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5:1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理論集中地體現創新思想理論思維維度的邏輯紐結性,產生根基維度的社會實踐性,前提特征維度的科學真理性,社會功能維度的理論指導性。這“四性”或“四個特征”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從而在其創新思想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上更加顯示其理論創新的深刻含義及其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創新/維度
【正文】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他從民族、國家、政黨緊密聯系的3個方面精辟地闡明了創新的價值目標和重要作用。當前,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按照同志要求,就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認識,開辟新境界”。因此,創新觀念、創新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必將涉獵、滲透、凝結在諸如經濟、政治、文化及其理論、體制、科技等領域或層面。其中,理論創新則是其他一切創新的思想基礎。對此,本文擬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幾個維度及其關系問題談點淺見,以達共勉。
一、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思維發展“軌跡”的“鏈條結”、邏輯紐結維度來看創新和“揚棄”超越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其孕育、創立之日起,其理論思維發展的“軌跡”并非是一條直線,而是隨著時代的特征、歷史的條件、實踐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變化、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等情況而與時俱進,并緊緊和上述情況以及形成創新思想的“源”和“流”凝結在一起,呈現為理論思維發展“軌跡”不同性質和同一性質的“鏈條結”、邏輯紐結。而凝聚在其“鏈條結”、邏輯紐結的思想營養、思想精華則是創新,從而內在必然地形成創新和“揚棄”超越的關系。馬克思理論的創立本身是一種創新,而且是根本性質不同的革命變革。它“揚棄”了德國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哲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揚棄”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歐文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預測的有價值的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加以革命的改造;同時又溶入了新的發現,從而進行理論創新,以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創立了以無產階級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全部理論基礎的嶄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這種嶄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無論從其根本性質、歷史地位、價值目標、偉大作用諸方面,都遠遠超越了黑格爾、費爾巴哈、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圣西門、傅立葉、歐文及其理論。這種超越是不同性質理論思維發展“軌跡”的“質”的飛躍,是“突變”。從科學理論思維發展的邏輯連續性分析,除上述不同性質的質變、“突變”外,仍然存在著同一性質理論在不同條件下的“量”的擴展、超越。這種理論創新的“量”的擴展、超越,是在堅持整體理論體系的前提下,對某些局部或個別的結論,因實踐條件的變化而作出的某些調整、修改或改變,這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和發展的體現。譬如:處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馬克思恩格斯,從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出發,擬從資本主義很高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沖破其狹隘的生產關系,從而使生產的社會化和私人資本主義占有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尖銳化,導致社會主義革命的邏輯推理而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那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因此,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1頁,第2版)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取得勝利的理論,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后,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列寧發現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并由此得出了社會主義將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列寧于1915年在《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寫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選集》第2卷第554頁,第3版)上述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國勝利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取得勝利的理論在新形勢下的理論創新,是符合邏輯思維發展規律的必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一性質理論思維發展“軌跡”上的“量”的擴展、超越、豐富和發展的范例。
二、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的根基點、生長點維度來看創新和求實求真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實踐性。其理論來源于實踐,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實踐是孕育、產生、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肥沃土壤”,因而其理論創新一刻也不能離開實踐。這就決定創新和求實的這種辯證統一關系成為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中軸線”。其中,求實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求實的必然和結果。沒有求實的創新,不是科學唯物論的創新,不是真正的創新;沒有創新的求實,是死板的機械唯物論的求實,是沒有生命力,沒有發展前途的。這里所說的“求實”是求實的“靜態”和“動態”的辯證統一觀,它包括3層含義:一是指堅持一切從現存的事物的實際出發;二是指堅持一切從事物變化了的實際出發;三是指堅持一切從不同時空、不同條件下事物的實際出發。這是創新的前提,是求實和創新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求是”。求是是指探求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性。它也包括3層含義:一是指事物某一層面的規律性;二是指不同層面的規律性;三是指較深層次、更深層次的規律性。這是求實和創新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第三階段是“求真”。求真是指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正確認識(或正確反映),即指在人們的頭腦里包含著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性的客觀內容,是客觀真理,而且是已被實踐反復檢驗的客觀真理。這是求實和創新辯證邏輯思維發展到人們獲得認識的成果即獲得客觀真理階段。人們獲得客觀真理,只能說是處在“客體主體化”形成人們的正確思想階段。那么,要實現人們的正確思想,以其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變革客觀事物,以實現人們的價值要求、價值目標時,就是求實和創新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的第四階段,即“主體客體化”階段,它也是求實和創新辯證統一關系在其運動、辯證發展的一個周期的最后階段,即落腳點。從求實和創新這一辯證邏輯思維運動分析,“求實”、“求是”、“求真”以及實現其價值目標各個階段,都是緊緊和創新聯系在一起。由此可知,求實思想和創新思想是指對同一個問題思考的兩個側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對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辯證紐結。三、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提特征的科學性、真理性維度來看創新和繼承堅持的關系
科學性、真理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提和根本特征之一。正因為如此,160多年來,它以強大的生命力、巨大的感召力、無法估量的震撼力影響著全世界,為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和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提供著科學的精神力量和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生產觀點”、“群眾觀點”、“矛盾觀點”、“辯證唯物觀點”、“實事求是觀點”等一系列基本觀點永遠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科學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揭示了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交織在一起,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這一客觀規律。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學說,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必將滅亡的特殊規律,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和雇傭勞動剝削的本質,揭示了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癥結”。“二戰”后,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出現某些新的變化,諸如:通過發展合作制、股份制、基金投資等手段,使部分財產權在社會層面得到擴散;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系,有效地運用計劃經濟的調控等手段,提高了社會保障水平;通過跨國公司,以科技領先地位尤其是高科技的發展,使資本主義得到相對穩定的發展。但這一切變化,并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也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因而說,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整體上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并不因其某些條件的變化而“過時”,也不因其某些局部性或個別結論的改變。而失去其科學理論耀目的真理光芒。正因為如此,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就必須要在繼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及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進行。只有這樣的理論創新,才是可靠的、堅定的、堅持正確方向的科學創新。
四、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形勢下、新條件下,指導實踐的社會功能維度來看創新和“結合”發展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指導無產階級及其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行動的指南,它并不是教條,而是包含著普遍根據具有普遍性品格的普遍原理。那么,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原理同在新形勢下、新條件下的具體情況、具體實踐、具體問題相結合,這誠然是理論創新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不同國家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原理同其本國的實際相結合,不斷地同新形勢下、新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勝利。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觀所在,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富有強大生命力的體現。19世紀末期,列寧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發展的新階段。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遍原理同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形勢下、新條件下得到發展。在中國,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立了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同理,以同志為代表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形勢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同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是我們黨長期的指導思想。當前,“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偉大行動綱領。由上可知,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在不斷同新形勢下、新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其指導實踐的偉大社會功能;也才能真正不斷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以上分別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四個維度”及其“四種關系”的分析,集中地體現了其理論創新思想的“四性”或“四個特征”:即理論思維維度的邏輯紐結性,產生根基維度的社會實踐性,前提特征維度的科學真理性,社會功能維度的理論指導性。綜其理論創新的“四個維度”、“四種關系”及其“四性”或“四個特征”來看,它們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從而從其內在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上使人們更加深切領會到理論創新的深刻含義及其意義,也更加從理性上深刻認識到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色和品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永葆青春活力之源泉所在。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發展特點研究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創新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