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傳統道德思想的融合

時間:2022-03-15 03:24:31

導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傳統道德思想的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傳統道德思想的融合

摘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其核心在于實現人的自由發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是能夠融合在一起的。中國的傳統道德強調的是堅持人道主義,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能夠實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道德,去規范人們的道德品質。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的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的發展,擺脫的影響。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中國傳統道德;融合;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融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具有內在的契合與相通性。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的傳統道德也有近幾千年的歷史,二者在人道主義、公平正義方面具有相同的觀點,二者融合能夠很好地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在人道主義方面,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價值,強調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強調仁愛,從而突出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其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二者又是可以融合的。在集體主義原則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的是堅持以公有制為基礎,消除私有制,實現人類的解放,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在我國傳統道德觀中,強調的是“天下為公”,強調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在公平正義方面,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公平的重要性,堅持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我國傳統道德觀中,孔子強調重義輕利,二者又實現了融合。馬克思主義堅持人道主義和集體主義原則,能夠站在人的邏輯上思考問題,對人進行人文關懷,尊重人的價值,使人能夠得到全面發展,能夠在社會中做出更多的貢獻,這些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是一致的。在孔子的學說中,主要強調的是人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用“仁”來統籌,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達到和諧共生,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能夠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國古代道德思想強調以和為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強調和而不同的觀點,這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是相同的。在集體主義原則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批判,認為私有制完全是以價值來衡量的,完全磨滅了人性,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以金錢來衡量一切利益關系的,而且歪曲了道德衡量的標準,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中,強調的是全人類的解放,人類可以為社會做貢獻,而且一切要以社會發展為主,一切為了集體,集體的利益大于個人的利益,當集體的利益實現了,個人的利益才能夠得以保障。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思想中,有天下為公的思想,其要求以集體的利益為重,這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是相互契合的。在公平正義方面,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強調對利益問題的正確理解,能夠促進社會公平,強調公平正義原則,強調個人利益的必要性,同時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價值,強調社會利益要與個人利益統一起來,在孔子的學說中也堅持利益的重要性,但是,利益的獲得要在義的基礎上,這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是相互契合的。

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融合的局限性與超越性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對中國傳統道德觀的超越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的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原則,是一種站在無產階級角度的道德觀,其廣泛地應用于中華民族的道德建設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其與中國的傳統道德觀相比,具有更加科學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中國傳統道德觀強調要尊重自然,強調對自然的順從,是一種被動的思想觀念,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念,是對中國傳統道德觀的超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觀都強調“天下為公”,但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所強調的“公”的范圍更加明確,將人類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公”,而中國傳統道德中“公”的概念比較模糊。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天下為公是維系在一定的關系上的,是在軍權、父權的紐帶下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能夠全面地站在無產階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為全人類的利益著想,能夠從社會的生產關系角度去思考,從而能夠促進全社會的發展,為中國建設和革命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傳統的中國道德思想也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是,其思想還是過于保守,其受到中庸思想的影響,因此,看待問題還是不夠客觀,從而制約了人的思想,使人的思想不能得到發展和創新,從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而且,其在道德的深遠度上遠遠不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因此,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是對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超越。

(二)堅定價值引領,合理批判繼承

我國一直都比較重視公民道德建設,將公民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現在,我國的文化已經實現了發展與繁榮,公民的道德建設會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任務,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更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作為我們的引導觀念,促進我國社會主義道德的建設,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的批判,從中分析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可取之處,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中可取之處的繼承,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公民的道德的提高。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是否能夠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應用,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國是否需求其引導,在于其對我國的社會道德建設的關鍵性,因此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擺在觀念部分,使我國的社會主義道德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能夠在意識形態上達成一致。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道德的時候,應該堅持唯物主義的觀念,運用馬克思主義相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我國現存的道德問題,從而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我國的道德問題,尋找到更好的出路,為建設我國社會道德尋找到更好的路徑。在建設我國社會主義道德的時候,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關鍵作用,體現出人的主體價值,要充分站在人的立場去制定原則。人是社會的產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所以,在建設中國社會主義道德的時候,應該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能夠和諧。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并不是一味地按照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中的指示去做,而是要堅持文化的多樣性,實現文化的包容與共存,實現中國文化的融合與發展,使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朝著更加繁榮的方向發展。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中吸取經驗,對中國的傳統道德進行合理的分析,我國的傳統道德觀念有先進的方面,同時也存在不足,應該結合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促進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的革新,使我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內容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讓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作為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有力補充。

三、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宣揚不存在永恒的道德論,中國傳統道德思想還是比較保守,不夠客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決定著社會存在,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生產和交換是兩個必然的步驟,在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道德起到了約束的作用,能夠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求,并對生產和生活起到規范作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并不是獨立的,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而且其受到社會的制約,從而能夠突破唯心主義的束縛。而且,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是站在無產階級的角度出發的,是將舊資本主義的道德觀念進行革新,從而形成新的道德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能夠將資本主義中優秀的道德成果吸收,遵循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但是,也揭示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拜金主義。無產階級是在資產階級的對立中成長的,其主要強調的是以集體主義為原則,能夠實現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利益。而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就存在一定的保守性,這種保守性制約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融合,在集體主義原則方面,中國還是沿用固有的血緣紐帶,分析親疏關系,不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集體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公平正義,實現自由平等,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自由平等是有約束條件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公平是一個歷史問題,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封建社會時期,資產階級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在于推翻封建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將私有制消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不斷完善,人類將逐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將逐步地實現公平。中國的自由平等還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中的等級,其自由是相對的,中國有著固有的等級觀念,導致中國的自由平等只是相對的,導致了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不能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融合在一起。

四、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融合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融合過程中存在問題,最根本的還在于固有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中強調的集體主義是比較全面的,其實現了社會主義,并且其目標是朝著共產主義的方向發展。但是,在中國傳統道德思想中的集體主義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那是因為在我國的古代堅持的是中央集權制度,而且,我國在漢代經過了宗法制的統治,人們堅持權力至上,并且我國特別重視血緣紐帶關系,這就造成了我國的集體主義是片面的集體主義,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天下為公,人們在集體面前更加傾向血緣等親疏關系,導致我國的集體主義原則還不能透徹地落實。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強調人道主義,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就把人道主義作為核心的理念,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在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中強調的是民為貴、君為輕,將仁愛的觀念進行拓展,從而能夠實現人道,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念堅持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因此具有先進性。而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強調以和為貴,在《中庸》和《老子》中都強調和為貴的思想,這樣的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并且強調和而不同的思想,強調文化的多樣性,實現道德體系的多元化,實現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漢代時期,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強調萬物之間都需要和諧共生,但是這種中庸的思想卻限制了人們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作者:劉佳寧 朱方長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張文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研究[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3(01).

[2]周輝.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國傳統道德觀的“合”與“分”[J].學術論壇,2013(07).

[3]王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研究述評[J].創新,2012(04).

[4]劉孜勤,李莉.論科學發展觀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解放功用——以傳統道德的繼承為視角[J].前沿,2011(06).

[5]羅國杰.批判繼承中國古代優秀傳統道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J].高校理論戰線,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