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客觀性分析
時間:2022-06-27 09:38:51
導語: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客觀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日本文化的南北構造
社會規律具有客觀性特點。社會規律盡管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能動創造的實踐活動規律,但社會規律的屬人性并不是其客觀性的否證。人類的物質生產受自然環境與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尤其是受既定的、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的制約。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既內在于人的實踐活動,又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日本文化呈現出南北構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自古以來自然環境也即地理因素的影響。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日本國土呈南北走向的弧狀列島,從北緯25°到北緯45°,緯度有20度的跨度。如果平移到歐洲,基本是法國南部波爾多到非洲阿爾吉尼亞沙漠。日本雖然是海洋性氣候,但中間有山脈,加上洋流季風的不同,南北的氣候差異較為明顯。北海道的雪景尤為有名,而南方的沖繩卻又四季如春。在這個基礎上,物質生產受自然環境與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日本南北的政治和經濟便也有了發展差異:眾所周知日本的古都是京都,在那之前還有平安京奈良,都在中部的近畿地區;南方九州地區也是自古的發達地區,《三國志•魏書》里便早有彌生時代邪馬臺國的記載。相比之下除了中世以后的鐮倉江戶一帶,近代前近畿以北被稱為“東國”,缺少都市且常用來流放來自都城的貴族。
二、北方文化與侘寂精神
提及日本北方文化的特質,有冷、侘、瘦、寂、野等。毫無疑問,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北方寒冷、物質條件不足,歷史上的發展也極為緩慢。但正因如此,這里孕育出了侘寂精神。什么是侘寂精神呢?“肯定物質層面的不足與貧乏,積極地享受簡樸閑靜的生活”。茶道大師千利休、俳圣松尾芭蕉等人身上都能反映出這種美學觀點。利休改變了茶道的形式,使用很小的茶室和簡陋、殘缺的茶具。芭蕉更是扮作苦行僧游覽北國,留下了《奧之細道》。這些都體現出他們對“北方”的藝術追求。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潤一郎的隨筆《陰翳禮贊》中提及,粗糙原質的事物在“暗”的物理和文化環境下,天然的損耗會衍生出一種靜謐、注重本心的美——美存在于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清少納言《枕草子》第一段:“春天是破曉的時候最好......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時候可以不必說了......”松尾芭蕉的名俳:雪朝寒,自嚙鮭魚干,正是沿襲她的意境。作家佐藤春夫多年前在《秋刀魚之歌》里直抒心懷:呵,悲凄的秋風,你若有情,請傳達給人們,有一個男人,今晚獨食秋刀魚,令他耽思又茫然。原來,這位詩人戀著藝妓石川千代子。而這位千代子恰恰又是谷崎潤一郎的妻子,佐藤與谷崎又是好友。于是佐藤淚灑秋刀魚,獨自發問秋刀魚:究竟是苦還是咸?從此秋刀魚的意象重疊了凄楚的秋風;凄楚的秋風又幻影著孤寂的秋刀魚。與此同時,以上這些文化創作也都體現出了人的實踐活動與社會客觀性的辯證統一,北方的生產力條件孕育出北方式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而人們又以自己的實踐行動豐富著這一文化。
三、晴朗化的南方文化
而日本南方文化的標志性特點是晴朗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南方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與社會條件,由于都城所在和人口密集,加上交通便利,吸取了中國等地的文化營養愈發發展壯大,南方文化也通常被視為主流。華麗的和服、精巧的建筑、能樂、歌舞伎等,都屬于南方文化的元素。歌舞伎最初起源於出云大社的女巫“阿國”,她為籌募修復神殿的經費來到京都,表演一種叫做“念佛舞”的藝能。能樂也是在宮廷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再例如日本傳統美意識之一,婆娑羅(羅馬音basara),指極度奢侈的炫麗豪華服飾裝飾和豪快大膽的行為舉止。它的詞源來自于“藥師如來”下十二武神(藥師十二神將)中的“伐折羅”(梵文Vajra),在日本南北朝時期甚為流行,用于表示華美的服飾,過分的奢侈裝飾、行為模式,以及這類人本身。無疑,這種文化的產生也是受到了當時當地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影響。室町幕府在《建武式目》中記載道:“近日號婆娑羅者、專好奢侈——綾羅綢緞、精工銀劍、服飾風流、煞是扎眼——可謂癲狂者也”。豐臣秀吉曾建造過一間黃金茶室,可以說是華麗炫目,窮奢極欲,不可不謂之“婆娑羅”。
至此,我們可以梳理一下結論。列島上的國家日本,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發展伊始并未中央集權,氣候較溫暖、海上交通發達的南方率先發展,并于奈良時代后在近畿地區形成了絢爛的都城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四周;北方作為曾經落后的東國也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北方文化,甚至直到今天也備受藝術家推崇。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發展是具有客觀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同時,歷史必然性、社會發展規律本質上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必然性和規律,而人的實踐作為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能動的感性物質活動,其本身就是基于對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的認識而從事的有選擇的活動.因此我們要在認識社會客觀性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歷史的發展和當今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中西進.《日本文化的構造》[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作者:高傲 單位: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 上一篇:馬克思供給側改革核心論析
- 下一篇:淺談大數據時代人力資源管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