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供給側改革核心論析
時間:2022-06-27 09:35:53
導語:馬克思供給側改革核心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揭示了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擴大再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為了獲得更多剩余價值資本家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就要更新設備、采用先進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等一系列創新,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意味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供給側結構的改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供給側改革會提升產品質量和產品附加值,產品附加值提高促使經濟持續發展和創新。由此可見,馬克思資本積累和有機構成理論對我國目前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問題有著一定的啟發意義。
一、馬克思資本積累和有機構成理論再認識
從企業的生產過程看,資本積累是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利潤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的規模與企業利潤的量成正比,企業獲得的利潤越多,資本積累的規模就越增大;而資本積累的規模越大,企業可以獲得的利潤也就越多。資本積累的實質是企業將所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再轉化為資本,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進一步賺取更多的利潤。在利潤分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一定比例的條件下,資本積累量取決于利潤的絕對量,因而一切決定剩余價值的因素,都會影響資本積累規模,這些因素有:剩余價值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預付資本量。資本積累是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追逐利潤是企業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利潤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決定了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必須進行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同時,資本積累也是由市場競爭機制決定的。誰要在競爭中取勝,就得擴大生產規模,追加投資。競爭迫使每個企業都要拼命地進行資本積累,這是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總之,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揭示了資本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擴大再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為了獲得更多剩余價值就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就要更新設備、采用先進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制度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那么,什么是資本有機構成呢?馬克思對資本構成是從兩方面來考察的:一方面,從物質形態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它們之間的比例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這種反映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另一方面,從價值形態看,生產資料價值表現為不變資本,勞動力價值表現為可變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就叫做資本有機構成,用c:v表示。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因為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和在競爭中取勝,必然會不斷改進企業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結果在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占的比重相對縮小。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般要以單個資本的增大為前提。這是因為單個資本增大了才有條件81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機器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隨著資本積累的發展,資本家必然要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發生質的變化,使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率越來越小。而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要求擴大個別資本的規模。個別資本規模的擴大意味著供給側的技術構成的提高,生產技術結構、工藝結構、產品結構等改進,生產出質量更高、更好、更新的產品,供消費者消費,使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所有這一切都有賴于技術、設備、機器、工藝、流程、產品、管理、投融資渠道等各方面、各領域、各層次的全方位的供給側創新。可見,資本積累過程,實質就是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過程;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過程,實質就是資本技術構成不斷提高的過程;資本技術構成不斷提高的過程,實質就是供給側不斷改革的過程;供給側不斷改革的過程,實質就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和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不能不說馬克思資本積累和有機構成理論,對我國目前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問題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這就是我國供給側改革要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一根本方向和核心問題。為此,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和全面認識我國供給側改革的豐富內涵。
二、完整準確地認識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深刻內涵
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實質,說到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要旨在于調整我國目前不合理、不合市場需求的供給側經濟結構,使生產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其目的是在我國經濟增長數量相當適度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在數量不少于需求、供給適度過于需求的情況下,把工作的重點和著力點放在供給側的以質量為核心的方向上來。眾所周知,所謂需求側要素,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要素,“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技術創新等要素”[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豐富,其目的就是從過去重視消費數量滿足的消費側改革,即擴大投資、擴大消費、促銷、營銷、擴大出口創匯為重點、為目標,轉變到以提高供給質量為出發點、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盼為目的的供給側改革上來。供給側改革,一是用改革的辦法,積極推進產品結構、技術結構、設計結構、產業結構等一系列的結構升級調整;二是矯正資本、技術、設備、人才等生產要素配置的錯位和扭曲及其不合理性;三是擴大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需求,增加有效需求產品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及時反映性、適應性和靈活性,使全要素的生產率,得到全面提升。第一,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和優化。優化投資結構,把資金投向那些資本回籠快、風險小、有利于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方向上去;優化產業結構,把資金投向新興產業和新型產業、朝陽產業的方向上去;優化技術結構,把資金投向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的產業技術方向上去,投資資金還要開源疏流,從而在經濟可持續地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基礎上,實現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地向前發展。同時,我們要在供給側改革上下功夫動真格,確實提高供給的質量和品質,使我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生活水平持續提升。第二,優化產品結構和分配。優化投融資結構,并且進一步促進資源整合,真正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優化分配結構,實現社會公平分配”[2],使消費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即生產力的再生。第三,優化流通結構。流通領域要節省交易成本,減輕企業在流通中的負擔,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優化對應的消費結構改革,實現供給的消費品不斷地“提檔升級”。只有供給的消費品不斷地“提檔升級”,才能真正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才能讓國內外消費中國產品和服務的人民生活品質得到提升,從而不僅落實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3],還會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
三、馬克思資本積累和有機構成理論對供給側改革的指導意義
在主持2018年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3]八個字上下功夫。要深入理解這八個字,就應該把我國供給側改革與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結合起來思考,這樣我們就不難看出供給側改革與資本有機構成是聯系的,資本有機構成包括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價值構成,而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價值構成有著密切的聯系。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一般都是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高低決定著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所以在一個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生產部門、不同企業,由于生產技術水平跟與之相聯系的資本技術構成不同,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也各不相同。但是通常所考察的資本有機構成,一般都是指一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平均有機構成,或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把一個生產部門中各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加以平均,就是該生產部門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把一個國家中各個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加以平均,就是該國家的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一個國家或一個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不可能長期不變,而是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綜觀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的資本有了相當多積累,我國資本平均有機構成顯著提高。這既是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我國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隨著我國資本有機構成的逐步提高和我國總資本的增長,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的部分逐步遞增,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加快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等方面發展,以創新供給帶動需求擴展,以擴大需求倒逼供給升級,才能真正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創新驅動之所以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因為它能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大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據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來分析,就是在有一定資本積累條件下,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要以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為標志,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重要任務,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從而解決經濟的發展動力問題。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其路徑可以是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增加有效供給來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優化要素配置”[3],完善供給體系,提升供給效率,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不竭動力,使供給側結構不斷改革,不斷優化,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知名經濟學家陳世清先生談什么是“新結構經濟學”[EB/OL].大公網,2016-06-01.
[2]陳世清.什么是供給側改革[EB/OL].求是理論網,2016-01-04.
[3].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EB/OL].新華網,2017-10-18.
作者:祝新宇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完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分析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客觀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