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為中心構建政治學體系論文
時間:2022-06-18 04:34:00
導語:權力為中心構建政治學體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政治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政治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同的觀點必然提出其學科范疇體系構建的不同思路。文章從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總體要求出發,以解構政治及政治學的含義為切入點,提出以權力為中心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新的思路。
關鍵詞:政治;政治學;范疇體系
一、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總體要求
一門學科范疇體系的構建,不可能以個人的主觀隨意性,想當然地去組織、拼合它的體系結構,必須從學科本質的特征出發,依托于一定的理論基礎,遵循相應的組織原則,揭示學科構建的科學規律。那么,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依據所把握的總體要求又在哪里呢?
1.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方法論是我們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方法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為我們正確認識事物、分析事物、洞悉事物的本質提供方法論的指導。要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我們不妨看看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吸收黑格爾的合理思想所提出的一些觀點。(1)任何一門科學的思想體系,就是表述這門科學的全部內容的思想過程,這個過程必然是從抽象到具體。這是符合人的認識過程的。人認識一個對象時總是從抽象到具體,科學體系從抽象到具體的安排,最便于人對這個對象的了解。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也是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表層到深層、從平面到立體、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2)一個科學體系的起點應該是這個體系最抽象的東西。如馬克思認為商品是人類現代經濟生活最抽象的東西,商品便成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的起點。(3)推動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的內在動力是對立統一規律,每一個原理應符合矛盾運動的形式。
2.學界對政治學研究的豐碩成果是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基礎。政治研究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學問,古今中外人們始終如一地對政治學研究投入巨大的熱情,政治學已成為現代社會科學體系中一門具有獨立地位的重要科學。自1980年中國政治學恢復后,中國政治學界以及其他學科的學者對政治學的研究和發展做了卓有成效的實質性工作,對政治、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范疇體系等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探索,并在眾多的研究領域形成共識,拓展了政治學研究的對象、范圍和方向。因而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構建奠定了根基。
3.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是政治學范疇體系不斷豐富完善的唯一途徑。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任何一門學科都是開放的,不斷發展豐富的,政治學也毫不例外,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而前進。它一方面會從政治學已有的內容中進行取舍,另一方面也會從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從其他學科的成果中汲取有益成分來不斷地豐富完善自己。因而,我們對政治學體系的構建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非固定的框架和模式。
4.對政治學的正確認識是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關鍵。要使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政治學就必須走向科學,即要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建立有特定研究對象的政治學理論體系,克服政治泛化和政治概念狹隘化的影響。政治學不能什么都研究,不能把什么社會現象都作為政治現象來研究。從研究對象看,對象是否明確是一門學科能否成立的首要前提。從內容上看,一門學科的對象,決定學科的內容。一門學科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象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其結構;二是對象的運動及其規律。從內容的邏輯安排看,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從客觀到主觀,這幾乎成為任何學科構成體系的順序,這種順序符合認識的規律,符合認識的歷史,也便于讀者對一個思想體系的理解。那么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著眼點又在哪里呢?于此,筆者從對政治學的正確認識人手分析和論述政治學范疇體系的構建問題。
二、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切入點
正確認識政治和政治學是構建政治學范疇體系的切入點。政治是什么?這是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對于這個問題,可以說自從國家(城邦)產生以來,人們就在苦苦地思索、不懈地探索,但仍達不成共識。因為政治學者由于各自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幾乎都有自己對政治的理解和表述。概言之,對政治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政治是一種社會價值追求、一種規范性的道德;政治是一種超自然超社會力量的體現或外化;政治是對于權力的追求和運用;政治是一種管理活動。
在當代中國政治和政治研究的發展中,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一直占有主導地位,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政治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政治是更為基礎的經濟關系的集中體現;國家政權是政治的主體和根本問題;政治是一種有規律的社會現象。
綜觀以上分析,由于人們的觀察點、立足點不同,使得對政治的理解和解釋完全不一致。杰弗里·龐頓說過:我們最好不要將一種概念視為某種固有的客觀東西。也就是說對政治的定義,我們無須也不可能用一個單一的模式、方式等框架結構將其固定(這在實質上也是沒有必要的)。然而我們通過對政治詮釋性的定義,透過其現象的描述、對本質的分析,我們仍不難發現他們對政治的理解有著如下的共識:(1)政治是在以國家存在為前提條件下的一種社會關系;(2)政治所探討的是一種力量或者說是公共權力的表現、運作及其內在機制;等等。這就是說,在政治的范疇中公共權力是其核心和本質。由此,為我們進一步理解政治學研究的對象及其本質的內核找到了切入點。
政治學的定義顯然也只能以政治定義為基準,不同的政治理解必然表現出對政治學的定義的差異。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來看,政治活動的核心就是國家政權。因此,國家政權是所有階級社會上層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層建筑的主體。也就是說,政治學應抓住政治中最本質、最主要、最根本的問題,即國家政權問題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其實結合上述分析,即我們在剖析各家關于政治概念的詮釋時,已窺見到政治學包含著以下核心的要義:政治學是研究政治運作、發展、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從本質上看,它所揭示的是在國家中對政治權力的探討,也就是說對權力的研究是其核心范疇,伴隨著權力運作方式、機制、模式等是其必然拓展的范疇系統。由此,我們在建構政治學范疇體系時,權力必然是其體系建構的核心,而其體系的構建是依此為中心依托的展開。
三、政治學范疇體系構建的結構模式
通過對政治、政治學的分析,我們明確了政治學所研究的核心范疇是政治權力,因此從政治權力的層面我們必然要追尋權力的本體、權力的主體、權力的客體,這三者不僅處于政治學范疇體系的第二個層次,而且由此演繹構建起整個政治學范疇的體系框架。
1.從權力的本體來看,作為政治權力的本體所探討的自然是政治權力自身的結構、要素及其內部機制。具體來講可從兩個層面來展開。從內部機制的層面看,這是一個處于基礎的層面。它應該包括如下范疇: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為、政治發展及其規律等。(1)政治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強制力量和權利分配為特征的社會關系。它是人類社會政治的本質內容,其他一切政治現象都是政治關系的外化
和具體形態表現。從本質上看它包括:利益與政治、政治權力、政治權利等。(2)政治制度是指政治行為方式在國家權力活動的表現形式。民主與專制是兩種基本形式,目前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與社會主義民主制度。(3)政治思想是指社會成員在政治活動中對政治的思考所形成的觀念形態的對政治的認識和評價。它包括人們的政治觀念形態、政治思想及其評判等。(4)政治文化是指一個國家中的階級、團體和個人,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形成的某種特定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模式。它具體包括以下范疇:政治意識、政治信念、政治行為標準、政治價值評價、政治動機、政治情感、政治習俗、政治心理等。(5)政治行為是指政治活動運行的外在表現形式,其基本范疇有政治斗爭、政治統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參與等。(6)政治發展及其規律所探討的是以研究政治運行發展變化及其規律為目的的,盡管目前尚無共識的定義形式,但作為政治學所研究的基本范疇已成事實。
從其表現形式上看,這是其處于從屬的地位層面。《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卷)》從較為寬泛的角度把政治學范疇概括為七個方面:政治學原理、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國家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國際政治和政治學方法等。(1)政治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中國和外國政治思想史、當代政治學理論和政治哲學、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社會的意識形態體系等。(2)中國政治包括中國的政治史、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結構、政治制度、政府體制、黨的領導和建設、干部與人事、地方政府、民族問題、統一戰線問題、人民與政治家問題、中國的政治心理、政治參與過程、政治文化、政治發展等。(3)比較政治包括各國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現行政府體制、政黨制度、政治過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和一些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發展、政治穩定、政治變遷及其各種模式以及地區研究和國家研究等。(4)公共政治包括公共政策理論、決策科學、政策分析、決策的模型研究及其福利政策、勞工政策、教育對象、科學政策、種族政策、都市政策、外交政策、軍事政策的研究等。(5)公共行政包括行政管理、市政學、行政法學、文官制度、比較行政、組織和管理分析、組織理論和行為、人事行政等。(6)國際關系包括國際政治理論、國際關系、國際組織、國際政治格局、國際法、世界性和地區性戰略研究、國際戰略研究等。(7)政治學方法論包括政治學研究的根本方法、調查研究、定量分析、試驗設計、個案研究以及政治系統分析、結構功能分析、政治行為分析、政治溝通分析、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團體分析、政治決策分析等。
2.從權力的主體來看。權力的主體所探討的是權力運作的執行者或實施者及其對象。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到近現代的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斯·韋伯、羅爾斯等等,一直到當代的政治學研究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國家(亞里士多德所言的城邦)一直是政治學研究的范疇,并在長時期里成為一部分研究者研究領域的核心范疇。但必須明確的是,國家只是作為政治權力主體的核心范疇,而非政治本身的核心范疇,也就是說從屬于權力核心范疇。可以說國家作為權力主體范疇的核心地位是不爭的事實。這樣伴隨著國家這一主體的存在,與之并存的階級、政府、政黨、革命以及其中兩個重要的范疇——民族和國際社會等就構成了政治權力主體的范疇體系。
3.從權力的客體來看。權力客體是相對于權力主體而言的,是權力主體作用的對象、存在的條件、環境及其運行方式等等。它包括政治環境、政治動力、政治文化、政治行為、民主政治等。由于權力客體的客觀存在,所有的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權力本體的基本要素,這是它們交匯之處,并不存在矛盾沖突,是統一的。
- 上一篇:七一黨建事跡材料
- 下一篇:靠什么贏得群眾掌聲創先爭優活動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