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群體馬克思大眾化路徑選擇

時間:2022-04-21 10:15:30

導語:農民群體馬克思大眾化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群體馬克思大眾化路徑選擇

摘要:在農民群體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促進小康社會建設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農民群眾這個群體的特殊性所要求的。農民群體相對于其他群體來說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表現為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分層化、職業實踐不同。本文在立足于現實基礎之上總結黨在農民群體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驗,再基于這個群體的特殊性的差異化視角下去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相關途徑。

關鍵詞:農民群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差異化特殊性

一、黨在農民群體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經驗

1.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這段歷史也是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實際靈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這段歷史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土地革命、抗戰勝利、新中國的成立這些大事件,它們都體現了黨用馬克思主義去引導、教育農民群眾的經驗。例如,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彭湃等人通過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農民協會、通過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等方式把馬克思主義貼近農民生活實際進行宣傳。土地革命時期,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更加的系統化,創立師范院校、結合農民群眾思想上的特殊性采取標語、口號等形式,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的主動性??谷諔馉帟r期,為了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調動廣大農民的抗戰熱情,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學習與農民的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到改革開放后

新中國成立之后,農村面臨著經濟落后、農民思想封建保守的現狀。中國共產黨為了激發農民投身于社會建設中的熱情。思想上,黨通過宣傳馬克思主義當中科學的、民主的、大眾的思想觀念破除農村落后、腐朽、封建迷信思想。經濟上,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建立互助小組、合作社,用集體主義思想去代替自私自利的小農意識,走集體致富的道路。改革開放后,由于農民的職業構成多樣化、思想觀念混合化、國際形勢復雜化,要求黨推進馬克思大眾化的進程更迫切,形式更多樣。這時黨首先培養一批有力的基層隊伍近距離的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讓農民群體始終與黨的領導保持一致。最后結合農民群眾從事職業實踐的特殊性,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與農民的生產相結合,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二、新時期農民群體差異化對馬克思的主要影響

1.農民群體中思想差異化的現象存在

由于生產方式的影響大多數農民受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宗教思想在農村長期存在,農民群體思想存在多元化的現象。當時對農民群體的宣傳方式主要是單一的基層黨組織的上傳下達,對農民群體的思想觀念的宣傳內容比較整齊劃一。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民逐漸進入市民的角色,城市生活的開放性、融合性的特點促使了農民群體的思想產生多元化,主要表現在農民群體年齡層次思想狀況的不同。50年代-60年代的農民,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思想價值觀念相對傳統,帶有一定的保守性。70年代-80年代的農民主要適應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方式,而且經歷過改革開放后思想逐漸開化,思念觀念主要呈現一定的混合性。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義務教育的普遍施行,農民階層思想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在思想上表現為新的狀態。因此,整個農民階層思想上出現了舊、混、新的分化趨勢。

2.利益訴求逐漸分化

根據年齡階段的分化,我們暫且把農民這個群體分為三代群體。第一代農民大約是在50-6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農民的文化成都較低,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集中在農村的農業生產上,農業勞動技能熟練、收入比較低下、思想價值觀念上比較單一,因此他們的利益訴求比較低,主要希望通過從事體力勞動維持家庭生活的基本開支就行。第二代農民主要集中在70-80年代出生,這一代農民家庭結構主要是核心家庭。由于傳統農業所得收入逐漸減少,他們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維持家庭開支,這一代農民面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住房問題和子女的教育問題。第三代的農民主要集中出生在90后,由于受目前婚戀習俗的影響,他們的父母會在城鎮地區買房居住,生活方式逐步城鎮化,由于缺乏從事農業勞動的過渡階段,他們的利益訴求偏高,主要希望從事技能輕巧的工作,渴望能夠自主創業,并且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政治權益上的保障,有一定的學習專門技能的渴望。

3.從事的職業實踐的不同

要想實現馬克思主義去“化”農民群體這個大眾,關鍵在于能不能解決這個群體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么要想在農民群體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必須要結合農民群眾職業實踐。從事不同職業實踐的群體對同一理論有不同的理解,這是由于職業實踐主體性的差異所造成的。所謂的職業實踐主體性的差異化主要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職業選擇變多影響人們的意識進而影響人們的理論選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方式主要分為兩種:生產實踐與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生產實踐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人的生存、發展和全部社會的基礎,因此只有結合農民群體從事的農林漁副牧業生產活動的具體特點選擇不同馬克思主義內容、教育手段、宣傳方法、技巧才能夠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結果。

三、推進農民群體馬克思大眾化路徑選擇

1.以解決實際需求為立足點

由于文化程度較低、農民從事的職業多集中在勞動、技術等就業環境較差的崗位,收入偏低、缺乏社會保障,經濟、政治文化權利得不到保障等,精神生活比較缺乏。因此馬克思主義在精神層面可以結合各種各樣的大眾娛樂方式,在農村、或者城鎮中農民工群體集中居住地定期舉行匯演、開展新科技農業技能大賽,同時把馬克思主義思想、內容貫穿其中,增強農民群體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愉悅性,不斷地豐富他們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活。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相應的經濟、政治制度、改革開放中始終保衛農民群體的利益。從宏觀方面角度出發把農民群眾基本利益通過制度的方式確定下來。同時在社會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通過讓農民群體能夠真正享有改革的成果從而產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由衷的信仰。

2.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通俗化、宣傳科學化

由于農民群體自身思想上比較保守、封建、滯后,在農村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要堅持在內容、宣傳手段上要貼近農民群體生活實際,要通俗化。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要根據農民群眾日常的生活實踐方式進行宣傳。在內容上,可以宣傳馬克思主義引導農民生產活動的成功案例來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破除錯誤的經驗主義。在宣傳上,利用基層黨員干部的紐帶作用,要求基層干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理論、方針通過結合黨的故事、人物故事對農民群眾進行講解,激發群眾主動學習的興趣。在宣傳方式上利用現在的大眾傳播媒介,設置紅色革命網站、宣傳欄張貼、公共基礎設施出現標語等方式,讓馬克思主義在農民群體中做到入口入心。

3.力求建立農民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倒逼機制

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想長期的被農民群體所掌握、運用必須要激發農民群眾學習它的積極性,從思想上主動地去學習它。這就要求在農民群體之間去建立一種倒逼機制。所謂的倒逼機制區別于過去“我教你學”的形式,而是一種“敏而好學”的狀態。要形成這種機制必須從幾個方面出發: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必須實現內容上與農民群體相契合,通過科學性的指導解決這個群體實際的需求;其次是中國共產黨對于在農民群體中宣傳馬克思主義時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以強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最后作為農民群眾自身要不斷提高文化素質,力求能夠讀懂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再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生活中。

作者:胡琴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OL/EB][2009-9-26]新華網.

[2]李波.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09(1).

[3]吳欣.鄉村治理中黨的領導問題[J].理論與改革,2012(5).

[4]中共陜西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若干意見[N].陜西日報,2011-9-30.

[5]列寧,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9.

[6],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1470.

[7],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新華網.

[9]王曉青.簡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辯證關系[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10]仲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訴求[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