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社會道德觀的形成透析論文
時間:2022-01-03 11:25:00
導語:羅馬共和社會道德觀的形成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羅馬共和社會道德觀是在宗教信仰、家長法權和家庭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城邦初期穩定的小農經濟是傳統道德得以維系和延續的基拙,法律和有效的社會監督是維持并深化傳統道德的保證。羅馬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核心是愛國主義和對權威與傳統的尊崇,它一方面養成了羅馬人對父權、權威和傳統的服從與尊重,另一方面造就了羅馬人對法律、元老院和國家的絕對服從。正是羅馬人所獨具特色的道德評價標準,支撐著羅馬共和國發展的全過程,成為其民族強大的精神動力。
論文關鍵詞:羅馬共和社會傳統道德觀
道德是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用于規范社會行為、進行榮辱評價、分辨善惡的準則,它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基礎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羅馬在共和初期即已初步形成較為穩定的公共道德標準,其精髓是節儉、自律、勇敢和忠誠。也正因道德力量的強大支撐,羅馬才由一個局促于臺伯河邊的墓爾小邦迅速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羅馬共和國普遍認可的社會美德是勇敢、榮譽、克制、節儉、對神和祖先的虔敬及對國家和家庭的義務感。它是羅馬人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
安貧節儉、勤勞質樸是共和社會道德的基本內涵。提倡公民不脫離生產勞動,過儉樸而自給自足的生活。傳說中的辛辛納圖斯(Cincinnatus)是羅馬推崇想公民形象,他身為獨裁官卻依舊在田地里干活。這種以勤勞、節儉為榮的風氣一直持續到共和末期的加圖時代。監察官加圖為澄清風俗、弘揚傳統道德,曾率先垂范,居住簡陋房屋,“和他的奴隸、日工一道干活流汗”贏得了社會對他的普遍尊敬。李維非常推崇羅馬安貧節儉的社會風俗,認為“從來沒有任何國家……如此高度而持續地尊敬安貧和節儉”。
珍惜榮譽、廉潔自律、遵紀守法是羅馬公共道德的具體體現。身為公職者以公共利益服務為榮,身居要職者注重發揮才能和維護自己的威望,不會因貪鄙而站污自己的榮譽。皮洛士以高官厚祿引誘羅馬談判代表非布利西阿時遭到拒絕。希臘史家波利比烏曾感嘆道在羅馬人中找一個犯侵吞公共財物這類錯誤的人相當困難。對此撒路斯提烏斯也贊美羅馬人:“幾乎不知貪欲為何物,在他們中間普遍存在的公正和善良,與其說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還不如說乃是出于本性。羅馬軍隊紀律嚴明,公民遵紀守法,指揮官曼利烏斯處死雖戰勝敵人但違背其命令的兒子的事件成為羅馬軍隊紀律嚴明的范例。《十二銅表法》及以后一系列法律的頒布,表明羅馬人深諳法律的意義,他們熱愛并極力維護法律尊嚴,“無論什么人,被告還沒有和原告對質,未得機會對控訴進行申辯就先將他定罪處死,這不是羅馬人的慣例”。
忠于國家、勇于犧牲、尊重權威是羅馬道德的核心。在羅馬人心目中,國家至高無上,祖先家園神圣不可侵犯。在頻繁的戰爭中,為保衛羅馬不受侮辱,他們甘愿犧牲一切。豪拉提烏斯三兄弟的交戰,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危險,而是“國家的統治和被奴役,國家的命運隨后將是他們自己締造的這種命運”尤其在漢尼拔戰爭中,羅馬全境飽受蹂確,大批公民喪生,但羅馬人從未喪失繼續戰斗的勇氣并最終戰勝了漢尼拔。羅馬人敬畏權威、尊重傳統,體現在對元老院元老的敬重上,正因有此基礎,共和初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雖然激烈,但并未因此導致羅馬集團崩潰,反而達到了空前團結與和諧。
羅馬誕生于強敵如林的惡劣環境中,為了集團延續不得不凝聚力量,最有效的辦法是用宗教維護家長法權,并由此培育了羅馬人的基本道德觀,奠定了傳統道德的基礎。
羅馬人的宗教崇拜分為公共和家庭兩個層次。公共宗教具有注重實用的特點,敬神目的是為了生前做事的成功。羅馬人認為,羅馬城是經神靈指引而建立的,自然會受到神的庇佑。神城一體,不可分離,這是他們“未來繁榮富強的神圣保證”。故神靈崇拜成為愛國主義源泉。羅馬人認為外邦的神也會護佑羅馬,神數量越多,羅馬也就越穩固,同時也消滅了敵人復興的機會。因此,他們“從韋伊得到了朱諾,從普雷涅斯特(Praeneste)得到了朱庇特,從法萊伊(Falerii)得到了米涅瓦,從拉努維烏姆得到了另一個朱諾,從薩姆尼人那里得到了維納斯羅馬人對守護神極其熱愛,用生命來保護它不受損害。這是一種信仰和信心,神靈棲息于羅馬并庇佑它,羅馬與神靈聯合會超越一切。人們的精神和肉體同受其控制,必須相信并服從神靈。在此理念下,人的身體和私生活同處羅馬控制之下,它當然不允許任何人對其利益漠不關心,而民眾也由對保護神的虔敬內化為對羅馬管理者的尊重和對國家的絕對服從。故羅馬的宗教不是為個人榮華富貴,而是為保衛羅馬免遭侵犯、增其威力和使之繁榮服務的,在目的性上富于政治色彩。
羅馬家庭宗教活動由家長負責,家家設有祭壇,祭壇常年圣火不熄。圣火代表祖先和戶神,圣火永續,則祖先有后人祭祀,其靈魂就有寄托之地;圣火熄滅則家人必遭不幸,故圣火是家中的神佑。圣火信仰,是無可置疑的權威,是家庭中固定秩序、維持紀律的保證。在家庭宗教活動中,父親點燃圣火并負責保護它,家庭和祭祀通過父親而永存不滅。“根據那些古老的原則,圣火是不可分的……以古代法律的嚴格而論,兒子必須圍繞在父親的爐火前,即服從于父親的權威……甚至婚后,已為人父了也仍處于父親的權威之下。家內宗教使家庭成為一個小社會,有其首領和政府。父親不僅是強壯的男人、一個可使別人服從的保護者,還是祭司、祖先的繼續者、后代子孫的根及祭祀秘儀禱文的寄存者,他代表著權力、威嚴和尊貴地位,家庭成員對他的尊敬就如同對大祭司、對君主一樣。家庭宗教使羅馬人給家宅帶上宗教神圣含義,對祖先神靈崇拜使父親把對家庭的責任提高到神圣委托的地步,于是宗教情感與公民的義務感恰當融合。由于家庭宗教活動直接且責無旁貸,羅馬人習慣于以認真執著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宗教信念。通過家庭宗教來保證家長權利,使家庭在公民社會中的核心地位得以長存,充分發揮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核心作用。這種家長法權使羅馬人找到了加強公民組織紀律性的絕好途徑。對家長的尊重,意味著對祖先、傳統、法制和秩序的尊重,由此引導出羅馬人虔敬祖先、維護傳統和遵紀守法的風氣和習俗,并在羅馬的各種活動中發揮巨大精神作用。
家庭教育在羅馬道德觀形成過程中舉足輕重,它包攬了對青少年的全程教育任務。教育重點不在文化學習而在于品德培養,家長法權的威嚴和公民社會實踐,是引導青少年發展為有用之才的基本手段。品德的初期含義是指男子漢氣質,英勇為品德之首,這符合羅馬初期急需軍事人才的實際。但僅具英勇還難以全面承擔齊家治國重任,何況勇武作為品德內蘊也太過于簡單。因此羅馬人在長期探索中總結出品德教育要培養的三大品格,即嚴肅、虔敬和質樸,這三者加上勇武,就是羅馬統治集團理想的軍政兼通的全才。羅馬人的嚴肅指端莊穩重,處事審慎周到,力戒浮夸虛榮;虔敬即敬’神守法、尊重傳統、模范執行紀律,勝不驕敗不餒;簡樸則在簡單樸素之余還要清靜坦蕩,表里如一,講求實效,腳踏實地。這就是羅馬人設定的理想道德目標。
法律和社會監督有效維持并深化著傳統社會道德。《十二銅表法》中就明確規定對公民奢侈及公務人員收受賄賂等行為給予嚴厲制裁。第9表規定:“經長官委派的陪審員如執行公務時收取賄賂的,處死刑。第10表中的11條就有6條是禁止奢侈的。為更好地維護傳統道德,公元前443年設立了監察官(censor),其職責是校正法律所不曾防止的弊端,或過問其他官吏所不能懲處的罪行,其重要職能是公共道德的監察者。
穩定的小農經濟是傳統道德得以維系和延續的經濟基礎。在羅馬“一個人被稱為好農夫即被認為是得到最高的稱贊”。在軍隊中,“最勇敢的人和最堅強的戰士都來自農民,他們的稱號受到最高的尊重……而從事這種行業的人,也最少受人嫌惡”。這種農本意識,是推動平民與貴族斗爭進而進行社會改革的根源和動力,也是傳統道德得以維系和延續的經濟基礎。改革促進了羅馬集團內部各階層的妥協,從而“造成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小農土地問題的穩定保證了羅馬擴張所需的人力、物力支持。農本經濟及公民間政治地位的相對平等,形成羅馬道德觀的認同,加速了人們愛國情感的形成。
- 上一篇:制度的功能問題探析論文
- 下一篇:人力資本財務激勵與約束透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