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的理論根基及歷史演進

時間:2022-09-09 08:46:40

導語:群眾路線的理論根基及歷史演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群眾路線的理論根基及歷史演進

一、群眾路線理論根基

群眾路線亦有其深厚的理論根基。它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具體化,而群眾史觀又深深地扎根于唯物史觀及科學實踐觀之中。我們知道,群眾史觀是與英雄史觀相對的一種觀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恰恰是在對英雄史觀的批判中闡發其群眾史觀的。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歷史并非個別英雄人物創造的,人民群眾乃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既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性作用。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社會的全部財富(既包括物質財富,也包括精神財富)歸根結底都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859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進一步認為,在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中,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起著制約作用。對此,馬克思這樣說道:“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這些均是馬克思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經典性表述。正是因為馬克思從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入手,著力分析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與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過程之間的關系,將人民群眾與物質生產過程聯系在一起,找到了物質生產的真正主體,進而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并以此為依據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動力,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恩格斯將其與剩余價值學說一道稱作馬克思的“兩大發現”。正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所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應該說,恩格斯對馬克思的上述評價是比較準確、比較公允的。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群眾路線是群眾史觀的具體化,而群眾史觀又是深深扎根在科學實踐觀和唯物史觀之中的。可見,群眾路線的理論根基確實非常深厚。

二、群眾路線的歷史演進: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一)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相關表述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盡管沒有明確使用過“群眾路線”這個概念,但都非常重視這一問題,在其經典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相關表述。就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旗幟鮮明地這樣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此基礎上,列寧進一步指出“: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可見,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還是列寧,都在強調依靠群眾的重要性。這無疑為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形成作了重要鋪墊。

(二)群眾路線的形成:從概念提出到經典表述

群眾路線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概念的提出到經典性表述,這其中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群眾路線”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1943年6月,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對群眾路線作了簡明扼要的論斷,這樣說道:“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1945年,召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會議———中共七大,在會議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正是在這篇報告中,又進一步闡釋了群眾路線的內涵,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1945年劉少奇在《論黨》一文中也充分論述了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劉少奇這樣指出:“同志的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和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用正確的態度與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的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與被領導的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1981年,召開了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對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作了經典性表述,將其核心內涵概括為“四句話”,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決議》還首次將群眾路線確定為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面之一(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面分別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群眾路線的核心內涵盡管言簡意賅地表述為簡短的“四句話”,其中卻蘊含著豐富的意思,大抵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句回答了“為什么人服務”這一問題。曾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一切依靠群眾”則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立場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第三句和第四句講的是工作方法問題,將群眾路線提升到了方法論的高度。

(三)群眾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群眾路線也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鄧小平、、和都對群眾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鄧小平曾經這樣強調:“中國共產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也指出:“因為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所以全黨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都是為了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任何脫離群眾,任何違反群眾意愿和危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是不允許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強調群眾立場的重要性。例如,指出“:群眾立場是決定我們黨的性質的根本政治問題。我們黨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首先是因為我們黨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說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個人、少數人立場上說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個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決定人心向背、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亦談到:“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在全黨范圍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亦有“黨的生命線”之謂。認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還指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都高度重視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將群眾路線視為“黨的生命線”,從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三、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第一,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生命線”,有其深厚的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將其“立足點”立在“人類社會”而非“市民社會”,致力于“改變世界”而非“解釋世界”,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并以此為依據,實現了“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實現了“兩個統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的一項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通過對英雄史觀的批判性分析而闡發其群眾史觀的。在一定意義上說,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具體化。就此而論,群眾路線是扎根在唯物史觀及科學實踐觀的深厚土壤之中的。第二,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進程。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經典作家盡管沒有明確使用過“群眾路線”這一概念,但在其著作中卻有許多相關表述,這為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形成作了重要鋪墊。1929年在《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首次出現“群眾路線”的概念,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對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作了經典性表述,此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又相繼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群眾路線的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立場在當代中國的鮮活體現,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創造性發展。

作者:王學榮 單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