉及面廣。諸如人性、人的本質、人道主義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馬克思的異化觀、社會主義與人道主義、社會主義有無異化等問題均被涉及。二是參與面廣。不僅當時(以及后來)一些有名學者,如汝信、周揚、王若水、黃楠森等都卷入討論,而且幾乎全國所有的報紙和雜志都參加了討論,有的報刊還開辟了討論專欄。據不完全統計,從1980-1984年,雜志、報刊發表的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文章700多篇,出版和人道主義、異化有關的論文集20多種,足見當時討論的熱烈程度。隨著1984年1月胡喬木《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4]一文的發表,全國性的大討論基本沉寂下來。

此后,雖然理論界也興起過幾次和人道主義有關的大討論,如價值哲學、實踐唯物主義、“人學”、“以人為本”的討論等,但明確以人道主義為題的大討論再沒有興起,人道主義的研究進入一個逐漸深入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也涌現了一批水平較高的人道主義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如,《人道悖歌——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新論》[5]、《人道主義與現代化》[6]、《論人道主義的歷史演進和基本內涵》[7]、《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8]、《人道主義批判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9]、《試論人道主義價值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10]、《從人道主義到馬克思人學》[11]等。

二、新時期人道主義研究的主要問題

新時期我國對人道主義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的關系、人道主義的層次性、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等。

(一)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的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上,理論界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1.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持此觀點的主要是我國的哲學教科書。建國后,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受前蘇聯的影響極大,最典型的就是教科書仿照蘇聯的觀點,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定義為關于自然界、人類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哲學教科書一般不涉及(或回避)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人道主義的關系問題,而是籠統地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981年,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2],是“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12]34,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12]39;1998年,劉賢齊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同樣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13]1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整而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13]18;2006年,梁素銘編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程》仍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4],“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通規律的科學”[14]20,“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高度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14]22。20多年的時間,我國哲學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性基本上沒有變化,強調科學性,基本不談人在馬克思哲學中的地位問題。

2.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但同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不同,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所言之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持此觀點的主要有周揚、王若水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學者,主要通過以下論證支持自己的觀點:

第一,肯定人道主義的意義。針對我國長期對人道主義的否定,持這一觀點的人首先肯定人道主義的意義。王若水認為,“人道主義所反對的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神道主義,一個是獸道主義。神道主義抬高神而貶低人,用虛幻的天堂來否定人間生活的價值。獸道主義則把人降低到動物,把人當動物一樣來對待”[15],只有人道主義才將人看作人。肯定人道主義的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持肯定態度的學者研究的基礎。

第二,人道主義并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建國后的一段時間內,不少人將人道主義看作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看作是資產階級的專利,王若水是較早對此持批判態度的人之一。在他看來,“唯物主義也曾經是資產階級的(甚至奴隸主階級和封建階級的)意識形態,然而這并沒有妨礙唯物主義成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15]218人道主義也是如此,資產階級有人道主義,并不妨礙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并不是哪個階級的專利,關鍵要看人道主義的具體內容。

第三,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在馬克思主義中,人不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周揚認為,馬克思主義也是從人出發,王若水有篇文章就以“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為標題,他通過分析馬克思思想的形成過程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是人,正是對現實的人及其生話條件的分析,馬克思才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15]216

第四,馬克思主義的“人”不同于其他人道主義的“人”。人雖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但馬克思主義的“人”是不同于其他人道主義的“人”的。周揚認為,馬克思主義所講的人,不是那種名為現實而實則抽象的人,“馬克思主義講的人社會的人、現實的人、實踐的人”[1]386;王若水說,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正是從現實的、社會的、實踐的人出發,唯物地而又辯證地研究人,才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在他們看來,具體的人同抽象的人的區別,就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同其它人道主義的區別所在。

第五,馬克思主義有自己的人道主義。針對“人道主義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人道主義講的人是抽象的人”、“人道主義早已被馬克思批判過和加以拋棄了”的觀點,王若水“想來為一般的人道主義,特別是為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辯護”:“各種人道主義對人的價值的理解可以有很大的區別,但只要它們都重視人的價值,那么這種區別就只是一種人道主義和另一種人道主義的區別,而不是人道主義和非人道主義、反人道主義的區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的確批判了以前的人道主義,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人道主義,而是把人道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把無產階級革命、共產主義同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問題聯系在一起,這是最徹底的人道主義。周揚主張“馬克思主義是包含著人道主義的。當然,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1]386,薛德震也認為,“馬克思主義有自己的人道主義”[16],“馬克思、恩格斯從創立唯物史觀起,到他們成熟時期以至晚年的論著中,在有關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論述中,有一根主線貫穿始終,這便是科學的、唯物主義的人本觀”,“科學的人本觀是唯物史觀的一根主線。”[17]

3.馬克思主義中存在人道主義的成分但不是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倫理原則或價值觀。持此觀點的主要有胡喬木、黃楠森等人。胡喬木否認作為歷史觀和世界觀的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是根本對立的”,但他并不完全否認人道主義,尤其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只不過他認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只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人道主義,……屬于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這種意識形態。”[4]37黃楠森認為,當唯物史觀誕生和科學社會主義出現時,馬克思主義就不再需要人道主義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人道主義歷史觀轉向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過程,從此,人道主義只是馬克思主義“處理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的人道主義原則或人道原則。”[8]

(二)人道主義的層次

在討論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關系的過程中,出于進一步說明問題的需要,我國理論界逐漸將人道主義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1.“一個層次論”。“一個層次論”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將人道主義同資產階級等同起來,認為人道主義只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這一觀點在改革開放前較為流行,同此觀點對應的,更多地是對人道主義的批判和否定,改革開放后,持此觀點的人逐漸減少。第二種觀點是在肯定人道主義的基礎上,將人道主義歸為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原則:“人道主義是人類社會道德的重要原則之一”[18],“人道主義是重要道德原則。”[19]185第三種觀點也肯定人道主義,不過是將人道主義歸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人道主義是一種價值觀念,它不同于對世界的解釋,也比倫理道德的范圍廣泛”[15]241,“人道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10]24,人道主義總是“一種價值觀體系。”[5]16

2.“兩個層次論”。“兩個層次論”一般將人道主義分為歷史觀層次的人道主義和倫理道德原則層次的人道主義。較早作這一劃分的是胡喬木,在《關于人道主義與異化問題》中,胡喬木提出人道主義的兩方面含義,“一個是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一個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人道主義。這一劃分對我國人道主義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當年《紅旗》雜志專門出版了《〈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一文的注釋》,幫助理論界理解人道主義兩方面的涵義,而且今天研究人道主義的學者,或多或少都受到這一劃分的影響。除胡喬木外,黃楠森也是“兩個層次論”的代表,他也將人道主義區分為“人道主義歷史觀”和“處理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的人道主義原則或人道原則”兩種。

3.“三個層次論”。“三個層次論”是在“兩個層次論”的基礎上,對人道主義層次的進一步細劃。韓慶祥認為,“人道主義作為歷史觀,是應加以摒棄的,但作為一種價值觀和倫理原則是可以繼承和發展的。”[11]142這里實質將人道主義分為了三個層次:歷史觀層次的人道主義、價值觀層次的人道主義和倫理觀層次的人道主義。

(三)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

新時期以來,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的關系越來越走向肯定的方面,不再將人道主義視為洪水猛獸,不再避諱馬克思主義中人的存在。既然承認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不矛盾或者馬克思主義包含人道主義,既然人道主義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那么,馬克思主義所言人道主義屬于哪個層次就成為理論界不能不關注的問題。

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理論界的看法分歧較大,到目前為止,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1.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倫理道德原則。這一觀點由胡喬木提出,胡喬木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后,就拋棄了“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只保留了“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人道主義。黃楠森也堅持這一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對的、拋棄的只是人道主義歷史觀,而不是處理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的人道主義原則或人道原則”。

2.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20世紀80年代,王若水較早提出人道主義屬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觀點,最近幾年,這一觀點得到部分學者的認同和完善。針對當時流行的胡喬木式的人道主義“歷史觀”和“倫理原則”的劃分法,王若水指出,人道主義中的“人道”,既是和“獸道”對立的,也是和“神道”對立的。獸道主義是不講道德的,但神道主義并非不講道德,只不過那種道德是違反人性的,是貶低人而抬高神的,但在人道主義看來,人(而不是神)是最高的價值[15]242,所以,人道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念,它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的價值是不是第一位的。”因為這個世界是有人的世界,不是無人的世界,人并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觀世界,他就在世界之中,他在“觀世界”的同時也在“觀自己”,觀察世界和人的關系。他是站在人的立場(包括階級的立場)問這個世界好不好,對這個世界作出價值判斷。王若水認為胡喬木批評人道主義“不能對人類社會歷史作出科學的解釋”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解釋”不是它的任務,它的任務是作出評價,作出評價是“人道主義最核心最寶貴的東西。”[15]243

游兆和認為王若水把“人道主義”界定為價值觀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限于當時的認識或氛圍,王若水并沒有對此做出更清晰、充分地梳理與闡釋,相反,“辯護”的重點還停留在“怎樣評價作為世界觀的人道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歷史觀(的人道主義)是否沒有任何可以繼承的東西”等上面。游兆和認為人道主義就是一種價值觀,所謂“人道主義價值觀”是指以重視和發展“人的價值”為取向的根本價值觀念,它是對歷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各種有關提倡人的價值,重視并維護人的尊嚴與權利,提倡人的幸福與人的發展的一類觀點、觀念、信念、學說、理論、思潮等等的總結和概括。作為價值觀,人道主義同歷史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某種人道主義學說可以以某種歷史觀為理論基礎,但它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因而是不能混同或等同于某種歷史觀的。[10]25

胡義成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理論模型中,人道主義總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存在的,而且“不是一般的社會意識形態,而是處于‘價值觀’這個最高層次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作為一種價值觀體系,人道主義包含著一系列價值目標或依據。”[5]16

韓慶祥認為,“晚年馬克思為了避免以前人道主義在歷史觀上的錯誤,嚴格將其限定在價值觀范圍之內”、“只用人道主義來對非人性的現實作價值評判,這是馬克思人學對人道主義的又一發展。”[11]135

3.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道德原則的統一。裴德海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和人道主義不僅不矛盾,而且是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人類的歷史及其發展規律,而人道主義則是從人的角度研究人的本質、人的發展和人的有效解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共時性的存在,是有機的“內”與“外”的統一: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內在精神,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外在理論表現。[19]

游兆和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就是馬克思、思格斯從唯心主義歷史觀轉向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揚棄以往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學說的“空想”、唯心成份,繼承、改造和發展其合理內容的過程。馬克思探索、創立唯物主義歷史觀與他繼承、發展人道主義價值觀,是同一個思想進程的兩個方面。在完整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唯物主義歷史觀構成科學基礎,人道主義價值觀則提供價值取向,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具有人道主義的價值底蘊,而其人道主義價值理念也滲透著唯物史觀的科學精神。由此,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學說也就實現了科學性與價值性、歷史觀與價值觀的高度統一。[10]28

4.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交集”關系。馬捷莎既反對將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截然對立的“對立論”,也反對將馬克思主義完全納入人道主義體系的“歸結論”,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既不是對立關系,也不是歸結關系,而是一種交集關系: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包含著人道主義思想,卻又不涵蓋全部人道主義思想體系,而是僅僅包含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最高階段——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另一方面,人道主義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卻又不能涵蓋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而是僅僅包含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20]

三、進一步深化我國的人道主義研究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對人道主義的研究已有30年的歷史,30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首先,研究不斷深化。從最初的對要不要肯定人道主義的研究,到對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關系的研究,再到對人道主義層次的劃分和人道主義同中國現實關系的研究,我國人道主義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其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人道主義研究中,理論界不再將馬克思主義簡單的歸結于“幾個規律”,而是逐漸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同人道主義的相關性,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問題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再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隨時代的發展,理論界在人道主義的研究中,結合中國生產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哲學、馬克思主義人學、馬克思人權觀等,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在肯定研究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低水平的重復研究多。在“中國期刊網”的查詢中,輸入“人道主義”一詞,從1979年至今的論文上萬之多,但真正創新的少,低水平重復研究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的認真研讀是一個主要原因。雖然現在人們已意識到了文本研究的重要性,但因為費時費力等原因,真正認真研讀的仍然太少,這就難免導致低水平研究和難有新意,并成為制約研究進一步深化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研究視野狹窄。研究視野的狹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更多地局限于馬克思思想同人道主義的關系,對其他馬克思主義的創造者、發展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他們的人道主義思想同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想的關系缺乏研究;二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實踐和發展關注少。改革開放以后,在我國人道主義理論發展的同時,我國人道主義實踐也在不斷發展: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計劃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到“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從“三個代表”思想的實施到“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開展;從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從“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到“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等,中國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行動,表明了我們對人的關注程度的不斷提高,表明了我國人道主義實踐的不斷進步,但目前理論界對此的研究和總結甚少。

因而,今后的研究,除繼續深化對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想的研究外,還應研究其他馬克思主義創始者、發展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并關注他們的人道主義思想同馬克思人道主義思想的關系。同時結合中國新時期對人的需要、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等關注不斷加大的現實,對當代中國的人道主義實踐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周揚.周揚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汝信.青年黑格爾關于勞動和異化的思想——關于異化問題的探索之一[J].哲學研究,1978(8):44-52.

[3]汝信.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N].人民日報,1980-08-15(5).

[4]胡喬木.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胡義成.人道悖歌——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新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5.

[6]靳輝明,羅文東.人道主義與現代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8.

[7]靳輝明.論人道主義的歷史演進和基本內涵[J].學海,2002(2):16-20.

[8]黃楠森.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N].光明日報,2003-08-19(B4).

[9]郁建興.人道主義批判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J].哲學研究,2004(3):3-11.

[10]游兆和.試論人道主義價值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6):24-28.

[11]韓慶祥.從人道主義到馬克思人學[J].學習與探索,2005(6):135-142.

[1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辯證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

[13]劉賢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

[14]梁素銘.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程[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14.

[15]王若水.為人道主義辯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200.

[16]薛德震.人的哲學論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7.

[17]薛德震.人的哲學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

[18]周中之.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0.

[19]裴德海.歷史觀與價值觀同構——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還原[J].學術界,2006(1):137-143.

[20]馬捷莎.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J].河北學刊,2004(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