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3 04:40:00
導語: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物質需求不斷獲得滿足的同時人們也逐漸面臨著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道德滑坡、人文關懷主體缺位、自然環境惡化等問題。另一方面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必將滅亡在其社會化大生產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根本矛盾中的寓言至今沒有實現。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社會福利機制和對社會資本的重新調整緩和了這種矛盾,使其從顯性變成隱性不易被人察覺。兩方面因素造成了資本主義“思潮”、“社會主義低潮”、“市場經濟商潮”對社會主義的沖擊,使一部分人陷入了理論的困惑,從而模糊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淡化了信念。國內外學術界試圖用自由主義取代歷史唯物主義,用西方經濟學取代馬克思經濟學,這是對科學的社會主義觀的嚴重否定。這些都是因為人們片面地以為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僅是對生產力的發展而忽略了對人的全面發展和整個社會各個因素之間的協調和科學發展造成的。面對這種情況人們迫切希望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尋求答案,探尋和厘定科學的社會主義觀的本質內容對現實問題予以解答。因此回歸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探尋社會主義觀成為必然。
二、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的基本內容和本質屬性
所謂“社會主義觀”即人們對社會主義這種社會形態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早期的“社會主義觀”概念是作為個人主義的反題由空想社會主義學派提出來的。它特別針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弊端,力求予以矯正,試圖建立起一個以合作為基礎,以公眾的幸福和福利為目標去集體管理人類事務,提高下層福利、保障社會和平的烏托邦。由于這種“社會主義觀”僅僅是從良好的主觀愿望上去觀察和分析問題,缺乏實現理想的必要手段,因此只能是囿于以理性為工具的一種空想。
馬克思社會主義觀,是指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社會主義觀,包括對社會主義必然性、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特征、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等有關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的基本觀點;狹義的社會主義觀,是指關于社會主義階段。從總體上看,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具有以下根本屬性。
1唯物史觀是它的理論基石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是在對所處環境的時代特征進行了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誕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充分意識到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是處于自由競爭時期的資本主義,勞資關系不斷惡化,工人階級不斷貧困化,剝奪者應被剝奪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與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為兩大科學基石,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并對其發展作出了必將被社會主義取代的邏輯預測并論證了這一預測。他們把生產力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引入到社會主義理論中,把共產主義的理論概括為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他們指出,只有發展生產力、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同時他們還提出了社會主義這種社會形態如何克服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設想,即私有制的弊端用全民所有制來克服;按資分配的非倫理性用按勞分配來克服:資產階級專政的反動性用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性來克服;自由經濟的盲目性、無序性用計劃經濟來克服。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是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客觀地對資本主義弊端予以揭露并科學地提出取代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的具體手段,其目的不僅要解決生產力的問題,更要解決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關系和與經濟基礎相匹配的上層建筑問題。
2人的全面發展是它的價值追求
人的全面發展貫穿于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的始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們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以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提出了社會主義國家中對于人的全面的自由發展的設想——“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唯一目的”。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分析和批判就是為了解脫資本主義國家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實現其人身自由和全面發展。馬克思跨越設想的出發點和著眼點也在于對東方各民族的無限同情,為的是使人民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苦難。所以說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社會主義觀的最高的價值追求。
三、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現有助于科學發展觀理論的確立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不僅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同時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在當下中國的具體要求和表現。
第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其最終目的之所在。
社會是人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形式,是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人不僅是自然生物體,更是一個精神世界人,不僅有物質需求,更有精神的滿足;人不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進行創造性活動,而且要社會對人的創造性活動的認可和評價;人不僅要有經濟地位,還需要社會地位,這些都只有在社會的發展中才能逐步實現。而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為“以人為本”提供了理論前提和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就決定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是一個個人能夠得到全面自由的發展,其他一切活動皆是為了這一目標得以實現而進行的努力。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需要一種全新的人,并將創造出這種新人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也愈來愈突出,人們感到僅有經濟發展并不能完全解決現代化的問題,還需要以社會的全面發展適應人的發展的要求。事實上,在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常常感到感情孤獨,精神空虛,思想緊張,甚至懷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更有甚者,道德淪喪,走上反社會的道路。所以,只有明確了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充分了解了其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這種價值追求,以人為本,才會彌補在現時的實踐過程中片面追求工業利益造成的人文關懷上的主體缺位。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觀的具體要求。
恩格斯提出在共產主義社會,“將按照根據實有資源和整個社會需要而制定的計劃來支配這一切東西,所以同現在實現的大工業制度相聯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將首先被消滅”。
在恩格斯眼中,共產主義社會在發展上秉承著全面的發展觀。要對實有資源給予分配就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的社會全面進步。這不僅是先進生產力的要求,而且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形態的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產主義的設想還體現在注重社會內部各因素之間的協調上。在當前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建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形成相互間良性循環狀態,使社會的發展富有生機和活力。這是社會主義生命力的體現。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人通過社會作用于自然,使自然發生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變化。這種作用必須使自然界按其本身的規律發生變化,才能在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實現人的發展和自然變化之間的動態平衡。然而,由于主體對自然的認識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對于自然的認識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往往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認識的局限性,因而人類在對自然界作用過程中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往往都遭到自然的報復。因而人類對自然的占有不能像征服者對被征服者的統治那樣,可以隨心所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本身就是一個科學中的科學問題。那種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科學、對自然瘋狂掠奪和濫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是與科學發展觀完全背離的,也必然遭到自然更大的報復而失去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又一代的永續發展。
總的來說,應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實現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這是踐行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最高價值追求的真正體現。
2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用社會學的術語來表達就是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和諧社會是人類很早就開始追求的一個目標。從中國的大同理想、莫爾的“烏托邦”到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從傅立葉的和諧制度和歐文的實驗公社到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都是人類追求和諧社會的足跡。“和諧社會”實際上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它要求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形成和諧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其內在要求,而且其就是科學社會主義觀的內容之一。他們關于未來和諧社會的主要思想觀點是:
第一,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社會不平等和兩極分化、人的畸形發展和異化等弊端是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社會物質財富極為豐富,社會只有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才能達到真正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
第三,未來和諧社會表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其矛盾通過自身的調節解決。
第四。“自由人聯合體”是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的各種能力和潛能充分發揮,人的多樣性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的社會關系日益豐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的自由個性充分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和諧思想為今天我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是“什么是資本主義”,“怎樣推翻資本主義”。因此其和諧社會的構想重在揭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為推翻資本主義這一歷史使命而服務。而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建設和諧社會不僅作為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理想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以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從必然到自由的實現而存在。從“革命”到“建設”的過程也是從“斗爭哲學”向“和諧哲學”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與其說是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的社會主義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好了前期鋪墊提供了理論支持,不如說這是建設和諧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
總的來說,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貫穿于其整個哲學學說中,對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的解放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其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不僅是將人類從私有制社會中解放出來的有力武器。而且是我們解決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支持。因此重新探討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釋:
①②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參考文獻:
[1]孫文營.從馬克思馬克思社會主義觀到科學發展觀.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1.
[2]陳立旭.論新社會主義觀.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觀必然性基本內容本質屬性現實意義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物質資料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然而與此同時由于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觀理解上的偏差也造成了社會道德滑坡、人文關懷主體缺位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本文試圖從現實的需要出發重新回歸馬克思主義原生態的社會主義觀闡發其現實意義。
- 上一篇:林業當好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 下一篇:林業局造林綠化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