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治理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4 10:16:00
導語:腐敗的治理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腐敗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許多學者從經濟、政治、制度等不同的側面對腐敗產生的原因進行了理論分析,并提出了種種觀點。通過從政治行為體的政治心理來分析腐敗的產生,并希望從中找到腐敗產生的根源,進而尋求醫治腐敗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腐敗;政治心理;根源;對策
1腐敗政治心理的形成過程
“所謂政治心理就是社會成員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對社會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為、政治體系和政治現象等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一種自發的心理反映,表現為人們對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信念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心理是行為體在政治生活中自發產生的,正是這種政治心理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自發的產生對于權利的迷戀、追逐和崇拜。
1.1由自發的政治心理所產生的腐敗——不自覺的腐敗
政治心理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心理活動離不開社會客觀環境的制約,政治行為體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從事政治活動。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其心理和意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他被社會化的過程。換句話說,政治心理也就是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在對社會環境的長期和全面感受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心理積淀。社會環境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總體文化,這種總體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被傳播、被繼承、被接受,從而成為新一代社會成員的心理基礎。
政治心理不是一種顯象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更為隱蔽、更難把握的文化形式,是一種潛在的社會意識。因此受到該社會環境影響的人們,并不會自覺意識到自己正在受到周圍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在進行著某些行為活動。這就不難看出,有些腐敗官員在最初的腐敗行為中并不一定是有意識的進行腐敗活動,他或許只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重血緣、講親情)而作出的一種自發行為。正是由于政治心理是一種缺乏理性指導的心理想象,所以當一個人只是憑借其政治心理來行動時,他對于政治行為的價值目標、條件分析和后果評估都帶有很大的模糊性,進而導致了其政治活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也就是說他這時在客觀上所從事的腐敗行為并不是他的主觀追求,而是一種相當不自覺的隨意行為。
1.2由穩定的政治心理定勢所產生的腐敗——自覺腐敗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政治心理是自發產生的,因此具有不穩定性和易變性。在這一階段行為體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政治心理,行為體的行為只是“跟著感覺走”,即主要靠以往的經驗和直觀感受來進行政治行為活動。當腐敗分子處于“跟著感覺走的階段時,這個時候如果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腐敗,懸崖勒馬還來得及;如果還繼續跟著感覺走,這種”感覺“就逐漸沉淀下來,最終就形成了一種較為穩定的政治心理定勢。這種定勢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性,行為體在以后的政治行為中要想徹底排除它的影響就很不容易,這就是穩定的政治心理形成之后很難改變的原因。
這個階段腐敗分子本人已經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是在從事腐敗活動,但由于私欲的不斷膨脹自己已無法控制自己,也就是說他想擺脫業已形成的政治心理的影響,但卻又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在腐敗的泥沼里越陷越深。這就足以說明為什么有的腐敗分子貪污了幾百萬、上千萬的錢財仍不滿足的原因,按常理,這么多錢足可以讓他花上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為什么還要貪呢?原因就在于他無法擺脫業已形成的政治心理定勢的影響。由此可以想到,“高薪養廉”對腐敗只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遏止腐敗。
1.3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產生的腐敗——突然腐敗
政治心理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如果在這一過程中,行為體由于受到外界的突然刺激而使原來穩定的政治心理失去了平衡和扭曲,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可以產生腐敗,這種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產生的腐敗我們姑且稱其為突然腐敗。之所以這樣稱呼它,意指這種腐敗不是政治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由于政治心理突然失衡和扭曲而產生的偶然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心理與社會生活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政治心理來源于社會政治生活,正如腐敗的政治心理有時來源于對現實社會腐敗現象的耳濡目染一樣;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對社會政治生活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和影響,腐敗的政治心理存在是社會腐敗現象不可根除的根本原因。2根治腐敗的對策
腐敗是社會的毒瘤,根治腐敗是維護社會肌體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許多學者分別從經濟、政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根治腐敗的方法,這些方法是否有效,我們從近年來腐敗現象的不斷蔓延和不可遏制中便可以找到答案,這是因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心理三者呈現出的是由表及里、由淺至深的結構序列,政治心理相對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處于最深的文化層次,相對于前兩者,它更為持久和穩定。一個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改變,但要從人的心理上改變舊有社會環境對個人的影響,塑造一批新型的政治成員,卻需要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這就是說政治心理的改變要比政治制度的改變難的多,這也是僅從政治制度方面根治腐敗不能奏效的原因所在。
由于政治心理與社會生活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因此要從根本上遏制必須從社會環境的改造和政治心理的重建兩個方面入手,要“外在影響”和“內在成長”并重,不能顧此失彼。一方面,要凈化社會風氣,努力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盡量減少社會丑惡現象(如腐敗)對社會成員的不良政治心理影響,為社會成員健康政治心理的形成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要通過政治宣傳、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教育等途徑,從心理上影響社會成員的政治心理形成過程,使社會成員從開始便形成一種健康的政治心理。針對對黨的干部要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育黨的干部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使每個黨員干部從心理上遠離腐敗,并逐漸使他們形成一種疏遠、憎惡腐敗的政治心理,從而實現由“不敢腐敗”、“不能腐敗”到“不想腐敗”的轉變,以達到從根本上醫治腐敗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是要拋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在一定時期內必要的政治、法律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業已形成的政治心理的影響往往要靠強制力迫使人們改變原有的思維定勢和思維習慣。只有當舊有的、落后的政治心理從根本上得到根本改變并且建立起一種新的政治心理時,政治和法律的手段才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有當這種新的健康的政治心理穩定下來并成為群體的政治心理時,在這種政治心理支配下的每個社會成員才會自覺的遠離腐敗,腐敗便從根本上得到了鏟除。
參考文獻
[1]蔣云根著.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38.
[2]王浦劬主編.政治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08-309.
[3]朱永新,袁振國.政治心理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34.
- 上一篇:會計核算中心工作總結
- 下一篇:我國女性參政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