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理論在思想政治教學中使用

時間:2022-03-12 11:13:00

導語:需要理論在思想政治教學中使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需要理論在思想政治教學中使用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接受主體對其內容的認同、接受和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主體認同、接受并轉化到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結構中去,則取決于其接受動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多種多樣,而最根本的動力就在于接受主體的需要

一、需要理論的界定

需要理論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引起動機,動機產生行為,行為駛向目標。所謂需要,就是有機體缺乏某種物質時產生的一種主觀狀態,它是有機體對客觀事物需求的反映。這種需求反映在個人的頭腦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夠推動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積極的活動。需要被人體會得越強烈,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有效。因此,需要成為行動的一種直接動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視閾中,所謂需要就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發展、延續的客觀要求,是對客觀的生理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主觀反映。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來看,需要具有以下特點:

1.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必須首先從人的本性需要出發,首先考慮到接受主體的自然需要、低級需要和合理需要的滿足,然后才能促使其社會需要和高級需要的提升。對于任何個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需要首先是以潛在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這種存在也是不以個體的意志力為轉移的,既不取決于人的意志、意識,也不取決于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而是取決于人的社會本性,取決于人在生產關系體系中的地位,取決于人的客觀生活條件,只是被個體意識到以后,它才轉化為個體的內在要求、心理意愿或心理傾向。

2.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

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狀態。因此,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必須充分考慮到接受主體需要的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特點,針對各種不同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層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由于需要層次可以不斷提高,人們會不斷追求由低級到高級的需要,并且在這種高級需要實現時,才能感到最大的幸福和寧靜。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是人的一種本質追求。因此,要善于引導接受主體的高級需要。3.人的需要具有個體性、差異性和發展性由于個人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即使是在同一社會歷史條件下,也會使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從而形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于是就產生了需要的個體性和差異性。如有人追求物質需要,有人追求精神需要,有人生理需要強烈,有人社會需要突出。這種個體性和差異性會使接受主體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表現出選擇性,即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選擇性接受。人的需要是不斷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需要也是不斷發展的,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演進,人的需要也會不斷發展和變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把握好接受主體需要的個體性、差異性和發展性等特點,有針對性、靈活地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綜上所述,需要就是指對事物的欲望或要求,通常以愿望、意志、行為的形式表現出來。被人認識到的需要就會成為行為的動機。需要一旦被主體認識到了,就以動機形式來支配人的行為,并驅動人們通過行為來滿足這種需要。

二、兩種需要理論都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

1.馬克思宏觀需要理論在馬克思宏觀需要理論中,馬克思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作了精辟的論述,為我們明確了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

(1)需要的性質。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個人是社會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存在物”_lJ。人的本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人既有自然本性,也有社會本性。

(2)需要的層次與種類。對需要的層次與種類,馬克思進行了以下的論述。首先,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個層次。他認為,這三個層次的需要既與生理性、心理性因素有關,也與生物性、社會性因素有關。隨著層次的提高,生理與生物因素漸減,心理與社會因素漸增,即在低層次的生存需要中生理和生物因素占優勢,在高層次的發展需要中心理和社會因素占優勢。他指出,人的需要的各個層次是同時并存的,而在不同時期,并存的各種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支配或主導力量是不同的,其中支配力量最大的是居主導、優勢的需要。因此,需要的優勢由一個層次向另一個層次躍進,原來居于優勢的需要層次和其他層次并不消失,只不過是成為居于相對弱勢地位而已。所以馬克思有時也把人的需要分為兩個層次:第一需要和新的需要。第一需要指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亦即基本需要。新的需要則指人的心理和社會需要,亦即創造的需要。同時馬克思在對需要的研究中看到了人與動物滿足需要時的手段是不一樣的,即在人的需要與滿足之間存在著中介物,而動物的需要與滿足之間沒有中介物。由此提出,人有兩種性質的需要,一是表面需要,即對中介物的需要,如對勞動和貨幣的需要,這是一種滿足人類真正需要(如生理需要、尊重需要等)的中介和手段;二是本質需要,是存在于表面需要之下的指導人類行為的真正動力。驅使人勞動的原動力是人的本質需要(如饑餓),通過勞動人得到滿足本質需要的中介物(貨幣),這種中介物可用來滿足人的本質需要。由此馬克思認為,勞動需要是滿足勞動以外的需要的手段。另外,馬克思還注意到,人的需要不可能都得到滿足。從這個角度看,他將需要也分為兩種:一是有效的需求,即通過努力能得到滿足的需要,它既有相應的內部狀態,又有能夠滿足需要的對象和手段,可以成為人的活動動機,對人的行為產生推動作用;二是無效的需求,即不能得到滿足的需要,它只是存在于人的愿望和幻想中,缺乏滿足需要的對象和手段,對人的行為也沒有推動作用。

(3)需要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具有發展性,需要滿足無止境。即原有需要滿足了,又產生新需要,這是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過程。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綜上所述,馬克思認為,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內驅力。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客觀性,又有社會性和歷史性;既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又有優勢性;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反復性,又有發展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必須充分考慮到接受主體需要的這些特性,才能促使接受主體有效地接受其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2.馬斯洛微觀需要層次論

馬斯洛微觀需要層次論同樣為我們明確了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

(1)需要的層次。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并且人的各種需要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以一種有層次的和發展的方式,以一種按照強度和先后的秩序,彼此關聯起來的,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為五個不同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2)需要的種類。他還認為,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它們可以分為高低兩級,構成人類價值體系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的上升逐漸變弱的本能需要,稱為低級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由于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性需要。另一類是隨生物的進化逐漸顯示出來的需要,稱為高級需要,如自我實現的需要。由于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需的,所以也稱為成長性需要。馬斯洛進一步對缺失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做了探討,認為缺失性需要的滿足避免了疾病,而成長性需要的滿足則導致積極的健康。缺失性需要按照驅力或平衡調節機制形成動機作用,當缺失性需要未得到滿足時,會驅動人通過某種行為去滿足這些需要。一旦滿足了,緊張就得以緩解,這些需要的動機作用就隨之下降。相反,成長性需要是沒有終點或終止狀態的。成長性需要的滿足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興奮,要求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因為成長本身就是獎賞和激勵的過程。缺失性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人就會屈從于缺失性需要,導致身心問題。缺失性需要只能由他人滿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環境。成長性需要的滿足則相對地獨立于環境,更多受自己的內部因素——內在本性、潛能、天資、創造沖動的支配。缺失性需要帶來的是貧乏、低級的至多是算作寬慰的愉快,而成長性需要帶來的則是豐富、高級且具有更大的穩定性、持久性和不變性的愉快。馬斯洛還指出,需要的滿足是就相對意義來說的。對于大多數的正常人來說,其全部基本需要既部分地得到了滿足,也都在某種程度上未得到滿足。愈到上層,滿足的百分比愈少。如果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都得到滿足,人們往往認為后者的滿足具有更大價值,因為它們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主觀效果,即幸福感、充實感,也因此人們愿為高級需要的滿足犧牲更多東西,并且更容易忍受低級需要的匱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滿足接受主體以上各種各樣的需要,這些需要反映了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接受的期望值。

三、兩種需要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運用

接受主體的需要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接受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因此,只有激發其需要,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效。

1.思想政治教育應適應與滿足接受主體合理的需要,調整接受主體不合理的需要

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不適應與滿足接受主體的需要,但是也不能簡單地迎合其需要人的需要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首先必須從人的本性需要出發,一方面要努力適應與滿足接受主體自然的、低級合理的需要,然后促使其產生社會的、高級的需要;另一方面還必須調整接受主體不合理的需要,從而使這種需要也成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動力。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各種元素大匯合的時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體,面對眾多來源不同、內容不同、性質不同的信息客體,其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合理的需要,如對物質、求知、社交、審美、信仰、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的需要。也有不合理的需要,如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我們鼓勵滿足自身物質利益的基本需要,但有的人只崇拜金錢,注重非物質欲望,欣賞和追求低級趣味;再如有的人有全面發展、完善自我、釋放潛能的需要,并且社會已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實現條件,但總有部分人好高騖遠,興趣多變,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因此,對合理的需要,教育者必須努力去適應與滿足其需要,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而對不合理的需要,不能簡單地迎合,而是要善于矯正和化解其非合理和非現實的需要,防止需要的異化,調整和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需要上的挫折,教給他們認識和處理社會生活的經驗,使他們懂得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以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去滿足其需要,從而調動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接受和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應激發接受主體正確的需要,引導接受主體拋棄不正確的需要

需要激活思維,需要激發接受主體求知的欲望,引起接受主體在接受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支配選擇,需要越強烈,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意識和對象選擇越明顯;需要影響興趣,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適應主體的內在需要,則會引發主體的接受興趣,產生積極的甚至是貪婪的接受反應;反之,則主體反應會是麻木、遲鈍甚至對抗的。‘由于接受主體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導致他們的需要的多樣性、層次性、個體性、選擇性、可變性和矛盾性,這種“需要驅動”在接受過程發揮作用的機理肯定是非常復雜的。但是需要驅動的理論清楚地表明,接受主體的內在需要和由此而產生的內在動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接受活動產生的內在的強大的決定力量。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激發接受主體正確的需要與動機,用科學的思想理論去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他們克服“重物質需要、輕精神需要”的傾向,正確組合自己的需要層次和順序,把個人的需要放在第二位,堅決拋棄那些自私的、低級庸俗的等不正確的需要。同樣,接受主體的需要也具發展性。接受主體的需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原有的需要的解決,新的需要就產生了。接受主體的需要雖然具有多樣性和可變性,但并不等于說接受主體的需要變化無窮,不可捉摸。只要教育者細心觀察研究,其變化的規律是可以找到的。一般來說,接受主體需要的變化是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演化的。一個層次的需要相對地滿足后,就會表現出學習接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其需要未能滿足,就會表現出消極性。消極情緒的發展,就會導致某種需要的消除和抑制。

3.思想政治教育應強化和提升接受主體內在的自我的需要

需要喚醒接受主體的接受注意,強化其接受準備,使接受主體產生對與自己需要有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源的敏感和專注。需要制約記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符合接受主體的需要,那么其所獲得的新知識將相當鞏固和穩定,產生長期記憶,甚至終身難忘,反之則易于淡忘。需要催發接受轉化和提升。接受主體的需要使他們將新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迅速轉化為內在的情感、意志,并迅速轉化和提升為言論、行為,促使他們個人新思想的社會化。任何一種接受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背景下進行的,是由接受主體內在的需要和社會要求的外在強制力有機結合共同推動的。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目標和要求本身就包含了接受主體的需要,是接受主體自我需要的集中體現和升華。一旦接受主體認識到了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整體性之間的辨證關系,就必然產生一種對集體、社會和國家利益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種認同感和責任感反過來又促使接受主體將社會要求轉化為個體需要,進而成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

4.思想政治教育應驅動接受主體的真正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究竟何種需要缺失才是導致接受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接受難的真正原因呢?在馬克思的需要理論中,把人的需要分為第一需要和新的需要、表面需要和本質需要、有效的需求和無效的需求。而在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里,也把需要分為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缺失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在他們的需要種屬劃分中,把新的需要、本質需要、有效的需求、高級需要和成長性需要看作是指導、推動和驅動人類行為的真正動力的。一般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就是愛和自尊。如果接受主體覺得自己沒有被人愛,或認為自己無能,他們就不可能有實現較高水平成長目標的動機。他們常常不能主動探索和理解新知識,對新觀念也不會具有創造性和開放性,因而表現出“隨大流”的特點。

如果教育者能讓接受主體覺得自在、被人理解和接納,激發起他的成長性需要,接受主體則會更加渴望學習,樂于創造和冒險,敢于接受新觀點。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過程中,既要相對地適應、滿足、激發、強化與提升接受主體合理的、正確的、內在的需要,同時更要驅動接受主體新的需要、本質需要、有效的需求、高級需要和成長性需要等這些真正需要的實現。永不滿足性是需要的內在屬性。任何需要,不管其程度強弱如何,也不管其滿足的可能性有多大,它都有一個不可遏止的、要求滿足的態勢和趨勢。正是“需要一滿足一新的需要一新的滿足”的這種無止境的循環態勢和趨勢,啟動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接受活動的原動力,并保持了其接受活動永不停息的持續動力。它可以幫助教育者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接受發生困難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癥結,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并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