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政教育傳統影響分析
時間:2022-05-30 03:25:20
導語:大學生思政教育傳統影響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歷史所提供的條件,創建、改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觀念或固有傳統,長期受到人們的尊崇,成為生活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是極為豐富的,對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影響和作用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一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中華文明歷經浩劫而傳承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那樣奮斗不息、積極進取,堅持獨立意志、人格尊嚴和做人原則。這種精神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民族品格。孔子是極力提倡有為并身體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禮匡扶亂世,“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結果是“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投以極度的蔑視。孟子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認為無論在亂世還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強不息。二是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民奉行的崇高價值,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睦鄰友好的積極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傳統的和諧思想主要體現了一種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協調的特征。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然,這種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畢竟是傳統的和諧思想,它產生予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里,強調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種和諧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這種主張和諧,持中貴和的思想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自然也是雙重的:其積極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會的穩定,有利于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但不可否認,這種思想壓抑了人們的斗爭精神,使人們缺乏西方人那種競爭、進取精神,這對社會發展也帶來了不少不利影響。三是以義為上、注重倫理的道德主義情懷。追求義利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的價值思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早期發展中,就出現了“義利之辨”的討論。“義”代表了仁義道德,“利”代表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物質利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前者與后者是公利與私利、他利與自利的關系。孔子主張“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要求人們在追逐利益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義”,即自己取利的行為是否是道義的。這些對于今天抵制利己主義思潮,凈化社會風氣,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即“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特色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它有利于家庭的穩定、社會的和諧,有利于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的道德倫理原則,又是建立在以家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結構上的。個人的權利容易被忽視,容易壓抑個人的自我意識,不利于個人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四是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國家,自古以來就重視以民為本。早在殷商時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從此以后,重民思想就一直沒有中斷過。黃宗羲的民本思想達到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它已經超越了儒家重民、愛民、為民請命的局限,觸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監督等新層面。同時,對中國文化中的民本主義與西方式民主的本質區別也要引起必要的注意,中國的民本思想并無對公民權利的法理內容規定,更沒有人民共同管理社會政治的意思,個人只是在宗法專制條件下的“子民”,君主始終是民眾的監護和放牧者。今天,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是對“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就是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條件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本文來自于《理論前沿》雜志。《理論前沿》雜志簡介詳見.)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為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的資源,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表現在: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特別重視德教,重視知行合一,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身正。”他還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另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道德修養其實就是建立在每個人內心自省的基礎上。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灌輸是外部因素,內省是內部因素,外要通過內才能發揮作用。大學生群體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應該教育他們要通過內心自省,從內心深處認同這種思想道德,沒有學生自己的內省,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第二,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當今社會,由于世俗文化、流行文化、網絡文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社會不良風氣漸漸滲透到高校校園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重考驗。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蘊,喚醒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記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傳統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有“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價值觀,這些傳統思想對大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價值取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從傳統文化典籍中可以獲得廣泛的文化知識,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將來走向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會一輩子受益不盡。第三,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傳統文化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等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社會機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應該發揮其作用。但是從整體上看,各類高校尚未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完善機制,傳統文化在當代高等教育中出現了斷層與缺失。大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已經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認知層次較淺,所掌握的傳統文化的涵蓋范圍較窄,而到了大學階段,本應該強化的傳統文化的知識補給卻缺乏系統性、制度化,這就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認知程度不高、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觀念越發淡薄的現實。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融人傳統文化。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給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留下了極為豐碩的文化遺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具體表現為:積極的影響:(1)它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著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意識、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都可以為我們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啟迪。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和人本主義的哲學社會觀為基礎,提倡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倡導人性的回歸,有利于我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大價值,就在于它架構了整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意識、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寬廣博大的民族胸懷,而這種民族主體意識中積極進取的優秀因子,正為今天的社會所需要。(2)它可以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接受社會道德規范教育的同時,形成道德的能動性,最終升華自己的品質。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最典型的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都重視知行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強調在道德修養上的主體自覺,突出道德踐行,這種思路本身值得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鑒。消極的影響:(1)中國傳統文化重情輕法,不利于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中國傳統文化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的是德治的重要性,忽視法在國家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情社會,深深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這對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將產生不利影響,不利于法治國家的建設。(2)另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片面強調“仁義”,強調和諧的概念,也不利于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傳統思想中,崇固保守是最大的缺陷,表現在人的思想上就是安于現狀,容易滿足,不思進取和革新,自我陶醉,也會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注意傳統思想特質中的不良影響,去粗取精,正面現實與未來。要以史為鑒,開拓創新。
四、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首先,建立和健全各項教育實施制度。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透和結合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共同努力。從上到下,必須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在各個形成單位之間應制定不同情形下的文化教育宣傳辦法,鼓勵全社會關注文化建設,重視文化對整個社會思想道德水平的影響作用,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未來的主要力量群體,更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為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做好資源潛意識中的儲備工作。其次,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結合起來。課堂教學不僅是大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滲透優秀的文化、歷史、價值、美德教育,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性和主動性。以傳統文化、歷史人文為載體,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注人人文活力,實現內涵拓展,使之成為思想理論有根可尋、有脈可把的課程。此外,鑒于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價值,還應該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的教學計劃中。在高校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其他政治課形成合力,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最后,發揮現代的大眾傳媒作用,豐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精神一方面通過歷史繼續發展、積累和傳遞,另一方面用潛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繼承和發展。而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我們只有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對大學生進行更好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通過大眾傳媒電視、網絡、廣播、雜志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深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要發揮現代信息傳播快和覆蓋面廣的優勢,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牢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讓現代的大眾傳媒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效平臺。
作者:康韻劉毅杰工作單位:沈陽農業大學社會科學部
- 上一篇:中國夢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意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