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26 03:52:16
導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在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質教育是核心素質教育,具有根本性地位。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有利于人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以及方法論,能夠提高人們自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當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得到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只是因為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知識論和價值觀出現了偏差。究其原因,在于西方價值觀的沖擊,還在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把握不透測。所以,必須要重視知識論和價值觀結合的教育,重視從馬列經典中尋求理論支撐,形成理論體系,開發教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知識論;教育
在馬克思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似乎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總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理解教育,探索教育的本質。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深入品讀馬克思的著作,并且積極尋找到他與其他同時代人在思想方面的不同,就不難發現,馬克思對于教育所作出的的貢獻,尤其是在是揭示認識教育本質方面所提供的理論基礎,就是世界觀問題。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馬克思關于教育的思想之所以遠遠的超越了近代思想家的視野,具有先進性,就在于他實現了世界觀上的變革。因而就一定要探討世界觀的變革,對理解教育帶來了何種實質性的影響,恰巧這種變革開啟了研究當代世界觀教育的思想境域。
一、目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的一種偏執和缺陷
列寧曾經說過:“馬克思的學說所以萬能,就是因為它正確。它十分完備而嚴整,它給人們一個絕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世界觀。”[1]大學生只有努力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才能深刻理解中國的歷史以及當代國情,更加堅信社會主義信念,樹立牢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可就目前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而言,我們真的做好了世界觀教育嗎?馬克主義哲學教育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一、社會歷史知識(規律)教育;二、價值觀教育。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真理觀與價值觀的統一,所以我們在進行其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注重二者的結合。如果教學偏重知識論教育而忽略價值觀教育或者偏重價值觀教育而忽略知識論教育都是不對的,這樣就達不到世界觀教育的目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中知識論與價值觀分離的危害可以總結為三點:首先,不能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方法并運用于教學之中。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方法務必掌握以下幾點:一、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必須用客觀的、聯系的、發展的、全面而系統的觀點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防止主觀、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產生,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而知識論與價值觀的分離本身就背離了這一方法,將二者割裂開來進行教育是形而上學的,沒有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二、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實事求是,主要反映著馬克思主義的唯物的、辯證的認識論。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就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實事求是。知識論與價值觀的分離就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不能與現實貼近的世界觀教育就更談不上科學了。其次,不能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并運用于教學之中。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兩個部分,其中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要求我們堅持全面的觀點,可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論與價值觀的分離往往造成我們只能看到某一或某幾方面,對知識的掌握度就不夠。學生在這學習過程中就容易將世界觀當做一種教條,缺乏自己的創新精神或者認為其僅僅只是一種理論,沒有實際意義,不會將其運用到現實當中去,這樣就違背了世界觀教育的初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最后,造成教學效果一知半解,在價值觀的引導上出現缺陷而發生學生的人生境界不高。馬克思主義是真理觀與價值觀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對其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教學效果的不理想。學生會將其當做單純的理論教育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中之重———實踐,對哲學的理解也會出現偏差。從而造成價值觀的缺失而使人生境界不高。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呈現出人文素質方面的欠缺現象,主要表現在只對學習專業知識感興趣,對其他的采取冷漠的態度,甚至有的學生用冷漠的態度對待政治、對待黨團組織,認為政治進步與自己毫不相干;有的學生十分推崇西方的實用主義,將是否對自己有利作為考慮事情的出發點;有的學生則只用功利性和物質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社會經濟政治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中知識論與價值觀分離的原因
第一、沒有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不能把握知識論與價值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要求我們要以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聯系,一切事物只有在聯系中才能生存和發展。在世界觀教育中正是忽略了辯證法,沒有看到知識論與價值觀之間的聯系,沒有看到人的實踐是既不能離開知識論也不能離開價值觀的,二者相輔相成,一起形成馬克思主義之“打不到的真理”。所以,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把握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論與價值觀的分離有影響。第二、沒有注意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整體性,簡單地采取學科式的解讀,從而知識論與價值論被理解為不同的學科范疇并再理解其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徹底的、科學的體系,整個體系由三個部分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就當前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而言,大多注重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的教與授,個別的甚至脫離開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來學習。其實馬克思哲學的出發點是實踐觀,在實踐觀里包括人的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一個實踐行為的發生既是認識世界,也是改變世界,認識世界也包括價值認識,改變世界以真理的把握為前提,實際上,歷史科學領域的真理是價值真理。在學理上并不是分別有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所以我們對其二者的理解是萬萬不能分離的。第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綜合性以及論證的曲折性,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不深,不能準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只關于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學說,它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它的三個部分具有“一以貫之”的綜合性特點。在論證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不是完全照搬以往哲學家的思想,而是將他們的思想進行揚棄,創立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確立,完美的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這是在哲學部分。剩余價值學說則揭露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這一點則是在經濟部分。而在社會方面則是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學說。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系統性、綜合性以及其論證的復雜性和曲折性,使得大多數的馬克思主義者只能停留在理論表面,能夠真正的理解的少之又少。三、做好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中知識論與價值觀的結合首先,必須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中知識論與價值觀分離的問題。當前我國教育存在功利化的傾向。對于知識的學習已經引起了足夠的注意,然而對于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教育卻存在諸多的問題。二者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有著不小分歧及其差異。事實上,以人文素質為重心的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學中具有基礎地位。因此,無論是科學教育還是人文教育,它們全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和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條塊分割,單科性院校較多,基本上分為文、理、工、農、醫、財經、法律、師范等幾大類。學校強調專業教育,忽略素質教育,尤其是忽略人文學科課程的建設。理工科院校除了設幾門政治理論課以外,幾乎沒有其他人文學科的教育內容,以至于一些理工科學生書本知識多而社會常識少,業務知識學得多而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少。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只學會一門專業知識或者只掌握一門技藝,而卻不懂文學和歷史,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沒有時代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沒有做人的尊嚴感與生命的崇高感,那么我們的教育無疑是一種失敗。其次、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教改,推進知識論與價值觀的結合。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大綱中人文學科的課程比例。長期以來,在“學以致用”這個教育觀念上存在著認識誤區過分強調一個“用”字。應當認識到,科學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不僅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而且也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第二,進一步加強人文學科的科研工作,探討人文課程教學的重點和方法。人文學科較之一些實用知識有其獨特的形而上的特性,它是培養意志、陶冶情操、開闊胸懷、充實心靈的工具。要防止功利主義的影響,堅持人文科學的本意和初衷。人文學科的內容不僅要體現人類發展史兒千年積累的文明成果,更應體現高昂的時代精神。社會的需求與變革,人的價值與追求,人才培養與規劃,也都應是人文科學關注的話題。在教學方式上,切忌被動式教育,要把多種教學手段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體驗到心靈的感化,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第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高昂向上的校園精神、嚴謹求實的學風感染和教育學生。校園文化是高等學府的廣大師生在研究和教學的相互活動中,在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中創造生成并能夠共享的一種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以推動全人類社會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客觀精神與生態環境。其本身是抽象的,附著于學校的硬件設施之上并彌散開來,作為一門隱形課程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生存于其中的每一個成員。大力加強學校文化建設,要做到弘揚其不斷追求的精神,也可以說是追求科學的精神與人文精神,并把這種精神實質通過各類創造活動使其成為師生的理念與行動。通過一系列校紀校規等規則的制定,約束和規范校園文化的方向與內容,旗幟鮮明地表明我們的高等院校鼓勵什么、反對什么、限制什么,從而保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校園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強校園硬件設施建設,以健康、整潔的物質環境進一步強調和烘托學校的科學追求和人文追求。最后,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研究,科學編寫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征的教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當中,不但對于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有充分的涉及,對于世界觀的教育也有著大量的論證。這就為我們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所以,必須要從經典作品里面尋求相關的資料,形成理論體系,并形成教材,作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的重要依據和方法論。同時,要努力探索當代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科研課題來研究。當前特別要重視和加強潛在的教育作用。因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并不是喊幾句口號,講幾條原理就能奏效的。一方面,我們要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灌輸.向學生直接表達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強調方法的兼容.把馬克思主義通過其他教育領域里的教育形式反映出來。概而言之.就是要形成在教育大系統指揮下的聯合兵種主體協同作戰。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教育才具有很強的滲透力.當代大學生也才能夠掌握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唐薇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上一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探索
- 下一篇:人社局“雙亮雙爭雙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