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下的國際金融危機剖析論文
時間:2022-09-22 03:12:00
導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下的國際金融危機剖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需要分層次討論:虛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引發(fā)金融危機的原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金融危機的根源;新自由主義是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助推器。對市場經濟體系進行必要的調節(jié)、監(jiān)督、管制,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避免市場經濟“不斷產生巨犬的紊亂”的基本保證,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適應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所做的生產關系的必要調整,是社會向更高級階段演進的結果。
關于2008年爆發(fā)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已經有很多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人性的貪欲;二是政府政策干預失誤和監(jiān)管失控;三是新自由主義泛濫,盲目崇拜市場經濟調控的有效性;四是實體經濟存在問題;五是金融體系和金融創(chuàng)新出了問題;六是美國主宰下的經濟全球化的惡果;七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對此次金融危機進行剖析,認為引發(fā)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分層次的。
一、引發(fā)金融危機的原因:虛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001年,美國房貸金融機構推出零首付的次級按揭貸款。借貸者買房時不再需要交納20%或更高的首付,銀行也不再對借貸者的背景和收入情況進行任何審查,這實際上是在大規(guī)模向按揭貸款信用等級低、償還能力很差的低收入階層貸款買房(次級貸款)。之后,銀行機構把按揭出售給投資銀行,這些投資銀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變成一種“有按揭支撐的證券”在市場上出售給國內外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機構,將全世界大量的投資者吸引到美國國內的住房市場上。2001年“次級貸款”余額僅為1200億美元,2006年增加到14000億美元,到2007年達到1.2萬億-1.5萬億美元。“次級貸款”經過包裝衍生為證券在二級市場流通,總規(guī)模膨脹到10萬億美元,其中在國際上流通的約占2/3,涉及“次級貸款”業(yè)務的金融機構多達2500多家,全球45家大銀行和券商都參與進去。
次級貸款及能夠流動起來的“有按揭支撐的證券”,對美國的房價上漲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2002年至2007年,美國房價上漲速度驚人,形成巨大的泡沫。2007年初美國房地產市場房屋總價值約21萬億美元,其中有約8萬億美元是投機的價值,泡沫占房屋總價值的38%。2007年2月,泡沫達到頂點,房價開始下跌,而在2006年,利率開始迅速攀升,結果是次級按揭貸款的整個循環(huán)鏈條斷裂,低收入貸款者無力償還貸款,放貸的金融機構本息無法收回,購買了“有按揭支撐的證券”的投資者的債券價值大打折扣,由次級貸款危機引發(fā)的金融危機爆發(fā)并且在世界范圍蔓延開來。
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所揭示的市場經濟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和虛擬資本理論能夠對此做很好的詮釋。價值規(guī)律表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價格。在市場交換中,由于供求的不平衡使市場價格背離價值,而市場價格通過對價值的背離又調節(jié)著供求,結果是使供求趨向平衡,價格趨向于價值,交易遵循等價(等量勞動)交換原則。在這里,特別需要關注馬克思的需求理論,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馬克思說:“要給需求和供給這兩個概念下一般的定義。真正的困難在于,它們好像只是同義反復。……社會要滿足需要,并為此目的而生產某種物品,它就必須為這種物品進行支付。事實上,因為商品生產是以分工為前提的,所以,社會購買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能利用的勞動時間的一部分用來生產這些物品,也就是說,用該社會所能支配的勞動時間的一定量來購買這些物品。”可見,馬克思認為,需求首先是生產問題,即需求方之所以有支付能力,是因為在生產中投入了相當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向社會提供了包含這個一定社會必要勞動量的使用價值(財富)。只是現在需求方用貨幣來抽象地代表他向社會提供的財富(抽象財富),他持有的貨幣體現著換取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的支付能力。第二,把需求放到市場中進一步研究,馬克思指出了市場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在需求方面,……從量的規(guī)定性來說,這種需要具有很大伸縮性和變動性,……如果生活資料便宜了或者貨幣工資提高了,……對這些商品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需要’。”“如果需求減少,因而市場價格降低,結果,資本就會被抽走,這樣,供給就會減少。”所以,市場需求規(guī)模取決于公眾通過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勞動所形成的實際支付能力的大小。就某個市場而言,其市場需求規(guī)模決定著供給規(guī)模。
美國的次級貸款是向償還能力很差即沒有多少支付能力的低收入階層在零首付條件下貸款讓他們買房。并且認為,在低利率和房屋需求增加刺激下,房地產價格一定會上升,次級貸款者一定會從房屋投資中獲利。從而形成支付能力,并且可以獲得投資收益和物美價廉、功能齊全的高質量自有住房。銀行機構通過“金融創(chuàng)新”把按揭出售給投資銀行,這些投資銀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變成一種“有按揭支撐的證券”在市場上出售給國內外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機構,把全世界大量的投資者吸引到美國國內的住房市場上,同時也把風險推銷了出去。魔術似乎變成功了,低利率、不需要首付、有大量的投資機構愿意投資,這就在美國房地產市場虛擬出一個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
馬克思指出,證券化的資本積累是虛擬資本的積累,“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做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guī)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利率越低,證券化的資本的投資規(guī)模越大、價格越高,虛擬資本的積累規(guī)模越大。由于房地產和有價證券一樣,有定期的租金收入,投資規(guī)模受利率和房屋價格影響大,因此,在房地產價格過度上漲中也會產生巨大的虛擬資本。
虛擬資本的積累會遠遠大于實際資本的積累。虛擬資本的積累產生于房地產和有價證券價格上升帶來的投資機會。例如,如果預期房地產價格上漲,會誘發(fā)人們的投機行為,市場需求就會迅速膨脹。由于房地產和其他產品不同,在一定時期內供給很難快速增加,因此投機需求會帶動價格持續(xù)上漲,而定期的租金收入和相對較低的利率會使房地產市場虛擬資本積累額巨大。2001年,美國經濟出現衰退,政府為了挽救經濟,連續(xù)13次降息,基準利率降至1%。低利率使資產價格上漲,2003-2006年,房價漲幅超過50%。低利率、房價上漲、沒有首付的次級貸款、“有按揭支撐的證券”的流動,都在極大地刺激著房地產的投機行為,由此膨脹出一個巨大的虛擬資本。馬克思把虛擬資本稱為名義貨幣資本并且把它比喻為肥皂泡,所以,在美國房地產市場虛擬資本的快速積累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房地產泡沫。
但是,泡沫是不能無限制地吹大的。2004年6月,美國經濟復蘇,美聯儲擔心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兩年內將基準利率從1%提高到5.25%。2007年3月,房價開始下跌。高利率和房價下降使許多低收入的次級房貸家庭無法還貸,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大幅上升,次級房貸危機爆發(fā)。表面上看,次級貸款危機的爆發(fā)由利率提高和房價下跌引起,實際上是,美國房地產市場虛擬出的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遠遠地超過了美國人對住房的正常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實體經濟中的價值規(guī)律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發(fā)生著作用。由于美國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實際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無法兌現巨大的房地產價格泡沫,實際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把利劍最終刺破了這個泡沫,房地產價格下跌,不僅向其價值回歸,而且,由于在價格泡沫刺激下使房屋供給遠遠超出實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房屋價格會持續(xù)跌落至其價值之下。
為這場危機買單的,首先是低收入階層貸款買房者,他們喪失了住房,喪失了存款甚至傾家蕩產。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學術顧問、東京大學伊藤誠院士指出,當年日本由投機性交易推高住宅價格,引誘勞動者家庭借款,結果導致巨大損失。這種住宅融資的攻擊性推銷,只能成為銀行等各種金融機構新發(fā)明的現代化大規(guī)模的剝削手段。其次是公眾的利益損失,它通過和次級貸款相關的債券貶值、金融危機及由此引發(fā)的全球性經濟衰退,讓公眾來承受由此帶來的損失。馬克思指出,當經濟中的泡沫破滅時,“只要這種貶值不表示生產以及鐵路和運河運輸的實際停滯,不表示已經開始經營的企業(yè)的停閉,不表示資本在毫無價值的企業(yè)上的白白浪費,一個國家就決不會因為名義貨幣資本這種肥皂泡的破裂而減少分文。”但是,經濟泡沫的破滅往往和經濟危機相伴隨,并且加劇經濟危機,表現為虛擬資本大規(guī)模減少,信用危機程度加深,有價證券持有者的財富大幅縮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本次金融危機毫無疑問地證明了這一點。
二、金融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
美國為什么要通過次級貸款來虛擬一個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呢?根本原因是分配制度導致了貧富分化,使大量低收入者缺乏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
資本主義是一個資本強權的社會,資本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并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沖動和經常的趨勢。”“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fā)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必須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以此來延長工人能夠無償地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勞動力的價格能夠不斷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資料量同時不斷增加。但是,相對地說,即同剩余價值比較起來,勞動力的價值還是不斷下降,從而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狀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好處大部分由資本所有者占有,經濟增長的絕大部分成果都必然會進入了少數資本所有者的口袋,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是貧富分化日益嚴重。資料顯示,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擁有的財富都達到了192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萬,他們的收入與最窮的50%的人口的總收入相當,而最窮的50%的人口有1.5億。從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份額翻了番。公務員之家
貧富分化帶來的問題是,“以廣大生產者群眾被剝奪和貧困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以內運動,這些限制不斷與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旨在無限制地增加生產,為生產而生產,無條件地發(fā)展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生產方法相矛盾。手段——社會生產力的無條件的發(fā)展——不斷地和現有資本的增殖這個有限的目的發(fā)生沖突。”一方面,資本在競爭和信用制度促使下不斷集中,資本集中加速了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生產規(guī)模日益擴大,社會財富日益增加。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的分配關系,使工人階級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是有限度的,“工人的消費能力一方面受工資規(guī)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實的限制,就是他們只有在他們能夠為資本帶來利潤的時候才能被雇傭。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在繁榮期間,增長更快的是資本獲得的剩余價值和由此帶動的資本積累,這就使生產擴張快于社會有支付能力的擴張,潛伏著即將爆發(fā)的經濟危機。
在美國,由于貧富分化,大量低收入者缺乏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不可能通過改變它的分配制度來消除貧富分化,避免經濟衰退。而通過零首付的房屋次級貸款來虛擬出一個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刺激總需求擴張,只能延緩經濟衰退出現,并且通過虛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有按揭支撐的證券”的出售將全世界大量的投資者吸引到美國國內的住房市場上,進一步促進供給相對于美國國內實際有支付能力的過剩,加強了經濟危機爆發(fā)后的深度,并且把世界其他國家?guī)私洕C之中。
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的生產相對過剩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才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三、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助推器:市場失靈且缺少監(jiān)管
凱恩斯認為,經濟波動雖然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但是,“商業(yè)循環(huán)之所以可以稱為循環(huán),尤其是在時間先后上及期限長短上之所以有規(guī)則性,主要是從資本之邊際效率之變動上產生的。”即投資的波動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根源。而“在自由放任情形之下,除非投資市場心理有徹底改變,否則就沒有辦法避免就業(yè)量之劇烈波動;然而我們沒有理由可以預料會有此種徹底改變。所以我的結論是:我們不能把決定當前投資量之責任放在私人手里中。”可見,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必然導致經濟衰退,國家必須對宏觀經濟活動進行有意識的干預,特別是要對投資進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在凱恩斯主義主導下,1945-1973年,在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有政府管制的資本主義,政府對經濟和金融系統實行嚴格管制。
從古典經濟學到現代的新古典及新自由主義,都主張市場是唯一有效的經濟活動調節(jié)器,反對國家對宏觀經濟活動有意識的干預和實行有政府管制的資本主義。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在繼承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基礎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主張自由化,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主張私有化,認為私有制是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主張市場化,認為離開市場就談不上經濟,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指出,自由市場經濟“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互不依賴的商品生產者中間為前提,……他們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資產階級……高聲地責罵對社會生產過程的任何有意識的社會監(jiān)督和調節(jié),把這些說成是侵犯資本家個人的不可侵犯的財產權,自由和自決的‘獨創(chuàng)性’。”可見,新自由主義并沒有超越古典主義和馬克思所處時代的資產階級主張的無政府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逐步取代了凱恩斯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信奉自由市場的市場經濟,放松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現在,資本主義世界所推崇的新自由主義之花結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惡果。
美國經濟學家大衛(wèi)·科茨指出,現代美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證明,“新自由主義條件下,非常容易發(fā)生金融危機。美國在19世紀實行的是比較自由的市場經濟,那時大約每10年左右就有一次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到1929年,自由市場經濟導致了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此后,美國于1945-1973年期間實行的是管制的資本主義,在此期間沒有發(fā)生一次大的金融危機,也沒有一家大的金融機構破產。但是自1980年以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抬頭,美國經濟出現了一系列的資產泡沫,并伴隨著產生了相應的金融問題。比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次比較大的危機,一種特別的金融機構——儲蓄銀行破產了,中央銀行不得不耗資數千億美元來挽救這些銀行。9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又出現了一個吸引了全世界范圍資金的巨型泡沫,這個泡沫在2000年破裂的時候也造成了數千億美元的損失。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又出現了一個巨型泡沫,而這個泡沫目前也在破裂。”這是因為,有管制的資本主義通過嚴格的經濟和金融系統管制以及調節(jié)貧富差距的稅收和社會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的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反其道而行之,反對社會對市場有意識的監(jiān)督和調節(jié),而在生產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快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自由的市場調節(jié)只能加劇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加深危機的深度和廣度。
馬克思對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條件下的周期性經濟危機進行的深入剖析表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失靈,是經濟危機爆發(fā)的助推器。
首先,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資本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實現最大利潤的重要途徑是不斷進行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在資本不斷積累過程中,生產無限擴大和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不斷加劇。在無政府的市場經濟中,只有通過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來解決生產和消費的矛盾。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fā)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市場無法有效調節(jié)經濟的表現,“社會的理智總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會不斷產生巨大的紊亂。”
其次,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是資本集中的有力杠桿,并且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信用制度通過為實體經濟提供信貸資金支持,會產生虛假的社會需求來刺激實體經濟生產的擴大。特別是在一些生產周期比較長的部門,生產的擴張會受到貨幣資本的限制,但是“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聯系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因此,貨幣市場的混亂會使這類企業(yè)陷于停頓,而這類企業(yè)反過來也會引起貨幣市場的混亂。”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特點是,沒有監(jiān)管的次級房貸和金融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對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虛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推動下使實體經濟中的供求失衡,而實體經濟問題的爆發(fā)又引發(fā)金融市場的混亂。因此,本次金融危機實質上是經濟危機,而沒有監(jiān)管的次級房貸和金融創(chuàng)新是經濟危機爆發(fā)的助推器。
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的剖析表明,科學合理地設計金融創(chuàng)新,對市場經濟體系進行包括金融體系、產業(yè)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必要的調節(jié)、監(jiān)督、管制,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避免市場經濟“不斷產生巨大的紊亂”的基本保證。對市場經濟進行必要的調節(jié)、監(jiān)督、管制,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適應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所做的生產關系的必要調整,是社會向更高級階段演進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3]中國教育報[N],2008—10—14。
[4]陳彩虹,世界大轉折的偉大預言[M],讀書,2008,(10),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5]陳彩虹,美國金融危機與我們[M1,讀書,2008,(12)。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6]丁元竹,用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應對經濟危機[M],讀書,2009,(1),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7]華爾街沖擊波[M],中央電視臺中國財經報道欄目組編,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