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維新制憲思想論文

時間:2022-09-18 05:49:00

導語:戊戌維新制憲思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戊戌維新制憲思想論文

論文關鍵詞:維新派制憲思想近代工業化悲劇

論文摘要:在近代中國,戊戌維新派在仿照西方構建自己的制憲思想同時,還從理論上營造了一個近代工業化的經濟依托,希冀其制憲主張付諸實施。但是被移植變異的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因找不到與當時中國社會整合的契點,最終導致其近代政治經濟理念以悲劇結束。

甲午戰敗后,在檢討洋務運動與思潮的得失中催生出了戊戌維新思潮。戊戌維新派公開提出制定憲法,建立憲政國家的主張,并從理論上努力尋求制憲理念得以實現的經濟保障。本文試就戊戌維新派提出的民主政治改革與近代經濟工業化的關系揭示其力主憲政卻無從推行的癥結所在。

一、三位一體的制憲思想體系

中國近代提出真正意義近代民主要求的是從洋務集團中分化出的早期維新派。他們極為推崇君主立憲政體,認為君民共主“,一入一出,循環無窮,而國政適以劑于平云。”[1]戊戌時期,維新派則沿此思路建設了自己的制憲思想體系。

第一,制憲的先導——改革立法。維新派認為中國之所以敗弱,都是體制尊隔之故,當務之急是仿照西方“設議院于京師”[2],將國家權力進行內部具體劃分。斷言中國果真“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3]言辭間足見維新派對分權思想的向往與崇拜。其實,早在1895年康有為就曾設想過帶有國會性質的議郎制。而譚嗣同提出先由雖無“議院之名”,卻具“議院之實”[4]的學會代行議會的職能。首次把開國會和定憲法結合起來,賦予議會以立法權則是1898年1月康有為提出“采擇萬國律例,定憲法公私之分”[3]的建議。

第二,制憲的核心——制定憲法。在維新派看來,君權受限制“非臣民限之,而憲法限之”“,立憲之與專制,所爭此一點。”[5]故極力主張制定憲法。首先,明確提出“采擇萬國律例,定憲法公私之分”。具體來說,應“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制定一部日式憲法。其次,認為“制度局之設,尤為變法之原”[3]。制度局主要任務是和皇帝一起起草憲法和法律,具立法性質,但無限制君權的作用。再次,認定憲法和民權密不可分?!皯椃ㄅc民權,二者不可相離,此實不易之理,而萬國所經驗而得之。”正因為此維新派極力提倡興民權。最后,主張國民制憲。認為當時中國雖民智未開“,以二十年為實行憲法之期”,但制憲仍應遵循“國權與民權調和”的精神。這樣既可推動憲法的制定和完善,又可“將憲法觀念——共和真理灌輸于多數國民?!盵5]第三,制憲的依托——開啟民智。維新派認為,在中國,“風俗之敝,政體之壞,學說之陋,積漸之久,至于三四千年絕不知民義民權之為何物”[6]。加之“,家族主義及階級概念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它們代表法律和道德、倫理所共同維護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亦即古人所謂綱常名教?!盵7]故而人們的自然權利從未得到確實的保障。尤其是綱常觀念一旦毒化了人心,許多人不但自己深受其害,還會反過來用綱常繩之以法那些違反了綱常的人?!笆┱吖烫┤痪又灰?天下亦從而和之曰:得罪名教,法宜至此。’”[4]這樣,興學校以開啟民智,改變民眾愚昧面貌就成為維新派制憲思想不可或缺的內容。

從早期維新派代表鄭觀應朦朦朧朧意識到“無論民權、共治、君權,憲法皆不可無”[8],到后來孫中山提出“五權憲法”思想,中國先進人士無不將實現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于制定出一部西式的憲法上。但是,憲法并不具備創造民主政治的力量。更何況維新派“憲法建構的制度和確立的原則與社會現實發生了尖銳的沖突,通過改革仍不能解決”[9],說明當時中國缺少制憲所需要的條件。

二、近代工業化的經濟理念

“二十世紀之政治,非政治之政治,而經濟之政治”,中國“處今日之世,而欲求自存”,在改革政治法律制度之時,“不知依賴商、工業家,亦不能保護之?!盵10]基于此深刻認識,戊戌維新派從理論上為其制憲思想苦心營造了一個近代工業化的經濟依托,希冀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夠付諸實施。對近代工業經濟的認識,戊戌維新派觸及了物質與精神的辨證關系較深層面。他們認為“國尚農則守舊日愚,國尚工則日新日智”[11],發展近代工業,不僅可以“物豐財阜”,還可“發皇耳目,開拓心胸”,使民眾更新陳舊的思想觀念[4]。而近代工業化若要實現首先必須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吧斨g多門,而民富必基于政美”,經濟活動必須“聽民自由”、“任民自為”[2]。

戊戌維新派所主張的近代工業化是在當時的中國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胺蚋粐ㄓ辛?曰鈔法、曰鐵路、曰機器輪舟、曰開礦、曰鑄銀、曰郵政”“,養民之法,一曰務農,二曰勸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窮”[12]。為實現上述目標,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方案:其一,發展資本主義農業?!敖裰勚螄摺嘌陨潭蜒赞r,舍本而圖末。無惑乎日即于貧,日即于弱也。”[13]故戊戌維新派把務農列為養民方案之首。梁啟超還設計了未來農業經營的模式“:(一)企業者,其所得為利潤;(二)地主,其所得為地代;(三)資本家,其所得為利子;(四)勞動者,其所得為庸錢也?!盵14]這“近乎工業化社會,農業生產的形態應取決于消費者,而非生產者所需”[15],可謂頗具近代意味的農業經營模式。其二,興辦工商產業。國家應通過各種形式鼓勵并推動產業發展。修鐵路,要“官選通于鐵路工程者,畫定行省郡縣官路,明定章程,為之彈壓保護”;采礦業,國家應開設礦學,聘請外國專家,并合理征稅,“二十取一而無定稅額”;商業,則應“免厘金稅,減出口征以體恤之”[12]。為籌集發展工商業所需資金,譚嗣同還主張毀掉遍布各地的封觀廟宇,以“節其費用,以供正用”[4]。其三,成立股份公司。戊戌維新派極力反對官辦“:中國所以不可為者,由上權太重,民權盡失……故一聞官字,即蹙額厭惡之?!盵4]“今日欲振興實業,非先求股份有限公司之成立發達不可?!盵14]梁啟超還以股份公司與政治組織相比較“:公司律則譬猶憲法也,職員則譬猶政府官吏也,股東則譬猶全體國民也……新式企業,非立憲國則不能滋長,蓋人民必生活于立憲政體之下,然后公共觀念與責任心乃日盛,而此兩者即股份公司之營魂故也?!盵14]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戊戌維新派極力主張完善法律體系、制定憲法的深層原因。

今天看來,戊戌維新派近代工業化的思想還很空洞、抽象,但它是對之前早期維新派重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之后近代中國振興實業的理論先聲?!皬堝勒J為振興實業應以棉鐵為中心,實行棉鐵主義。孫中山《實業計劃》則首次為中國工業化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盵16]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這一目標“不僅在維持現存政權”,更“希望能變之為憲政以便導致中國走向光明的經濟前景”[15]。這正是戊戌維新派力主憲政,并努力為其制憲思想體系搭建近代工業化經濟構架理論的真正原因。

三、理想與現實的二元背離

近現代憲政之局“產生于近代市場經濟”[17]。然而,戊戌時期,中國“沒有出現一個使變法成功的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強大的促進改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盵18]維新派制憲思想尚不具備實現的充要條件。戊戌時期,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是相當滯緩與艱難的。甲午戰爭前的20年,我國私人資本所辦工廠不到80家,總投資額約為730萬元。1903年,廠礦僅有185個,資本5600多萬元,其中還包括官商合辦企業31個,中外合辦企業13個[19]。而1895年至1913年間,外資在華企業136家,平均資本卻為758000元。我國商辦企業不僅同外資企業不能相比,較之本國官辦、官商合辦企業,也如隔霄壤。1894年以前,54個商辦企業平均資本為88900多元,最高額20多萬兩,官辦、官商合辦企業平均資本則達852700多元,為其9倍以上,以后情況并無大的改善。直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總產值中的比例也僅占10%[20]。

況且在當時的中國,民眾原本也無甚民主意識。按照清政府于1908年制定的九年籌備立憲清單的宏偉規劃,到光緒四十年(1914年)“,人民識字意者”爭取達到的比例僅是“百分之一”[21]。接受過文化教育的人如此少,而在教育過程中受過民主政治影響,有著民主要求的知識分子就更少,難以產生對制憲的急切需求。相比之下,美國1787年的制憲會議則是在各類不同財產所有者的聯合支持下召開的,而主持制憲會議的華盛頓也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人士之一。其當時全部財產的總額可達53萬美元。“會議成員的這種財產狀況連同他們的政治思想、法律知識及其他因素必然在他們設計未來的憲法之時,發生重大影響,打上深刻印記?!盵22]戊戌時期的經濟狀況表明,當時中國社會缺少一個像近代西方國家那樣的堅實的經濟載體去承受并推動一個依附于較為先進經濟基礎的較為先進的政治法律理念的實現。盡管維新派為實現自己的制憲理想提出了許多經濟主張,但是這種與現實社會經濟狀況相去甚遠的經濟理論構架無法保障其制憲理念向縱深伸入、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郭嵩燾等使西記六種[M].北京:三聯書店,1998.

[2]王.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蔡尚思.譚嗣同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丁文江.梁啟超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1981.

[8]夏東元.鄭觀應集(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9]朱?;?憲法與制度創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0]張,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M].北京:三聯書店,1978.

[11]清史研究所.光緒朝檔案匯編[M].北京:北京文獻出版社,1980.

[12]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時務報(第七冊)[Z].光緒二十二年九月一日

[14]梁啟超.梁啟超全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5]蕭公權.近代中國與新世界[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16]葉世昌.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7]李龍.憲法基本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18]李喜所.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9]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20]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中國近代經濟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朱壽朋,張靜廬.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2]余志森.華盛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