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3 11:49:00

導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論文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談到政治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時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1];與此同時,同志還進一步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同志的這些論斷和論述,既揭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行動方向。

一、政治文明:當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

所謂文明,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指人類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有益成果與進步狀態。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狀態即為社會文明,而人類改造社會和完善自身所獲得的積極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進步狀態便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內容主要包括政治主體、政治意識、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治傳統、政治秩序,等等。人類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民主,是政治民主的有益成果與進步狀態的反映和體現。[2]

翻開人類社會的文明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文明的進化發展,總是表現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種文明形式。馬克思主義也把社會看成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筑和人類意識形態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和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鄧小平同志在講到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時,都非常強調政治文明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價值,同志十六大報告在勾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時,也將政治文明作為一個重要目標。由此可見,政治文明是人類整個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特征,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

關于政治文明的涵義和內容及其地位,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典文獻中就已經提出并被論證過了。但政治文明這個概念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種提法,在我們黨的歷史文獻或在我們黨的領導人的講話中,都是從未有過的;而過去20多年來在講到關于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問題時,我們也一直是只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并沒有將政治文明作為一種文明類型并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一道進行闡發。所以我們說,在我們黨的歷史中,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當首推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舉行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同志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明確指出:“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同志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政治文明的理論,將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聯系起來,從社會主義社會是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的視角,進而將政治文明建設提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的高度來認識,這樣就從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總體全局和戰略高度,揭示了社會主義全面進步、協調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從而使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更加走向成熟和日益完善。

由此可見,我們認為,將政治文明這個概念正式提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加以闡述和正式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是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同時也可以說,在執政黨的文獻中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二、政治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文明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有其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是不能被隨意刪除或被刻意回避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為在新世紀中葉領導各族人民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所規劃的一幅宏偉藍圖,是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所要實現的一個總的宏偉的發展目標,它包括了經濟、政治、精神、生態等四個方面的子目標。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四者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全面”的,都不能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總的宏偉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它的一個重要目標。如果沒有政治文明這一重要目標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作為任何一個文明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三者之間既相輔相成、彼此互動,各自又在其不同的領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首先,政治文明是整個社會文明結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導。任何一種社會的文明結構都必然表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機構成和協調發展。相應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進程,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設和整體推進的進程。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各自所體現的內容不同。政治文明所體現的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化與發展過程,是人類在改造社會和完善自身過程中所獲得的積極有益的政治成果和政治進步狀態,它在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與此同時,政治文明作為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它要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制度規范和方向指導。可見,只有這三種文明相互協調,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才能全面推動社會的進步。

其次,政治文明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政治環境。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無論是進行經濟建設,還是進行文化建設,都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因為政治環境會反作用于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對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巨大的制約和影響。當代中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而與這個變化相伴隨的則是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思想觀念的復雜化、利益要求的多樣化,這些現象的出現必然要求有一個與此相適應的良好的政治環境。因此,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和良好的法律保障,創造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環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和必不可少。

再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賴于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步推進和協調發展。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建設都必然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個互動的過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這是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來講的,但歷史的發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發展往往是不同步的。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政治體制已經難以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要求,于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任務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如果我們不適時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進行政治文明的建設,那么,經濟體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應該說,我國20多年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能夠取得巨大成功,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政治文明建設豐碩成果的推動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有賴于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步推進和協調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文明作為人類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有益政治成果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結晶和政治發展程度的標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影響或制約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個文明的發展進程。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更高類型的政治文明,既是對人類發展史上已經成為歷史的政治文明的揚棄和質的飛躍,同時它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和異常重要。由此也就更加突顯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地位的重要性。

三、改革政治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向

在十六大報告中,同志深入系統地論述了通過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問題,為我們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方向。概括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關于通過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系統論述,主要有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指導思想、本質要求、戰略目標、基本內容、關鍵環節等方面的內容。

1.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指導思想。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談到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要目標之后,緊接著就開宗明義地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指導思想問題。他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下進行。這是因為,我們所建設的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因而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領導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而另一方面,共產黨執政的本質要求和全部目的,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其本質要求就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本質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是以人民民主為核心的法治文明。同志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圍繞如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怎樣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這兩個方面,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廣泛涉及到了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與加強法制建設推進司法改革的許多內容,包括: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不斷完善公開辦事程序、加強法制建設和保證公正執法、推進依法行政和司法體制改革、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各級決策機關的決策機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等等。因此我們說,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就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戰略目標。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戰略目標,或者說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戰略任務,就是要著重通過加強制度建設,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也即是說,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法制化。

政治民主既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也是我們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目標,也就是同志所講的,我們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實現政治民主的法制化,則是我們黨自改革開放以來和在21世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問題,[3]鄧小平同志生前曾經多次強調發展民主和加強民主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他曾經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講到加強民主制度化建設問題時,他更是多次強調指出,制度建設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4]針對過去我國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才能解決這些問題。[5]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非常明確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戰略目標,在于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4.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要求,就在于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核心,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既非常全面而又十分明確地提出了改革政治體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具體內容,共包括九個方面,即: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這九個方面的內容涉及政治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既是對鄧小平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時展變化對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更高要求,也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面臨的重要任務;為我們在新世紀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指明了行動方向和具體思路,必將極大地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去為之勇于實踐,努力奮斗,從而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前進步伐。

5.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關鍵環節。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還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關鍵環節,就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實踐證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是領導也是關鍵。同志指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和執政方式,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全局性作用。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領導核心,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偉大工程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在另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既要充分發揮其堅強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也要努力發揮先進示范作用,即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憲法原則。因此,就必須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堅持依法執政,依法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具體地講,就是黨要通過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來實現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通過為國家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來實現黨的執政地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我們的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面對現階段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必須增強法制觀念,成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范,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嚴格依法辦事;同時要善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不斷提高黨的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依法執政的能力。

在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過去經常講的和被現行憲法所確認了的“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堅持與時俱進的開拓創新精神,提出了黨要堅持“依法執政”的思想,并且要求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面對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必須增強法制觀念,善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6]這就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指明了行動的方向,深化和創新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理論,也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學說,進而也就從實踐上科學地解決了處于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臨的“如何領導、怎樣執政”這樣一個長期令人困惑的重大課題。

由此可見,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政治文明的概念和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論述,是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堅持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進行理論創新的又一具體成果表現,是對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前景的精心規劃和科學部署,其內容博大精深,意義重大深遠,為我們指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基本路向,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努力實踐。

【參考文獻】

[1][6]: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人民出版社2002,11.

[2]金沖及等: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C].人民出版社2002,476.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C].人民出版社1982.11.

[4][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