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造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24 03:19:00
導語:勞動創造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馬克思以人類社會實踐和勞動創造為基石創建人的全面發展觀,經歷了從抽象表述到科學制定再到系統完善三個階段。《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深刻批判異化勞動,確立人類勞動新理念,是馬克思萌發產生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以勞動實踐觀為理論基礎,全面科學地制定和創立了以高度豐富社會關系為核心的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最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中,以勞動價值論為科學依據,以充分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為目的,系統地完善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
【關鍵詞】人類實踐/勞動創造/人的全面發展
【正文】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創造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劃時代的運用創新和繼承發展。那么,當年馬克思又是如何基于歷史唯物論的形成發展來創立其勞動創造與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呢?
一、批判異化勞動,確立人類勞動新理念,是馬克思萌發產生人的全面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這部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立場后的探索性著作,在研究異化勞動過程中,馬克思開始了對人類勞動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對人的全面發展觀作了抽象表述,使之開始沖破國民經濟學和思辨哲學的思想束縛,從而成為走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理論開端。
(一)馬克思深刻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勞動是對人的發展的摧殘和否定。
勞動異化范疇,是馬克思當時既在理論內容上揚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異化觀的原有含義,又賦予其唯物主義基礎,進而力圖從哲學經濟學的理論高度對資產階級市民社會進行解剖而形成的一個核心概念。馬克思從當時資本主義的經濟事實出發,把一切異化現象歸結于人的勞動活動的異化,并從人的類本質的喪失對異化勞動進行了徹底批判,揭示了異化勞動的如下本質特征:(1)勞動產品同勞動者相異化;(2)勞動活動同勞動者相異化;(3)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4)人與人相異化。在這種異化勞動狀態下“物的世界增值與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工人在異化勞動中喪失了自己的本質,“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現實關系中的人都是“非人”,因而人的發展被異化勞動徹底否定和扼殺貽盡。[2](P47、51)
(二)馬克思對人類勞動范疇的全新提出和規定。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作上述分析批判的過程中,重新界定了人類勞動范疇,并從其對象性和創造性兩個方面作了分析和規定,以高揚起人類勞動的旗幟。
1、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規定上,人類勞動是改造世界的對象性活動,是指勞動者主體自主能動地把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對象化到某個產品上的創造性過程。所謂對象化是指人類通過有目的的對象性勞動實踐活動使觀念的東西和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現實化、外在化,它以物質的形態存在。馬克思指出:人類“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3](P91)促使對象性關系的全面生成,是形成并發揮人的創造力、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決定性條件。因為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P124)“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的本質即自己的生命表現對象”,[2](P124)即所謂人通過勞動創造對象,也就是指在人之外的自然界作為客觀存在,它一方面給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肉體和生活所需的資料,另一方面給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物化提供勞動對象;人的對象性的產物,證實了人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2](P124)人的對象是經過人的勞動改造過的對象,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了人自身,“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須產生一樣,人也有自己的產生活動即歷史”。[2](P126)
2、在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本質規定上,人類勞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馬克思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分開來。”所以,人的勞動活動根本區別于動物的生命活動,則在于人的勞動是有意識的。“動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2](P53)。也“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們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3](P96)。即人在其對象化勞動實踐中表現、實現和確證人的內在本質力量和主體性,而不是喪失自身。而且,人的勞動有著自己的尺度。“動物只生產自身,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應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2](P53-54)。
(三)從“異化勞動”走向更高階段的“勞動復歸”是人類勞動發展進程的歷史必然。
很顯然,馬克思在《手稿》中把異化勞動作為人類勞動演進的一個階段,他認為整個人類勞動史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異化勞動——勞動復歸”的歷史,相應地人的歷史就是“人——非人——人的復歸”的歷史。異化勞動階段是人的發展的否定階段,突出表現為:(1)異化勞動使勞動的主客體相分裂。工人從主體變成了客體,在精神和肉體上被貶為機器或其附件,使勞動喪失了人的自主性,造成了人性的泯滅、功能的扭曲退化、體態畸形化、行為片面化。(2)異化勞動使人的目的和手段相分裂。勞動成了每個個體謀生的強制性手段,工人把勞動看成是一種機械的沉重負擔,他在勞動中不是因為創造而感到滿足,而是感到喪失;不是感到創造的愉悅,而是感到勞動對自己創造能力的摧殘,因而造成人的心靈和智慧的貧困化。(3)異化勞動使人的勞動和享受相分離。人在運用自己的勞動技能時,感到自己不過是“動物”;而在運用吃喝、性行為等動物機能時,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因而造成了人的活動的非人化。正因為異化勞動是對人的發展的摧殘和否定,所以,揚棄私有財產、消滅異化勞動,真正樹立起人類勞動的全新理念,實現人類勞動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全面復歸,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為共產主義奮斗的首要任務和前提基礎。
二、以勞動實踐觀為理論基礎、以高度豐富社會關系為核心內容的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科學創立
馬克思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對勞動實踐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較為系統的科學闡述,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得以創立的理論基礎。一是馬克思歷史地考察勞動實踐活動的物質規定性和社會規定性,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在于發揮人的創造能力和豐富人的社會關系的觀點準備了理論性前提;二是馬克思科學地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為確定人在各個不同階段上的發展特征提供了方法論基礎;三是馬克思具體地分析分工在個人活動與社會力量、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兩對矛盾中的作用,為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的活動方式的預見提供了客觀性依據。這進而使其人的全面發展觀日趨走向成熟:即從全面實現人的感性需要上升到全面豐富社會關系的高度;人的發展也從僅僅描繪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特征進到具體研究共產主義社會之前的人的發展特征;人的發展從以人的本質為其演化發展的基礎轉到以社會發展及其規律為基礎。馬克思在《形態》中對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科學制定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合起來的個人對社會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前提。
在過去基于私有制、階級和舊式分工所造成的個人活動與社會力量、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直接分離和矛盾對立的社會條件下,本來是人本身活動的產物——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生產關系)就成為與人相異的外在的物質力量,人只是有可能利用偶然性為自己服務,而不可能掌握社會的必然性和自覺地控制對人來說的偶然性條件。因而,“只有完全失去自主活動的現代無產者,才能夠獲得自己的、充足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這種自主活動就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來的才能總和的發揮。”[4](P76)無產階級要實現“個人向完整的個人的發展”的偉大目標,它不僅要推翻一切舊的生產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產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一句話,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私有制和“舊式分工”,[4](P27)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前提。
(二)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融入集體的發展中才能得以實現。
在存在階級和舊式分工的社會中,人總是與其相應階級和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馬克思指出:任何個人的發展,“沒有集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集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以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由于這種集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支配的階級說來,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4](P84)個人的自由和發展取決于階級整體的發展,這是因為個人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一定的階級關系、社會關系之中的。因此無產階級的每個成員只有在整個階級的斗爭和發展中,才能使自己得以自由和發展。因此,無產階級的最高目標和確立自己個性的最高要求,是建立真正的集體——共產主義的自由聯合體。“在這個集體中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而不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而參加的。這個集體是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個人的聯合;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而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
(三)人的全面發展依賴于利用世界的全面生產和建立高度豐富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指出:“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相一致的”。這表明,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要揚棄通過私有制和舊式分工造成的物化關系對人的奴役,實現聯合起來的個人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和對全部生存條件的控制,而且要超越個體性、區域性、民族性的狹隘限制,消除個性與社會性的對立,形成無比豐富的社會交往關系。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在客觀上造成了“個人的全面的依存關系、他們的這種自發形成的世界歷史性的共同活動的形式”。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除了要改變這種共同活動和關系的性質,還要求個人的活動必須“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包括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并且可能有力量來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生產(人們所創造的一切)”。[4](P42)當代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信息化、網絡化的迅猛發展,“地球村”的出現,經濟全球化、國際一體化、跨國公司“世界工廠”的發展,網絡終端接入千家萬戶,進入生產領域和家庭生活,電子政務,網絡營銷,為人們利用世界的全面生產和發展交往提供著物質前提和廣大的全面發展空間及自由發展時間。只有在這時,人們才能在自己的活動中創造自己豐富多彩的社會本質,在個性中完美地體現普遍的類本質的特征,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形成高度豐富的社會關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以,個人同整個世界形成全面的交往關系而實現社會關系的豐富,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四)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勞動活動的自主實現和創造能力的充分發揮。
在馬克思看來,階級社會中的勞動已經失去了其本真,而成為勞動主體沒有任何自主性活動的假象勞動,即自主活動和生產物質生活的勞動是分離的。“它們互相分離竟達到這般地步,以致物質生活一般表現為目的,而這種物質生活的生產即勞動……則表現為手段。”[4](P75-76)勞動就其原初起源而言,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進行的改造自然的自主活動,但進入階級社會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它只是用摧殘生命的東西來維持他們的生命”,[4](P75)完全失去了其自主性,并且由于舊式分工的存在和發展,勞動也使個人變得片面、畸形。在消滅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勞動又開始獲得了自主活動的性質,但由于生產力不夠發達,舊式分工還未消滅,勞動仍是人們謀生的手段,還未達到完全自主。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需要和勞動高度統一,成為人的最基本需要;勞動和自由活動高度一致,勞動是為了爭取更大的自由,但又是人的最自由的活動。“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4](P37)勞動實現了完全的自主性和全面的流動性。在勞動自主性的完全實現的同時,也就是人的才能的充分發揮,即每個人都能夠在他所喜歡的活動領域自由地發揮和發展他的才能,社會把發展創造能力作為全社會整體發展的目的,保證著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三、以勞動價值論為科學依據,以充分發展創造能力為目的的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系統完善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和《資本論》這兩大宏篇巨著中,所創立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闡明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必然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的規律,直接論證了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消滅私有制、個人占有生產力總和為前提的觀點;揭示出了資本所造成的全面的社會生活與人的片面發展之間的對立;提出了自由時間是未來的人的財富的尺度、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從物質生產領域超脫出來的觀點;且天才地預見,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過程將直接是勞動者運用知識的過程,智力勞動將成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系統完善作了如下全面的闡述。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最終從物質生產領域中超脫出來,從社會關系的強制中解放出來,從事科學性的創造性的自由勞動。
人類從勞動中的徹底解放,即人們從以勞動作為謀生的手段升華到作為生活目的的自由活動的生活享受,從爭取自由的領域上升到在這一領域里人獲得完全的自由,亦即從勞動的必然王國走向勞動的自由王國,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標志和價值準則。馬克思指出:勞動作為爭取自由的手段表現在“勞動尺度本身在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須達到的目的和為達到這個目的而必須由勞動來克服的那些障礙所提供的。但是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4](P112)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由是勞動的本質,這是正確的。然而,當人們的勞動還受到物質生產發展程度的強制,還沒有“成為吸引人的勞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時,[4](P113)就還不能說是自由活動或真正自由的活動,還只能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因為在舊式分工的勞動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是外在的強制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幸福’”。[4](P113)而在消滅了剝削階級和社會對抗的社會中,勞動擺脫了舊的生產關系的奴役,才初步獲得了自由的性質,但因還處初級階段,所以這種自由也是有限的、不完全的。要實現勞動的升華和飛躍,就應當使人從以下兩個方面超脫和解放出來:
1、最終從物質生產領域中超脫出來。對此,馬克思在《大綱》中通過大工業下工人與機器和自然對象之間的關系的分析,看到了科學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將對人的勞動產生革命性變革影響的征兆,預見到人只有從物質生產領域的強制性勞動中超脫出來,勞動才會成為自由的活動。馬克思分析道:機器大工業下,“勞動表現為不再象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這里已經不再是工人把改變了形態的自然作為中間環節放在自己和對象之間,而是工人把由他改變為工業過程的自然過程作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無機自然界之間。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4](P218)后來他在《資本論》中又進一步指出:人類的“自由王國只是在必要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4](P926)可見,人從物質生產領域中解放出來,也就是由外在目的和需要規定的勞動的結束,是自由自覺的勞動活動的開始。當代以微電子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為先導的新技術革命,開辟了物質生產自動化、數字化的新紀元。由機器人去完成原先由人手完成的各種加工動作,由電腦去行使原先由人腦承擔的指揮、調節生產的職能,標志著物質生產的機能將全部外化為以電腦控制的自動化機器體系的活動功能,人們終將從直接的物質生產領域中超脫出來,在社會的其他領域從事創造性活動。
2、從社會關系的強制中解放出來。對于這一點,馬克思在《形態》中就已經提出了消滅私有制而實行聯合起來的個人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舊式分工而實現人的對社會力量的控制的觀點。在《大綱》中,他在繼續堅持和發揮了上述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要消除社會關系對人的勞動的強制,改變勞動的謀生性質和功利效用,只有社會生產力的高度快速發展而帶來一切人的普遍富裕,才能做到。然而這又是與勞動活動本身的發展相關的。所以馬克思指出:勞動的“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4](P926)改變人類活動的性質只能通過發展和完善勞動本質來實現。所以,只有生產力得到高度發展,在勞動對個體來說失去了謀生的實用性后,勞動也才會失去它“消極的規定”,[4](P113)才會有完全積極的真正自由的勞動,勞動將成為各個個體的自身的活動、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的形式,成為個體之間互相創造、互為生成和互為豐富的自由活動。
在消除上述物質生產和社會關系對人的這兩項強制后,自由的勞動既是一種科學性、創造性的活動,又是一種自主性、社會性的活動。很顯然,“真正自由的勞動,例如作曲,同時也是非常嚴肅,極其緊張的事情”,[4](P113)但人在其中不再是艱辛乏味,而是創造的樂趣和精神的愉悅;人不再把勞動當作外在生存的實用性需要,而是作為主體的內在價值和自我目的的積極實現。“因而個性的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勞動,而是表現為活動的充分發展”,[4](P287)表現為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創造能力成為社會發展的目的,人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揮。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表明,人的存在發展經歷了從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人的依賴關系”形態,到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獨立性”的形態以后,就將必然地進入產品經濟為基礎的“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之上的自由個性”形態,即人的發展實踐和勞動活動從“人的依賴”和“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而且有了其新的特質,即人的創造能力在人的存在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突顯,成為社會發展的目的,同時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揮。這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亦即人“不再從事那種讓物來替人從事的勞動”,[5](P287)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發展一般財富的條件,財富的巨大源泉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8](P222)“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這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10](P532)自由時間是“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也就是個人享有的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廣闊空間。馬克思是這樣描繪的:在共產主義的自由天地里,“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8](P218~219)在這種情形下,人們成為“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6](P535)這時,人的個人創造能力的絕對發揮,成為社會發展的目的,而個人的創造能力又是社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財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巨大的生產力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里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
人的創造能力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不僅在于充分發揮人的創造能力,而且在于人的能力發展的全面性。馬克思說:“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現實觀念的全面性。由此而來的是他把自己的歷史作為過程來理解,把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也表現為支配自然界的實際力量)當作對他現實體的認識。”[8](P36)就此來說,人們在科學、藝術等等領域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全新的發展。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既是一個按照客觀規律必然到來的社會,又是一個善和美相統一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們成為駕馭著自然力,通曉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體,不僅按照自己的內在尺度和一切物種的尺度來進行創造活動,而且又以真善美三者統一的尺度對對象進行科學的倫理的藝術的把握。人們不僅在創造的直接產品中直觀自身,而且把對自然客體的認識與對人主體的認識統一起來。同時,善與美和人的各種認識一樣,不僅僅停留在思想領域,而是作為主體活動的自我目的又物化到人們的活動中去,在統一與物化的過程中,顯現出人的全面發展的特性。
綜上所述,《大綱》以恢弘的歷史感向我們展現了人的發展方式的個性特征;以透徹的洞察力向我們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自由尺度;以非凡的預見性向我們描繪了人的自由發展的全面圖景。總之,尊重勞動者主體自由的具有獨立個性的自覺的勞動創造,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得到了科學論證和系統完善。
【參考文獻】
[1]見《光明日報》2002年11月18日,“黨的十六大報告”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
[7]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 上一篇:唯物史觀發展范式轉換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