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高等教育正義研究

時間:2022-06-24 03:08:59

導語:馬克思主義高等教育正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高等教育正義研究

[摘要]新時代高等教育處于內涵式發展攻堅階段和體制機制改革深水區。高等教育正義正朝向基于基本權利的正義方向發展,人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向往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要實現高等教育正義,明確高等教育正義內涵、目標及可能的實現路徑是前提,馬克思高階正義思想正為我們回應這個時代問題提供了指導。

[關鍵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高等教育正義;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教育正義

公平正義歷來是教育的永恒主題。自由主義正義理論以“組織良好的社會”的“立憲民主社會”為前提,但羅爾斯又指出:“現存的各種社會形態當然很少是在這個意義上組織良好的?!保?]由此觀之,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目標在于使“立憲民主社會”更加符合“組織良好社會”正義的要求,不會觸及超越這種社會制度本身的更高層次的正義問題。與羅爾斯不同,馬克思正義理論“是對作為一個目標的制度的正義與否的追問,而非對現實生活的制度正義性進行規范和辯護的正義理論”[2]。在我國,以市場經濟制度為背景的當代社會,高等教育不再是遺世獨立的“象牙塔”,而是與現實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此情況下,以理論研究為主來回應現實社會要求的自由主義正義理論難以滿足高等教育正義的現實需求,而以現實社會和歷史原則為基點、立足“人類社會”的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成為闡釋高等教育正義的首選。

一、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立場的展現

馬克思是否反對用正義說明問題?這是在探討正義問題時必須要厘清的問題。馬克思正義觀與自由主義“應得正義論”有著根本區別,在馬克思看來,不存在永恒不變的“自然正義原則”,正義必然“內在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并與特定歷史條件相關聯。(一)以批判“應得正義原則”為基本前提。自柏拉圖至羅爾斯,“應得”被看作是正義的基本內涵,正義即給應得者其所應得的“善品”?!霸趹谜x論中,應得者之所以應得,完全在于善品對于應得者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所屬關系,無論善品是權利、榮譽、職位還是財富”[3]。應得正義論以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的天然正義為前提,為私有制下私有財產的不公平分配進行辯護,而判斷何為所得者其所應得的依據是作為被分配對象的“善品”與應得者之間的特殊所屬關系,但這種所屬關系如何確定?“權利和自由、權力和機會、收入和財富”[4]作為可分配的基本善品,在實際分配中如何實現按應得原則進行分配并切實保障?應得正義論的善品包含政治善品和物質善品,在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的當代社會,已經實現了政治權利的自由,但在物質善品的分配上,特別是收入和財富的公平分配問題成為應得正義論面臨的最大難題。在馬克思看來,以個人權利為基礎的應得正義論之所以應該受到批判,并不是說個人權利不值得追尋,相反對個人權利的追尋是馬克思終其一生為之奮斗的東西,而是說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應得正義論主張的個人權利具有一定欺騙性。馬克思主義正義觀以批判自由主義應得正義論為基本前提,在邏輯上是一個從低位階向高位階過渡、與不同社會歷史階段相對應的序列[5]。在馬克思看來,正義原則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變換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的社會歷史環境。馬克思討論過的正義原則有:權利原則、貢獻原則、需要原則,其中權利原則和貢獻原則屬于低位階的權利正義原則,需要原則是更高位階的正義原則,這三大原則在邏輯上是一個從低位階向高位階過渡的序列,與不同社會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相對應。馬克思在處理不同位階的正義原則時,總是用高階正義原則解釋和批判低階正義原則。在馬克思看來,不同正義原則有其相對應的特定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以權利原則為核心;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以按勞分配為表現形式的貢獻原則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正義原則是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為制度表現形式的需要原則?!霸诠伯a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6],才達到需要原則適用的社會發展階段。馬克思主義正義原則的歷史性和發展性特征與自由主義“應得正義論”爭鋒相對,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在批判“應得正義論”的過程中奠定了其基調。(二)以“人類社會”的正義為立足點。馬克思政治哲學致力于追尋實質層面的“人的解放”,故而以“人類社會”的正義為立足點正是馬克思正義觀的題中之義。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從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相互關系的角度論述了猶太人的解放問題,并尖銳地指出政治解放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解放,但宗教、財產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爸挥挟敩F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7]。鑒于此,馬克思正義理論跳出自由主義正義的藩籬,站在“人類社會”的高位階為其正義理論設立起一個全新的框架,并以實現“人的解放”為其正義觀的濃重底色。在馬克思正義框架里,權利不再是永恒不變的東西,而是需要更高正義準則對其進行不斷修正和規范[8]?!芭f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9]。舊唯物主義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作是物性的相互聯系,將“社會”看作是一個“人人互為手段”而聯系在一起的有機體[10]。在物性的相互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一種物性被動的關系。在黑格爾看來這就是一種人人各安其職的社會組織形式,“需要和手段,作為實在的定在,就成為一種為他人的存在,而他人的需要和勞動就是大家彼此滿足的條件。當需要和手段的性質成為一種抽象時,抽象也就成為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規定”[11]。馬克思則致力于通過無產階級社會革命,消滅私有財產,進而消滅宗教本身,最終實現人類解放。而“人類社會”的正義是一種建立在社會公平生產、分配基礎上的社會正義,致力于實現人們之間的“實質平等”而非形式平等的正義。在馬克思看來,大多數人生活得幸福與否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正義的標準,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制度下的“形而下”正義,其實質是資產階級法權正義,掩蓋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不正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之下,人們根本無法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其宣揚的自由是虛假、根本無法實現的[12]。因而立足于“人類社會”的正義才是實質層面的、以“人的解放”為底色的正義。(三)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終極關切。以自由主義為代表的當代政治學家特別強調正義的道德價值,正義作為一種道德價值層面的規范,與權利和義務緊密相關,正義只能在存在著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地方發揮作用,只是一種評價社會基本制度正當性的標尺。馬克思高階正義思想則認為,正義關乎制度而不關乎道德,并且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終極關懷。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片面發展,“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具體來說,“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包含四個層面的基本內容[13]:一是個人需要的全面發展,包含“社會創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14]兩個層面。人的需要是其從事一切活動的源泉,人的各方面需要不斷滿足的過程也是促進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過程;二是個人能力(腦力和體力)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最重要的價值目標,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15]。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思維能力”[16],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是“適應于不斷變動的勞動需要”[17];三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個人必定是有著自己獨特個性的人,在整個社會關系中有自己的獨特標識;四是個人社會關系的多方面發展?!吧鐣P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18],而“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19]。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離不開社會關系層面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發展決定著一個人最終發展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發達,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人們美好生活之需要?!啊挥型ㄟ^大工業達到的生產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勞動無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會成員,從而把每個人的勞動時間大大縮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夠的自由時間來參加社會的、理論的和實際的公共事務”[20]。而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唯一路徑。

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理論的建構與高等教育正義

當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全新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我們明晰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理論的當代建構任務與高等教育正義的當代內涵?!叭魏我粋€社會的正義理論都不可能脫離其主流意識形態而對社會發揮作用,正義理論之實踐理性性質決定了它本身就應當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21]。當代中國,“民主”“和諧”“平等”“公正”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馬克思主義正義之當代內涵的建構迫在眉睫。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之應然狀態與實然狀況之間的矛盾調和需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一)馬克思高階正義理論當代建構之必要性與可能性。馬克思高階正義理論當代建構之必要性。不存在抽象的正義理論,馬克思正義理論具有歷史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著與時俱進的品質,當代中國亟需建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根基的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自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一直是指導社會主義革命斗爭和建設的重要理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高等教育領域更是如此。“正義之所以必要,是由于資源匱乏導致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競爭,因而需要正義的制度進行調節”[22]。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人們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與高等教育優質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高等教育正義已經演變為基于基本權利的公平正義,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的當代建構迫在眉睫。馬克思高階正義理論當代建構之可能性。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主導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理論的建構完全可能;在政治哲學領域,“真正優良的共同體根本就不需要正義”[23],這是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體制的必然要求。立足于當代高等教育建設之現實,并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出發,建構一種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相適應的現實性正義理論,是馬克思高階正義當代建構的題中之義。馬克思正義理論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是扎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符合我國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人為本”的內涵要求。任何社會的正義理論都必然與其意識形態相關聯,馬克思主義正義理論脫胎于資本主義私有社會,根植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并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所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理論以其歷史性和與時俱進的品質,在不斷地批判與超越中,闡釋正義的當代內涵。(二)當代馬克思高階正義語境下高等教育正義之理論內涵。新時代,馬克思正義語境下的高等教育正義有著全新內涵。隨著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關系的日益密切,高校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生產和創造的場所,在時代變化發展過程中,大學已從社會邊緣向社會中心發展[24]。在高等教育范圍內,社會正義即體現為高等教育正義。關于高等教育正義,學者們進行了諸多探討:金生鈜基于哲學視角指出,“高等教育正義是關于高等教育構建的一個道德觀念,其主題是關于高等教育的各種制度與實踐是否符合正義,高等教育價值與人員的品格、行為是否表達了正義的要求”[25]。同時,他總結出了教育正義的四個原則:需要原則、自由原則、平等原則、應得原則,基于這四個原則下的高等教育即為正義[26];楊德廣教授堅持高等教育正義與社會正義必不可分,高等教育正義即表現為權利正義和機會正義兩個層面;陳玉坤教授則將教育正義與教育資源的享用程度聯系在一起來看教育的正義問題,進而指出教育正義在資源分配層面體現為權利正義、能力正義以及金錢正義三個階段;也有研究者將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分為起點正義、過程正義和結果正義三個遞進式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學者比較認同的是羅爾斯對正義探討的三個層次:(1)每個人有獲得最廣泛的、與他人相同的自由;(2)人獲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獲得的地位、職位、利益應該對所有人開放;(3)如果起始狀況(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同,處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應用“補償利益”的辦法來保證[27]。在本文中,筆者傾向于將當代高等教育正義粗略劃分為:起點正義(包括入學機會平等的正義)、過程正義(資源分配正義)和結果正義三個層次。起點正義,即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面前擁有平等的入學機會,擁有平等享有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因種族、社會地位等而受到影響。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效率至上的原則以及選優任能的精英主義傾向是以犧牲社會公正為代價的,由于忽視了高等教育機會分配中的正義性,社會效率的實現也最終受到影響[28],使得高等教育正義受到威脅。過程正義即在高等教育實施過程中,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中,努力實現高等教育資源調配的平等正義。“在實質上,高等教育機會正義可以認為是使用高等教育資源的機會的正義,而且人們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能由于入學機會的不平等就減少”[29]。結果正義即在保證起點正義和過程正義的基礎之上,還應當關注學生受教育結果的正義。因為在很多時候,教育起點的正義和過程的正義不一定能帶來受教育結果的正義,但教育結果的不可預知性和特殊性,又使得高等教育結果之正義觀頗受爭議。(三)當代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語境下高等教育正義之現實困境?!罢x之所以必要,是由于資源匱乏導致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競爭,因而需要正義的制度進行調節”[30]。那么,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存在哪些正義問題?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現階段中國公正問題:“(1)公正的權利維度:這是公正的核心要義。(2)公正的平等維度。相對于權利平等,公正的平等維度是從結果平等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公正的實現程度。(3)公正的道德維度。這是一個分配層面的正義問題,強調的是物權層面的正義,是對法權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保?1]在道德層面來講,“教育正義體現了人在教育中所應當獲得的尊嚴與完整性的發展,因此教育正義是教育實踐的根本價值”[32]。高等教育實踐必將包含社會正義的訴求,即在教育過程中實現人的尊嚴及其個體價值的完整性發展。在資源爭奪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弱勢群體享有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正義所必須面對的問題。1.高等教育權利公平與實踐層面的不平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點》指出,目前我國已有近1.8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預計到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60%以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步向普及化過渡。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正義正演變為一種基于基本權利的正義。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九條規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國家采取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和經濟困難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學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边@是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對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進行規定,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法可依。《高等教育法》給予公民受教育權利層面的平等,卻無法實現高等教育實質層面的公平正義。公民在法律層面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機會;在實踐層面,當代人們對于優質高等教育的需求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使得人們的實際受教育權利與其自身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緊密相關,高等教育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仍然被優勢階層子弟所占有。有研究表明,1982—2010年,城鄉間子女總體的入學機會差距在逐漸縮小,但這一期間基本上是院校層次越高,城鄉子女間的入學機會差距就越大[33]。高等教育正義的實現任重而道遠。2.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與區域發展失衡。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年黨的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戰略?!拔覈訌妰群ㄔO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大戰略性轉折,高等教育從規模時代正式步入了質量時代”[34]。新時代,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由于經濟、政策、地理、傳統文化等環境的不同,我國高等教育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區域差異化日益明顯,非正義現象日益顯現[35]。據統計,在高等教育區域均衡層面,東西部許多省份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的差距達2倍以上;城市與農村教育發展存在不平衡問題,占全國人口70%的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短缺;重點學校幾乎集中了區域的優質教育資源[36]。在優質資源地區分布上,有研究表明,在全國39所“985工程”大學和112所“211工程”大學中,東部地區分別有26所和71所,占比高達66.7%和63.4%;中部地區“985”“211”院校分別有6所和17所,占比為15.4%和15.2%;西部地區“985”“211”院校分別有7所和24所,占比為17.9%和21.4%[37]。區域發展不均問題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正義的推進,高等教育分配不正義問題亟待解決。

三、新時代高等教育正義的可能路向

高等教育正義是一個不斷踐行的過程,在進入馬克思“超正義社會”之前,正義都將是高等教育發展之內在要求。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38]?,F階段“我國加強內涵建設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大戰略性轉折,高等教育從規模時代正式步入了質量時代”[39],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教育正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在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中,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將是教育改革發展長期面對的主題”[40]。基于此,我們更要以馬克思高階正義理論為指導,不斷探索高等教育更深層次和更高位階的正義。(一)“與時俱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使得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開始轉變。高等教育之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作用已經從最初的基礎支撐向支撐引領并重方向發展,并有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牽引力;與之相應,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不再為少數精英階層“獨享”,轉而成為全國有志青年的集體“盛宴”,開始扮演個體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角色;新時代高等教育正以世界為舞臺、以全球為格局、以國際為坐標,在不斷變革之中謀劃發展與革新,積極參與全球高等教育競爭與治理[41]。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勢必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推進高等教育公平發展進程,持續助力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正義畫好“施工圖”;與此同時,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籌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搭好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樣板房”;此外還要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辦學質量,推進高等教育公平,打好新時代高等教育公平正義發展攻堅戰。(二)“松綁減負”,縱深推進高教領域“放管服”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破除高等教育發展體制機制束縛,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迫在眉睫。2017年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學科專業、職稱評審、薪資分配等深層次問題進行規定,進一步給高校松綁。同時《意見》對完善高校內部治理和強化監管優化服務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民主管理和學術治理,強化信息公開與社會監督;要求構建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加強協調與指導,營造良好改革環境”[42]。《意見》滿足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處在社會轉型和高等教育轉型的關鍵歷史時期,破除高等教育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正義的必然要求。(三)“補短板”,推動高等教育機會公平向實質平等轉變。《教育部關于做好2018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對貧困家庭學生的政策傾斜,達到有關高校投檔要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考生,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優先錄取貧困學生是繼以來,取消特長加分等項目后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關注弱勢階層受教育問題,推進高等教育公平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題中之義。實現高等教育實質平等要摒棄以往“扶弱、支援、傾斜”的“輸血”模式,開創“布局、輻射、提質”的“造血”模式,采取措施切實提高高校,特別是中西部高校辦學能力,對少數民族和偏遠地區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真正貫徹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原則,使高等教育助力“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4][美]約翰.羅爾斯著.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3,58.

[2][3][8][10][21][22][30]王新生.馬克思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87,235,260,242,283,287,287.

[5]陳飛.馬克思正義觀的四個層次[J].求索,2015(1):29-34.

作者:羅家枝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