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略思想論文

時間:2022-01-07 05:51:00

導語:經濟戰略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戰略思想論文

認為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是國家的重要職能。“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權、人民軍隊。建立這些上層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產。搞上層建筑、搞生產關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現在生產關系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同時發展科學技術作為三大革命實踐運動之一,也是檢驗政黨政策的一項標準。:“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79頁)為此,把中國經濟建設解釋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時期,指出:“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所思考的、所鉆研的,是鉆社會主義工業化,鉆社會主義改造,鉆現代化的國防,并且開始要鉆原子能這樣的歷史的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五年三月)“我們現在不但正在進行社會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進行技術方面的由手工業生產到大規模現代化機器生產的革命,而這兩種革命是結合在一起的。”(《選集》5卷,第182頁第)他還提出“在企業不斷進行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和生產技術的三大革命”(轉引自1977年9月14日《人民報日》)1963年,他第一次把科學實驗作為一項革命運動,指出: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革命運動。

下面僅舉出1966年—1976年在技術方面的重大成就。

1966年

1月6日我國第一枚地地中程導彈試制成功。

1月7日國產綜合性海洋科學考察船建造成功。

1月23日《人民日報》我國迅速掌握16項先進化工技術。最近上海汽輪機廠試制成功新型的2200馬力高增壓柴油機。北京光學儀器廠試制成功最大稱量為20克的高精度天平。

1月29日《人民日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和本溪等鋼廠合作采用新型合金鋼和合金鑄鐵生產解放牌載重汽車試驗成功。

1月31日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研制成功3.2厘米波段的太陽射電望遠鏡。

3月31日國產紅旗2號地空導彈開始裝備空軍部隊。

4月6日我國開始生產零級量塊。目前能生產這種零級量塊的只有少數幾個先進國家。

4月15日中國自行設計、全部用國產材料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下水。

5月3日第一批國產新型“紅旗”高級轎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下線。

5月9日中國首次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爆炸。

10月27日我國在本國國土上第一次成功地進行了導彈核武器的試驗。

12月23日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制成人工結晶合成胰島素。

12月28日我國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的核爆炸。

1967年

5月26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程地地導彈在甘肅某地發射成功。

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爆炸成功。

7月4日海軍以仿制的導彈艇組建導彈快艇大隊。這是中國第一支導彈快艇大隊。

10月5日新華社報道:我國研制成功最新型的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

10月15日新華社報道;我國研制成第一臺自動化立體攝影機。

1968年

1月8日我國第一艘自行研制的遠洋貨輪“東風號”建成。

11月29日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第一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深井石油鉆機試鉆成功。

12月27日我國在西部地區又爆炸了一顆氫彈。

1969年

5月強五型超音速強擊機開始裝備部隊。

9月23日中國成功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

9月25日中國第一臺電子式中文電報快速收報機研制成功。

9月26日中國第一臺12.5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制成。

1970年

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8月14日中國式“一步法”染色機在上海研制成功。

12月29日一臺40萬倍一級大型電子顯微鏡在上海試制成功。

1971年

3月3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

7月18日新華社報道,中國醫務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創造成功中國獨特的麻醉技術——4刺麻醉。

10月2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農村培育雜交高粱和雜交玉米獲得顯著成效。

11月18日中國在西部地區進行了一次核試驗。

12月22日新華社報道;西藏根據高原特點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很大成績。

本月中國研制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交海軍付使用。

1972年

1月7日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新的核試驗。

2月5日、批準國家計委《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

8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從聯邦德國、日本進口1.7米軋機,建在武漢鋼鐵公司。

3月7日新華社報道;中國機械工業努力發展組合機床取得顯著成效。

6月27日中國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氫彈試驗。

8月2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制成功。

本月中國民航從美國訂購的第一架波音——707型飛機正式加入航班飛行。

10月1日北京電視臺彩電電視節目轉入正式播出。

11月14日中國積極研究和應用激光技術,取得重要成果。

1973年

6月27日中國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氫彈試驗。

8月2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制成功。

11月14日中國積極研究和應用激光技術,取得重要成果。

1974年

1月5日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表示中國在許多方面要向日本學習,如鋼鐵、化學肥料、特別是造船業。

3月25日北京衛星地面站2號站在北京建成投入使用。

6月7日新華社報道:一種高級臺式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

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上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的核試驗。

7月17日新華社報道;中國各小麥產區大力推廣優質品種。

7月29日新華社報道:河北省邯鄲市漢光機械廠自行設計、試制成功硒靜電復印機。

8月1日中央軍委命令,將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

9月2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自行設計、研制成功DJS—130小型多用電子計算機。

10月6日紅寶石視網膜激光凝固器試制成功。

1975年

7月1日我國第一條全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交付使用。

7月26日“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我國自行研制的衛星——“技術試驗衛星1號”成功。

10月27日中國進行了第17次核試驗地下試驗。

11月26日中國發射返回式遙感人造衛星獲得成功。

12月16日利用“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衛星2號”成功。

本月中國的武裝基本上實現國產化。至1975年底,國產武器裝備所占的比例分別為:坦克71%,飛機75%,戰斗艦艇89%,工程機械96%,火炮97%,槍械、通信、防化裝備和舟橋渡河器械,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本年中國開發的維生素C兩步發酵生產法新工藝在上海第二制藥廠投入生產。

1976年

1月23日中國進行了第18次核試驗。

3月30日至5月22日中國第一次遠洋調查開始。

4月21日京滬杭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通信干線建成投產。

6月15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和安裝的30萬千瓦雙水內冷氣輪發電機組投產。

6月29日黃浦江大橋建成通車。這座大橋采用了中國自行設計的“大型高樁承占鋼管摩擦樁”的新結構。

8月30日中國利用“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衛星3號”成功。

12月7日中國發射第7顆人造地球衛星。

(資料來源《共和國史記》吉林人民出版社)

由于這些都是在“封鎖”的條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取得的,因此,中國已經形成了自主創新方面強勁的科研能力,雖與西方還有一定差距,但已成為科技大國。如果能繼承確立的“自主技術核心”的國家戰略,現在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窘境”:“我國單件襯衣出口的平均賺頭只有30—40美分,也就是說,8億件‘中國制造’的襯衣才能換回一架空客A380。……由于低端產品數量很大,缺乏自主核心技術,在全球制造業的生產鏈上,中國的產品處在中低端,……我國幾乎全部的光纖制造裝備、85%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裝備、70%的數控機床、95%的醫療裝備依賴進口。”(《人民日報》社論《自主創新奏強音》2005年12月1月第一版)

認為,打好科學技術這一仗有四個方面。

1)向外國學習,對外開放。“一切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點是肯定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74年1月5日在會見日本外務大臣大平正芳時表示中國在許多方面要向日本學習,如鋼鐵、化學肥料、特別是造船業。a引進技術和設備。1953年從蘇聯引進156個項目,1966年4月1日國家經貿委印發新技術進口小組《1966年對資引進新技術的計劃安排幾個主要問題的報告(草案)》。1968年3月28日李富春、李先念批準國家計委《關于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機電設備的報告》。1970年6月24日會見蘇丹政府代表團。關于蘇丹建設,毛說:可以進口技術,利用外國的技術人員幫助訓練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也要自己搞。1973年至1977年從西方引進39.6億美圓的大化肥、大化纖、石油化工、大電站、武鋼1.7米軋機等先進設備(“四三方案”)b選派留學生。

2)培養和依靠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時,只有研究機構22個,研究人員200人,既每1125萬人口中只有1個科研機構,每70萬人口中只有1名研究人員。1952年底全國科技人員僅有42.5萬人,平均每萬人中不到7個半科技人員,每萬名職工中也只有269個科技人員。為此,提出“要有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1955年11月23日,召集中央書記處會議,商定召開全面解決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成立了由總負責的研究知識分子的10人小組。在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指出:現在我們革什么命,革技術的命,革沒有文化、愚昧無知的命,所以叫技術革命、文化革命,搞技術革命,沒有科技人員不行,不能單靠我們這些大老粗,中國要有計劃地培養大批知識分子,要有計劃地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趕超。到1960年,全國科研經費支出比1952年增長了近60倍;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的科技人員達到196.9萬人,比1952年增長了3.6倍;平均每萬人口中的科技人員增加到30名,比1952年增長了3倍。(〈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實錄科技卷〉P98-101)1968年2月20日國防部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錢學森兼任院長。1978年全民所有制單位自然科學技術人員434.5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57.1萬人,農業技術人員29.4萬人,衛生技術人員127.6萬人,科學研究人員32.3萬人,教學人員89.4萬人。平均每萬名職工有科技人員593人,平均每萬人口有科技人員45.1人。集體所有制單位自然科學技術人員33.37萬人。(資料來源《奮進的四十年1949年-1989年》中國統計出版社)

3)群眾運動。建構在群眾路線的基石上,認識論和辯證法是它的理論視域,許多“事實”(如祁建華發明的“速成識字法”)是它的經驗根據。其樣態從全局看為大規模,從具體在場看為“小組”和“能手”它既表現為某些領域的“大”,又表現為許多領域的“小”,是專家與群眾結合的技術革新機制,正如鞍鋼憲法的陳述。五十年代中期,提出技術革命后,這種群眾參與技術革新得到了更加廣泛地開展,并取得了巨大成績。

4)規劃。1956年提出的《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有重要的科技研究任務57項,共有研究課題600多個,主要任務于1962年提前完成,建立和發展了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噴氣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領域。1962年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3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安排了重點科研項目374項,其中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急需項目333項,占89%,基礎研究項目41項,占11%。1975年2月17日國家計委、國防科委向中共中央提出《發展我國衛星通信問題的報告》;3月29日國家計委召開會議研究落實國務院批準的《關于高能加速器預制研究和建造問題的報告》;5月25日批準了國防科委關于導彈核武器的研制規劃;6月13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報送《關于加強發展新材料問題的報告》;6月21日炮兵副司令孔從洲就加強電子對抗問題至信。12月批準了報告。

5)投入。科研支出總額占財政支出:“一五”時期1.1%,“二五”時期4.3%;1963年—1965年5.8%;“三五”時期4.3%;“四五”時期4.7%;“五五”時期5.0%;“六五”時期5.8%。“五五”時期還低于1963年—1965年的水平,“六五”時期也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占國民收入支出:分別是:0.4%;1.8%;2.0%;1.4%;1.6%;1.7%;1.6%。考慮到國家財政和國民收入等方面的實力差距,對科技投入的重視大于后來的領導人。

這五個方面結合成互動機制,在加上“勞動競賽”,形成了“信念”、“激勵”的機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

躍進的第二個內容是“速度”。超出一般的速度,獲得較快的發展,意味著時間的縮短,客觀時間向主觀時間的轉換,“一萬年太久,只爭朝氣。”對工業化的速度問題作過多次地表述。“現在我國工業化速度也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原來的工業越落后,速度問題也越尖銳,不但國與國之間比較起來是這樣,就是一個國家內部,這個地區和那個地區比較起來也是這樣。例如,我國的東北和上海,因為那里的工業基礎比較好,國家對這些地區的投資增長速度相對地較慢一些。而另外一些工業基礎薄弱,而又迫切需要發展的地區,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投資增長速度卻快得多。上海解放后十年共投資二十二億元,其中包括資本家投資二億元。上海原有工人五十多萬,現在全市工人除了已調出幾十萬人外,還有一百多萬,只比過去增加一倍。這同一些職工大量增加的新城市相比較,就可以明顯地看到工業基礎差的地區的速度問題更加尖銳。”(《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節選)》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當然,速度不是面面居到的速度,而是中國工業化道路安排下的選擇性的速度。在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前提下,速度重點指向了具有戰略性重工業、技術密集型工業和基礎設施。

項目1950年1978年年均增長%

鋼61萬噸3178萬噸182.49

鋼材37萬噸2208萬噸209.56

原煤4300萬噸6.18億噸65.12

原油20萬噸1.0405億噸1400

水泥141萬噸6524萬噸161.68

發電量46億度2566億度195.65

鐵路22200公里48618公里4.25

公路99600公里890236公里28.35

民用航空線10條162條54.29

民用航空航線里程1.13萬公里14.89萬公里43.50

化肥1.5萬噸869.3萬噸28926.67

農藥0.1萬噸53.3萬噸1900.00

金屬切削機床0.33萬臺18.32萬臺194.69

汽車——14.91萬輛

拖拉機——43.77萬臺

布25.2億米110.3億米12.06

紗43.7萬噸238.2萬噸15.90

毛線0.13萬噸3.78萬噸100.27

呢絨488萬米8885萬米61.45

絲織品0.52億米6.11億米38.39

自行車2.1萬輛854萬輛1448.81

輸油氣管道里程1957年4.6公里,1978年8327公里;6461.49

躍進第三個內容是掌握節奏,分出階段。指出:“分幾個階段,把我們的國家搞強大起來,使我們的人民進步起來。”(《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節選)》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認為經濟可以波浪式發展,既是不平衡到平衡的交替。不平衡階段主要是發展,平衡階段主要是對問題的糾正,也包含休養生息。當然,二者不是分割的,是互為包容。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主要經歷了大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五時期”。以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基本建設投資588.47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92.18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595個。

第二階段:時期(二五時期)。基本建設投資1206.09億元,新增固定資產861.82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大中型項目581個。

第三階段:十年(三五、四五時期)基本建設投資3116.42億元,新增固定資產2157.40億元(統計到1977年),全部建成大中型項目1691個(統計到1977年)。

1966年

1月1日漢丹鐵路全線通車。全長420公里,從1958年起開始興建。

3月4日貴(州)昆(明)鐵路全線建成通車,1958年動工。

1967年

1月5日我國石油產品品種和數量都能自給自足。

7月1日成昆鐵路通車。1958年7月開始修建,全長1085.8公里。

12月26日寧夏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建成。

1968年

10月3日南京長江大江鐵路橋勝利建成通車。

1969年

7月8日林縣紅旗渠工程全部建成。

8月1日江漢石油會戰開始。

9月19日中國第一臺32噸自卸載重汽車制成。

9月20日中國第一臺大型粉煤氣化溶渣爐建成。

9月23日國務院批準籌建北京化工總廠。

9月25日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全部建成。

9月26日北京東方紅煉油廠一期工程建成。

9月29日中國研制的第一臺5000馬力液力轉動內燃機車制成。

10月1日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線路建成。

1970年

7月1日成昆鐵路建成并正式通車。全長1085公里,1958年動工。

8月10日國家建委發出《關于當前基本建設情況的報告》。一、上半年全國完成投資9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6%。全國參加基建工程大會戰的有貧下中農、解放軍指戰員、城鎮居民等1000萬。河南、湖北組織百萬大軍,用8個月的時間建成800公里長的焦枝鐵路。遼寧盤錦到海域的72公里的鐵路99天建成通車。上半年全國鐵路完成全年投資計劃的66%,鋪軌1736公里,創建國以來上半年鋪軌里程最高記錄。二、上半年“五小”企業發展猛,小化肥建成投產150座,小水泥廠建成投產300個左右,小水電站正在建設的有1.2萬多處。河南省縣縣都有了小農機廠,并已普及到公社一級。黑龍江省上半年縣社隊辦了5200多個小企業。東北、華北、西北各省為實現輕工業產品自給,以中小為主,興建一批輕工項目。全國上半年建成的化纖廠65個、小洗衣粉廠24個、小甜菜糖廠91個、小塑料廠35個。通過組織大協作,現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利用現有中小機械廠,已開始成批生產汽車。

12月25日批準興建葛州壩工程。

1971年

1月2日全國輕工機械工業已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2月16日新華社報道西藏建成近百座中小型水電站。

6月27日上海江南造船廠制造的中國第一艘兩萬噸級貨輪“長風”號下水。

11月28日新華社報道,全國建成了1800多座小水泥廠。

1972年

1月30日新華社報道:云南興建大批小水電站。

2月17日、23日新華社報道:中國城鄉儲蓄存款顯著增長。1971年底,城鄉儲蓄存款總額比1970年底增長13.8%,有些省區增長20%以上。城鎮儲蓄中一個顯著特點是新儲蓄戶大量增加。農村的集體存款和社員個人儲蓄1971年比1965年增長了89%,其中,社隊集體存款增長109%,社員個人儲蓄增長32%。

8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從聯邦德國、日本進口1.7米軋機,建在武漢鋼鐵公司。

8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外貿部《關于同日本簽訂鋼材長期貿易協議的請示》。

9月20日國家計委成立進口設備領導小組。

1973年

2月4日新華社報道城鎮人民儲蓄存款不斷增長,1972年城鎮人民儲蓄存款比1971年增加15.9%,是近幾年存款最多的一年。

4月30日新華社報道:中國化肥工業高速發展。目前全國小化肥廠已達1400個左右,生產的氮肥和磷肥,占全國化肥總產量的60%。據統計,1970年—1972年,全國化肥產量平均每年遞增310萬噸,比1949年到1969年的20年中平均每年的遞增數,提高了將近7倍。

8月1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收音機、電視機生產迅速發展。

9月26日新華社報道:全國農村合作醫療不斷鞏固發展,“赤腳醫生”發展到100多萬人。

9月27日至10月17日全國首次港口建設會議在北京召開。

本月中國民航從美國訂購的第一架波音——707型飛機正式加入航班飛行。

10月1日北京電視臺彩電電視節目轉入正式播出。

12月20日新華社報道:中國民航事業獲得較大發展。

12月2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對外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

12月28日新華社報道:全國輕工業生產以較高速度全面發展。

12月30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自力更生加速海港建設。

1974年

2月23日漢江丹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建成。

3月20日我國第一艘2.5萬噸級浮船塢“黃山號”在上海建成投產。

3月22日成昆鐵路建成通車。

4月23日新華社報道:中國醫療器械工業獲得較大發展。鐵道兵修建青藏、南疆鐵路。

5月5日由中國自己設計、制造和施工安裝的大型現代化煉油裝置在南京石油化工廠建成投產。

5月15日我國在華北東部建成大港油田。

5月16日新華社報道:廣東省楓樹壩水電站建

7月5日新華社報道;天津新河船廠建成中國第一艘大型起重船。

7月15日新華社報道:黃龍灘水電站在湖北建成。

8月15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自行設計的單機4000馬力交直流電傳動內燃機車成批生產。

8月31日新華社報道:大連紅旗造船廠建成2.48萬噸油輪“大慶61號”。

9月12日新華社報道:哈爾濱制成3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

9月13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第一座5萬噸級油碼頭在湛江港建成并交付使用。

9月15日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基本建成。

9月21日中國一座水槽雙壁沉井螺旋式升降的大型煤氣儲氣柜建成。

9月25日湘黔鐵路建成通車。

9月29日我國建成又一大油田——勝利油田。

10月2日上海制成中國最大的豎井鉆機。

12月27日大慶至秦皇島輸油管道建成輸油。

1975年

同日中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建成。

7月3日河北任丘打出一口高產井,成為任丘油田的發現井。

7月8日秦皇島至北京的輸油管道建成。

7月24日焦枝鐵路建成交付使用。

1976年

2月中國第一艘海底布纜工作船“郵電1號”建成。

4月21日京滬杭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通信干線建成投產。

6月15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和安裝的30萬千瓦雙水內冷氣輪發電機組投產。

10月7日黃島油港建成投產。

(資料來源《共和國史記》吉林人民出版社)

這三個階段共計:基本建設投資4910.98億元;新增固定資產3511.4億元(統計到1977年);全部建成大中型項目2867個(統計到1977年)。農、輕、重在基本建設投資中年均所占比重分別為:一五時期7.1%,6.4%,36.2%;時期11.3%,6.4%,36.2%;時期,其中“三五”時期10.7%,4.4%,51.1%;“四五”時期9.8%,5.8%,49.6%。1950年至1978年全民所有制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額總計7752.28億元。

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工農業總產值的構成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952年農業占56.9%,輕工業占27.8%,重工業占15.3%;1957年農業占43.3%,輕工業占31.2%,重工業占25.5%;1978年農業占24.8%,輕工業占32.4%,重工業占42.8%,輕重工業總計占75.2%。1(資料來源《奮進的四十年949年—1989年》中國統計出版社)西方國家用一百多年完成的工業革命,中國僅用了二十多年就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這就是。這一事實證實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用“制度”加“計劃”開創了“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新時代,完成了中國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夢想,奠定了再創經濟社會輝煌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