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意識分析

時間:2022-05-30 03:29:33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意識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意識分析

一、意識形態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

1797年,法國啟蒙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德•特拉西在其《意識形態原理》中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這一術語,并把意識形態引入西方哲學史。西方對意識形態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闡述,許多學者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更多是否定和貶義的角度上來解構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是反映社會存在的,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階級或利益群體的自覺意識與觀念上層建筑系統。“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P72-73)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階級性,每一種具體的意識形態都與它所反映的具體階級利益密切相關。按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傳播的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的內容,目的在于強化意識形態的影響與控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政治現象,兼具“政治性”與“文化性”,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政治性較之文化性,是更為根本、更為深刻的本質規定性。從社會層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需要的產物,承載著重要的政治任務;從個體層面看,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會化,把培養人的政治品質放在首要的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中,政治教育起著總攬和統領的作用。“政治教育處于核心層次,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最為集中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性質的內容,并影響和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2]

二、意識形態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價值維度

所謂意識形態吸引力,是指一國所提倡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政治價值觀所體現出的軟實力,是一種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主導話語權與意識形態控制力相統一的同化式實力。思想政治教育是進行一定社會主導性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活動,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反映了教育主體的需要。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的需要表現為主導的社會意識形態。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要堅持一元主導與多元語境話語體系創新相統一,明確地說,“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創新本質上就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增強文化軟實力,有效掌控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話語權”[3]。文化的核心是意識形態,主流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是主流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維護和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實質上是彰顯其維護主流文化價值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始終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性”,這是維護主流文化的重中之重。實現提出的“兩個鞏固”,關鍵是解決好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講政治,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去占領思想陣地并武裝人們的頭腦,批判、抵制落后低俗的、腐朽的、反動的思想意識,否則,錯誤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就會使人心渙散,發展畸形,導致混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無從談起。強化意識形態控制力。“意識形態控制力”展現的是執政階級的任務而不是地位,促使執政階級及其政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并將其貫穿于執政實踐之中。從階級和國家角度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等意識形態內容的教育與灌輸為主的實踐活動,從人的發展看,主要是思想引導、注重“精神成人”。“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政治思想的灌輸實現意識形態控制力滿足了階級統治的需要,通過制度約束、文化價值規范來協調人與人的關系,化解社會矛盾,規避社會風險,促進社會發展,通過昭示價值、理想,揭示生活的意義,引導人們思考自身、發展自身,推動了人的發展。”[4]思想政治教育肩負文化目標與政治目標,兼用文化資源與政治資源,兼循文化邏輯與政治邏輯,因與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領導權之間的本質聯系,而成為意識形態傳播的主要陣地和重要途徑,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意識形態控制力的重要體現“。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5(]P35)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從實然與應然、理性與價值層面關注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強化意識形態控制力,使構筑社會的精神骨架、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

三、大學教育:增強意識形態吸引力的重要場域

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意識形態控制力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但在實現這一政治與文化價值功能的場域中,學校特別是大學的地位與作用更為突出。大學是培養人的地方,既是知識的殿堂,也是精神的堡壘,肩負著意識形態灌輸的重任。在講話中說,“新干部、年輕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論學習,通過堅持不懈學習,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堅定理想信念”。這些“新干部、年輕干部”中大部分來自高校培養的人才,他們能否做到“政治堅定”,是衡量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標準。關于意識形態對于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鄧小平、、同志都有過重要的論述。同志曾說過,青年應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又紅又專,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沒有靈魂。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這是同志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再強調的根本問題之一。鄧小平同志繼承和發展了同志的光輝思想,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和學校、社會必須把對新一代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切實抓好。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報告中強調了這一問題,在第三次全教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位置,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他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要堅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事實上,深化意識形態灌輸這一任務,是高校教育在階級社會中的本質體現。考察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狀況,都不存在“教育淡化政治”的現實,相反,資產階級對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對立與競爭有著清醒的認識,旗幟鮮明、不遺余力地努力維護、擴大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美國政治學家安東尼•奧勒姆說:“學校在指導人民的政治教育方面發揮作用。學校的任務是維持社會制度,保證后代人像前代人那樣思考政治。這實際意味著,社會對學校的期望主要是為社會訓練好公民,訓練出有責任心的、尊重不斷發展的社會制度的、因而有助于維護和延續國家的公民。”[6(]P365-366)

無論是在理論認識上,還是實際工作中,我們既要反對“泛政治化”的觀點,導致大學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單一政治標準去剪裁豐富多樣的人性,以政治工具性的價值思維遮蔽了人的生活世界;又要警惕從批判、否定工具化的極端出發,強調學校教育的無意識形態化,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具體而言,一要堅持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的統一。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性與多樣性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性是多樣性中的主導,多樣性是主導性統領下的多樣發展。我們正處于一個價值多元、文化多樣、思想多變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一元主導,適應時代主題的轉換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手段、途徑等多樣化發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二要使唱響旋律與占領主陣地有機結合。要緊緊圍繞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主旋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網絡宣傳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等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引導廣大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以更加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成人成才。三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繼承性是發展創新的前提與基礎,創新是繼承性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是主流意識形態的一個基本特征。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堅持繼承性和創新性有機統一的價值取向,處理好主流意識形態的“攻與守”、思想觀念的“統與放”、先進文化建設的“破與立”、受教育者需求的“雅與俗”等問題。

作者:于成學張影王娟工作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