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論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和發展

時間:2022-04-05 04:40:00

導語:民族理論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理論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和發展

【關鍵詞】/民族理論/民族政策

【正文】

中圖分類號:C95—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00)06—0073—04

民族理論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中國的實踐發展。民族理論反映在、、劉少奇、鄧小平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的著述中,其中以的著述最豐富、系統、深刻,據不完全的統計,自1919年在《湘江評論》上發表的《民眾的大聯合》至1970年《會見美國友好人士斯諾談話紀要》共約50年間的著述中,直接提到民族、中華民族、少數民族、民族革命等民族理論的文章有近60篇,這些文章主要是講國內民族問題理論、政策和策略的,也講到一些國際民族問題的理論、政策和策略,都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民族理論。

——揭示了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問題的特殊性。

在具體分析中國民族、國情的基礎上,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古老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認了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總稱的概念,他很早就指出了我國少數民族的特殊性,認為少數民族問題,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的民族起源具有特殊性。關于民族共同體產生、發展和消亡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講過。對于民族概念,民族消亡的理論,斯大林有突出的貢獻。但是,斯大林和蘇聯理論界長期以來認為在資本主義民族形成以前,沒有民族,只有“部族”,這顯然是與恩格斯關于“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的論斷是相違背的,對斯大林的民族理論,沒有作系統的評述。但他對民族和部族的區分有看法。他說部族的提法,科學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區分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從中國民族的實際出發,確認中國古代的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都是民族,在1939年發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他就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光榮的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關于中國民族形成的時間,他又說:“中華民族的發展(這里主要地是漢族的發展),和世界上別的許多民族同樣,曾經經過了若干萬年的無階級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從原始公社崩潰,社會生活轉入階級生活那個時代開始,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現在,已有了大約四千年之久。”〔1〕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中還說:“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2〕在這里,明確地指出了漢族的形成是“從原始公社崩潰,社會生活轉入階級生活那個時代開始”的,這個論斷不僅同恩格斯的“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的論斷相吻合,而且也揭示了中國民族的形成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民族形成的特殊規律。正因為揭示了中國民族形成的特殊規律,所以1956年前后,他發動和組織了大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調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使一大批本來還處于奴隸社會制度、封建領主制度、封建地主制度,甚至是原始社會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族群被確認為民族,而成為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中國的民族結構具有特殊性。在1939年發表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明確指出:“中國現在擁有四億五千萬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這四億五千萬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為漢人。此外,還有蒙人、回人、藏人、維吾爾、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鮮人等,共有數十種少數民族,雖然文化發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長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3〕而卻從根本上否認中國少數民族的存在,他在1948年發表的《中國之命運》中,就公開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之為“宗族”,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尖銳地指出:“國民黨反人民集團否認中國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之為‘宗族’,他們對于各少數民族,完全繼承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政策,壓迫剝削,無所不至。”〔4〕

中國的民族傳統關系具有特殊性。根據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交叉的時代很多,相互影響也很多的歷史特點,明確地指出:1.“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5〕2.“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6〕3.“各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歷史都作過貢獻”;4.“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5.“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實際上是漢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7〕歸納起來,這就是說中國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漢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的狀況,形成了中國民族關系中各民族人民互相合作、互相通婚、互相影響、友好往來、追求平等、反對民族壓迫的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就是中國民族關系的主流,也是中國自秦漢統一以來,歷史上雖然也出現過三國的鼎立,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南北朝的對峙,五代十國的分裂,遼、夏、金的割據,但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中國各民族的互相依存,友好往來的關系是中國具有強大向心力和內聚力的堅實基礎。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對中國民族關系的這種主流的作用作了論述。他說:“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8〕

中國在民族觀問題上具有特殊性。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思想,就是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或地方民族主義。從中國民族關系中,漢族人口比例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漢族幾乎遍布所有民族地區;漢族的經濟、政治、文化相對先進;漢族長期占統治地位,始終占居主導地位的基本事實出發,指出大漢族主義是中國傳統民族觀問題的主要傾向,強調要著重批判和反對大漢族主義,他反復說:“必須深刻批評我們黨內在很多黨員和干部中存在著的嚴重的大漢族主義思想,即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在民族關系上表現出來的反動思想”。〔9〕“漢族這么多人,容易看不起少數民族,不是真心誠意地幫助他們,所以必須嚴格地反對大漢族主義。當然,少數民族中間也有發生狹隘民族主義的,那也要反對。但是,這兩個東西,主要的、首先要反對的是大漢族主義。”〔10〕說明始終如一地認為中國民族觀問題上的主要傾向就是大漢族主義,是我們必須著重反對的,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反對民族主義指明了大方向,1952年和1956年,我們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兩次民族政策執行情況大檢查。這兩次大檢查都以批判大漢族主義為中心,同時也反對地方民族主義,糾正了民族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保證了黨的民族政策落到實處。

——通過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引導各民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繼承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東方落后民族在特定的條件下也能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思想,找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并且在實踐上成功地解決了那些還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過渡到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

中國各少數民族解放前以及民主改革前都處在前資本主義制度,除了朝鮮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白族、納西族等比較先進的少數民族有少量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之外,其余分別處在原始公社制末期、奴隸制、農奴制、封建地主制(牧主制)的社會發展階段。落后的社會制度嚴重束縛各民族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早在1954年就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現在有四種,實際上我們少數民族地區現在還有別種的所有制。現在是不是還有原始公社所有制呢?在有些少數民族中恐怕是有的。我國也還有奴隸主所有制,也還有封建主所有制。現在看來,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都不好,其實它們在歷史上都曾經比原始公社制度要進步,這些制度開始時是進步的,但到后來就不行了,所以就有別的制度來代替了。”〔11〕廣大的少數民族勞動人民遭受本民族剝削階級的統治和剝削,他們迫切要求進行社會改革,盼望早日從殘酷的剝削壓迫制度下解放出來。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改革一切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徹底消滅一切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使少數民族得以發展和繁榮,成為建國初期徹底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首要任務。

中國共產黨領導少數民族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通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來實現的。這種社會改革分為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兩個階段,民主改革的任務是實行,廢除前資本主義的各種壓迫、剝削制度;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是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和改變生產資料的個體私有制度,建立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黨和國家為順利地完成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社會改革,制定了“慎重穩進”的方針和一系列的政策,由于各少數民族的歷史條件不同,因而在改革的時間、方式、方法和步驟上都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依照各民族的發展特點,根據本民族人民群眾及與人民有聯系的公眾領袖的意愿,并且依靠本民族中的干部和積極分子去進行。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針、政策、時間、步驟進行改革。在黨和的正確領導下,從1951年至1953年,在漢族和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廢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在一部分情況特殊的少數民族地區,則分別于1955年至1959年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農奴主和奴隸主所有制;接著又在全國各民族地區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改變了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從此中國各民族便從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先后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957年2月,宣布:“經過各民族人民幾年來的努力,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絕大部分都已基本上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12〕后來,總結這段歷史時,指出:“在舊中國,少數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停滯落后。有的民族仍處在封建農奴制階段或奴隸制階段,還有十多個民族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殘余。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根據少數民族廣大群眾的愿望,經過同各方面的協調,從多種社會形態并存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不同的步驟和方式,先后在民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解決了少數民族內部的階級壓迫、階級剝削問題,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許多原來發展程度較低的少數民族,跨越幾個社會發展階段,實現了社會發展的巨大飛躍,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13〕

——創造性地提出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的民族綱領和民族政策。

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在中國歷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完整綱領和一系列政策。在整個民主革命時期,黨的民族綱領和民族政策的主要內容,概括說來就是:其一,中華各民族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對外取得民族獨立;其二,在國內,反對民族壓迫政策,反對封建割據,主張實行民主政治,各民族一律平等;其三,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族群眾和愛國的民族、宗教上層,結成愛國民族統一戰線;其四,各少數民族和漢族聯合,建立統一國家,在統一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還提出了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政策,其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民族平等、團結、自治、發展。民族平等團結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和總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政策;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本宗旨和現實目標。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綱領、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及其實踐經驗,對豐富和發展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民族平等,是古今中外民族關系中的根本問題,也是民族問題中的核心問題。馬克思主義主張各民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完全平等,并把民族平等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之一。根據中國“少數民族過去與現在生活的實際”,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理論和政策,其主要之點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內求國內各民族之間的平等”,〔14〕“允許蒙、回、藏、苗、瑤、彝、番各民族與漢族有平等權利”;〔15〕二是“承認中國境內各少數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權利”;〔16〕三是各民族在言語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平等權利;四是在一切工作中要堅持民族平等政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關于民族平等的理論與實踐,有顯著的中國特色。1、進行民族識別。這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由于各民族社會發展極不平衡,情況復雜,所以在1953年就明確指出,不論民族社會發展程度如何,政治上不要去區別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和部落。同時,民族識別也并不照關于民族定義的四個特征,而是堅持從中國各民族實際出發。經過科學識別,國務院正式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加上漢族,全國共有56個民族。民族識別工作的成功,使我國歷史上長期深受民族歧視、壓迫,甚至不被承認或被迫隱瞞民族成分的各少數民族,從此有了自己受國家憲法和法律保護的統一族稱。2、民族不分大小,都有參政議政的平等權利。凡是有少數民族聚居或雜居的地區,各級人大、政協均有少數民族的代表。歷屆少數民族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人數,據統計,都超過少數民族人口應占的比例,充分體現了中國各民族政治上參政議政的平等權利。3、各民族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平等權利。1952年在接見西藏致敬團代表時的談話中著重指出:“共產黨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這種教的或信別種教的,一律加以保護,尊重其信仰。今天對宗教采取保護政策,將來也仍然采取保護政策。”〔17〕4、民族團結是中國特色民族理論的基本內容。在馬列經典著作中,很少見到“民族團結”四個字,一般都是講各民族無產階級的團結與聯合。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各民族的實際,提出“民族團結”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民族團結理論是各民族人民“平等的聯合”的理論。它包括中華民族整體的“全民族團結”,包括中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即“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包括中華民族“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等三個層次。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從階級基礎來看,中國民族團結,主要是共產黨領導下各民族農牧民的團結,中心是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團結,而不是各民族無產階級的聯合與團結。從對象和范圍來看,中國民族團結,既包括各民族工農勞動大眾,又包括各民族愛國的民族、宗教上層和剝削階級。所以中國的民族團結,具有更加廣泛的群眾性和民族性。

民族區域自治,是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民族理論運用到中國民族問題實際的史無前例的創舉,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制度。各個國家的民族情況不同,歷史發展不同,因而解決民族問題的方式也不同。但是,都以實現民族平等、聯合、自主、自治、發展繁榮為主要內容。和我們黨從30年代起就明確提出讓少數民族實行自治的主張,并且先后在陜甘寧邊區等革命根據地和內蒙古為蒙、回等民族建立了一些民族自治區域,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但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決民族問題采取的國家形式卻是聯邦制。因此,在革命取得勝利之后,我們黨面臨的一個重大抉擇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國家形式是采取單一制的自治地方制,還是聯邦制,對此,有過不同的意見和建議。經過深入研究,黨中央和決定在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并載入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從此,我國民族區域自治,不僅是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而且是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成為與人民代表大會、多黨合作并列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其特點是:第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集中統一與各民族充分享有平等自治權利的正確結合。第二,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的正確結合。第三,民族區域自治是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正確結合。幾十年的實踐經驗證明,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成功道路。

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是我們黨和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任務。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論述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列寧、斯大林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曾經提出過消滅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上的事實上的不平等。但對事實上的不平等的內涵、外延、消滅的標準、時間、途徑缺乏深入研究與科學界定。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對馬列主義民族理論是一個創造,各民族間消滅事實上的不平等,只能從各民族的共同發展繁榮著手。只要民族存在,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就存在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問題。早在1945年《論聯合政府》中就提出:“必須幫助各少數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包括一切聯系群眾的領袖人物在內,爭取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解決和發展。”〔18〕建國后,在1956年《論十大關系》中指出:“我們要誠心誠意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19〕1957年在《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中指出:“我們對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榮。各民族繁榮是我們社會主義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場。”“我們社會主義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發展,得到繁榮,所以我們國家的民族政策,是繁榮各民族的政策。在這個問題上,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視。我們的根本政策是要達到各民族的繁榮。”〔20〕

黨和國家遵照的教導,始終把積極地誠心誠意地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文化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作為指導思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依據國家的總任務,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制定出相應的方針政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取得了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單一的農牧業經濟向多功能的現代化經濟結構轉變,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技術進步、經濟效益提高以及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等各個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各民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由于歷史、自然環境、社會發展水平等諸種因素的影響,東西部地區、漢族與許多少數民族的發展差距明顯拉大。各民族共同繁榮,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從“九五”計劃開始,國家建設重心逐步西移。世紀之交,黨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采取種種優惠政策措施,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達到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