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對當代教育的意義詮釋
時間:2022-04-18 03:54:00
導語:馬克思對當代教育的意義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研究是他人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實質是立足于主體性的實現,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深入研究人的全面發展,對于走向強調人的主體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真正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理論意義。
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實質和內涵
首先,馬克思所講的人的發展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在對人的發展的范圍界定上,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是相對于社會發展而言的,人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個人的發展問題,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個人不是指某個人,而是指每個人。他指出:“如果用哲學的觀點來考察這種發展,當然不難設想,在這些個人中有類和人在發展,或是這些個人發展了人。‑同時,馬克思提出,我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程度決定了對個人全面發展的規定認識到何種程度。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將人的本質論述為“人類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自覺的活動”??梢?,人作為類存在物,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勞動。此外,每個(個人)又是現實的社會的存在物?!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1845年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性表達。從對人的本質的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是自然的社會的精神的統一體,這也是馬克思關于“完整的人”其基本特性的科學描述,人的發展就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各種素質綜合作用下其個性的發展。
其次,馬克思把個人的全面發展放在社會歷史過程中考察。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發展在許多方面呈現出原始的豐富性和全面性。到了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分工導致人的發展陷人異化和片面性,這種片面性正是以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基礎,而要實現人的發展在更高形態上的全面性,就必須實現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在更高形態上的統一,以此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可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內涵主要是:
第一,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們的一切活動都要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但人是社會動物,適應和改造社會關系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當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不適應和阻礙生產力發展時,進行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就能極大地反映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像馬克思所說:“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
第二,每個人在需求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中的豐富個性的需要呈現為多層次寶塔式的體系,然而在現代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高消費、超前消費、商業文化更強化了人們單純追求物質享受,由此出現了尋求感官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傳統價值觀的缺失。從這一角度看,人的全面發展更應實現人的精神的健康發展。
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體力和智力,人的一切發展其最基本的就是體力和智力的統一發展。馬克思說:“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比缈梢姡瑢崿F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普遍提高與協調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內在要求。為此需要社會“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能力的機會”。除了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個人的主觀努力和社會的系統教育則更為重要。
第四,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這里的素質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吧鐣P系的含義是許多個人的合作,至于這種合作是在什么條件下,用什么方式或為了什么目的,則是無關緊要的。社會關系的含義是人與人的合作,為了進行這種合作,社會就必須要建立一定的行為規范,道德便是調節人們相互關系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作為社會的人,必須具備符合一定社會關系的道德品質。而科學文化作為人的精神活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逐漸成為使人的智力獲得更高層次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第五,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的發展、社會關系的發展都是與他的個性發展分不開的。馬克思認為,“勞動者沒有個性”,“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治,偶然性對個性的壓抑,已具有最尖銳的最普遍的形式”,只有共產主義才能使“有個性的人”最終代替“偶然的人”,使“在這個集體中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可見,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需要經歷漫長的歷史過程。
二、人的主體性、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綜觀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可以看出其重要的思想實質便是強調人的發展,使人在世界中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以達到自我實現。通過客觀實踐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就是充分肯定和高揚人的主體性。針對此觀點,如要培養人的主體意識,增強主體能力,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的個性,教育正是行之有效的途徑,教育的目的也是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通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教育之于人類發展的作用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在他看來,“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活動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馬克思十分重視教育的作用,他說:“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它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移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他認為教育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有力手段,教育可以培養和訓練人的勞動能力,可以使人們擺脫舊分工給他們造成的片面性,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全面的系統的影響。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是對教育實踐的反映和認識;而人的全面發展,是對人類發展的一種理想和要求。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的教育,依靠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之于人的全面發展,則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走向肯定主體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教育是通過對人的培養使其為社會服務,教育功能的實現、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對人的主體性的發展,現代教育的使命是“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為一個未知的世界培養未知的兒童”。背離這一宗旨,一味強調教育賦予人以現實規定性的功能,教育就可能成為束縛人的發展的力量。故而,我們的教育在當今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要以一種世界性的眼光,著力培養一代能夠走進歷史并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主體,通過他們的主體實踐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就我國情況來看,增強人們的主體意識,培植人的主體性,正是我們當前最為需要也較為缺乏的。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傳統教育,以人倫道德為核心,扼殺了人的個性,壓制了個體創造才能的發展?!皹尨虺鲱^鳥”、“內斂低調”反映出中國人喜歡的安全模式,進人群體不要自由,以此削減了個人的責任意識。面對獨立人格的日益缺失,教育必須發展人的主體性,重視教育者為能動的獨立的主體,且將受教育者的主動性、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是一種主體性的活動,應實現人的社會關系、需求、素質、能力和潛力、個性的全面發展。教育是人的事業,其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什么人與怎樣培養人,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它的歸宿處。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尺度、一種原則、一種需要、一種目的,是我們在完成教育大業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思想和原則。
反觀我國近年來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其本質和核心正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保障公民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也包括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保障公民受教育權。教育是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本途徑,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落實以人為本,離不開以人為對象、專門培養人的教育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需要充分發揮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標的教育的重要作用。而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的“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則充分體現了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對教育和人才培養、開發的重視。只有通過發展教育這一路徑不斷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更好地促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則落到實處。
- 上一篇:醫院臨床路徑管控工作考察匯報
- 下一篇:股改給上市企業股票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