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與所有制關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3:40:00

導語:分配與所有制關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配與所有制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提出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件精神,根據荔浦縣實際情況,推進荔浦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注重解決的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財政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二是解決三農問題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關鍵;三是搭建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平衡發展的環境。

【關鍵詞】荔浦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探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目標,推進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安康,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荔浦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發達,有耕地32萬多畝,林地140萬畝,牧(草)地14萬畝,人均有糧400多公斤。全縣總人口37.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萬人,農業總產值達16.48億元,人均耕地面積0.86畝,農民人均年收入3585元/人,是國家外貿出口夏橙基地,廣西瘦肉型肉豬基地、馬蹄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基地、荔浦芋生產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但是,貧困仍然困擾著我縣的農業整體發展,貧困地區占全縣地域的20%,分布在11個村,貧困人口達21680人,人均收入只有1700-1800元或更低,他們主要分布在新坪鎮的黃竹、青江,花簀鎮的南源、大江、大安,蒲蘆瑤族鄉,茶城鄉等山區地帶,目前,困擾著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有幾方面:第一,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設施在一些山區相對落后,全縣還有10%農村種田靠天吃飯,20%的鄉村四級公路沒有修通,農副產品銷售受阻;第二,科技導入,農村電網相對落后。一些邊遠山區由于無法接通電網,信息的獲取不暢,信息不靈,阻礙了發展。第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沒有得到實施,農村參保人員數量微少。

筆者從多年來的基層工作實踐進行總結,通過近幾年來實施的農業科技項目分析,對荔浦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幾個問題提出探討:

一、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

(一)需要財政的支持作為保障

1.明確支農資金的流向問題。為了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必須完善現有的財政體制,加強支農資金的管理,強化財政監督,改進財政支持的方同。一方面,逐步減少對流通環節的補貼,增加對生產者的直接補貼,使農民真正受益。針對我縣目前的情況來看,急需在畜禽養殖、果品發展上對畜禽的疾病、新品種推廣上幫助農民抵制災害、疾病、恢復生產的救濟性補助和幫助農民擺脫貧困的扶持性補助政策。另一方面,改進補貼辦法,通過以獎代補,以物抵補,先建后補等形式,形成在財政投入的帶動下,主要依靠農民自己投工投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機制,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2.需要財政體制保障。財政體制既是國家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物質基礎和財力保障,同時也是國家引導和實施發展戰備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全新戰略的提出,標志著我國未來發展目標和爭取向上的重要變化,要求財政體制與保障機制建設適應這種變化,進行積極調整。必須完善現有的財政體制,加強支農資金的管理,強化財政監督,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各項規章制度的管理,明確農村財政專項資金的專款專用。

(二)明確財政支持的方向和重點

1.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用于公共性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生活條件的營造和改善,在農田水利建設、鄉鎮道路和電網建設外,還包括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科技導入、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村莊規劃和村容整治等,以構建穩固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保障體系,這是由公共財政本質所決定的。

2.農村醫療、養老保障。我縣農村醫療保險發展很快,到目前為止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26萬2千5百多人,參合率82.65%。到6月底,全縣共籌措新農合資金757.82萬元。但是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微少。這些都關系到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建設“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新農村的重要途徑。

3.科普的投入。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培育和造就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導入科學知識、創辦科技培訓和各類勞動技能培訓班,讓每一個農民學到一門技術,使勞動力成為了人力資源,成為了人力資本,才能真正地實現他自己的發家致富,實現他自己的脫貧致富,整個農村才能發展,新農村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二、解決“三農”問題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

(一)必須制定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指導思想。“城鄉統籌發展抓住了“三農”問題的根源,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找到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據2006年荔浦縣統計數字看,農民人均純收入3585元,同比增長7.11%。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968元,比上年增長16.2%,農民人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收入的1/3,收入差距導致占有財富的差距,集中表現為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差異。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發展農村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核心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以現代工業為依托,在現代市場條件下進行的大農業,是一種高科技含量、高資本投入、低勞動投入、高消耗、高產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會化的農業。必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積極推行無公害農作物標準化生產,科學使用肥料、農藥,提高經濟作物的商品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要農民富裕起來,沒有工業和商業,面且單純依靠農業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農民是難以獲得長期增收的機會,讓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改變農業地區的貧困面貌。荔浦縣2006年完成生產總值38.53億元,同比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1.02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4.24億元,同比增長11.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3.27億元,同比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8.6:37.0:34.4,第一產業的比重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了1.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實現了“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轉變。農民人均純收入3585元,同比增長7.1%。從荔浦縣2006年統計數字表明,荔浦縣農村建設正在向第二、三產業發展,而且發展勢頭良好。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到我縣農村發展的整體水平來看,只有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才能促進農民增收,才能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真正實現整個社會合諧發展。

三、搭建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平衡發展的環境

目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能夠外出打工,或者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去;使閑置的勞動力變為作為生產要素配置在生產環節上的勞動力。由此,一方面,直接提高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能夠為國家進行二次分配掌握物質基礎;第三方面就是為本地經濟發展聚集能量,輸送資金,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讓在城市務工的農業人口在就業、教育、醫療、保障等制度,享有與城市人口同等待遇的政策標準,搭建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平衡發展的平臺。

首先在政治地位上賦予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一樣的公平地位,讓大家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中發展。其次,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非農業人口可以實現法制基礎上的自由流動,即,只要他們有能力、有條件到一個地方找到工作,這個地方就應該給予他們在醫療、保險、教育等問題上與當地居民一樣的待遇。

要改變農民的命運,要增加農民收入,要建立起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就必須讓更多的農村人口通過自身的努力,能自由地地進入城市的第二、第三產業,并能夠享受到與該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能真正地融入這個城市,成為這個城市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