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政治認同的構建

時間:2022-09-13 08:51:14

導語:“中國夢”與政治認同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夢”與政治認同的構建

一、“中國夢”與政治認同的內涵

人類社會在每一時代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夢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奮斗的理想追求凝練為“中國夢”。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基于歷史自覺和現實國情、順應廣大人民群眾要求和期盼而形成的理想追求。中國夢體現了全體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美好憧憬和共同的利益關切,記錄著中華民族自強奮斗的歷史軌跡和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它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鮮明的特色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就“中國夢”的基本內涵而言,已具有共識,就是指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它涉及國家、民族和個人等多個方面,將國家富強之夢、民族復興之夢、人民幸福之夢密切聯系起來。在“中國夢”的內涵中,國家、民族、個人三者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系。其中,國家富強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民族振興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和關鍵,人民幸福是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和歸宿。就其實質而言,中國夢是追求幸福的夢,是人民幸福夢。正如所指出的:“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作為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以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大戰略思想和執政理念,中國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時代特色、大眾特色”,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擔當、使命意識和人本情懷。關于“中國夢”的實踐維度,即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路徑和方法,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三個“必須”,把道路、精神、力量契合到一起,成為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基本遵循和實踐維度。當前,“中國夢”作為新一屆黨中央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政治宣言,在社會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共識。它體現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訴求和共同心聲,是增強社會向心力和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激勵社會各階層力量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它也是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形成及構建的導向引領,對于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固本強基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政治認同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關切政治合法性的問題,即如何使政治統治取信于民。所謂政治認同,是指一定政治體系中的政治主體(個體或群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對現存政治客體(政治系統、政治運作、政治價值觀及政治權威人物等)表現出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和價值需要而積極支持、參與政治體系的實踐行為活動。質言之,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與政治體系之間關系的反映,它既體現為人們對所屬政治體系的心理歸屬,又表現為人們對政治體系的服從和行為支持,是政治心理與政治行為的有機統一。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政治認同不僅表現為某種具體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態度,而且表現為現實的政治行為,是政治的價值接受和社會踐行的統一”。從以上政治認同的基本概念可知,政治認同的主體是“人”,是生活于一定政治體系中的作為各種社會關系總和的“社會復合體”。政治認同在對象或內容上則主要包括對民族、國家、政府、執政黨、政策、利益、價值體系等的認可和支持,其本質是對政治權力及政治價值的認同。政治認同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它對于增強政治合法性、凝聚社會成員和實現政治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政治實踐中,培育政治合法性和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也就成為統治階級一項重要的執政課題和歷史任務。任何統治階級都會為維護自身統治而極力塑造政治合法性,培育公民的政治認同。培育和構建政治認同已成為當代中國政治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然而,政治認同的形成并非理所當然、一蹴而就,它的構建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并遵循一定的基本規律。當前,“中國夢”作為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追求的最大公約數,它的提出及其付諸實踐成為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得以形成的重要條件,它對于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構建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夢”與政治認同的內在關聯

“中國夢”與政治認同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爸袊鴫簟钡奶岢鰹楫敶袊握J同的培育和構建奠定了重要基礎和條件,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形成又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重要動力支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國夢實現的過程也是民眾政治認同不斷提升的過程。

(一)“中國夢”是形成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礎和條件

理想愿景與奮斗目標相統一的“中國夢”,以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成為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最廣泛的思想共識和精神力量。所闡釋的“中國夢”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目標追求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民群眾新期待有機統一起來。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形成及培育須臾不能離開“中國夢”的導向和引領,“中國夢”也就成為培育和提高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爸袊鴫簟钡奶岢鍪桥c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艱苦奮斗歷程緊密相連的,它是這段偉大奮斗歷史的真實寫照和延伸演繹。近代中國歷史是一段落后挨打的屈辱歷史,它開始于1840年鴉片戰爭,伴隨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由此也開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和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在此背景下,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任務和夢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時期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奮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終于找到了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我們不僅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夢想,而且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使我們具備了進一步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夢想的強大保障。中國夢不僅是國家、民族的遠大追求,更是每個中國人的美好愿望。正如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不是一種憑空的想象,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進步性、科學現實性和人民大眾性。有學者指出,“中國夢不是一時的政治口號或政治標榜”⑩,它“貫穿著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歷史主軸,連接著國家、民族與個人的前途命運,蘊含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豐富內涵”11。中國夢是追求幸福的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終究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其歸根到底是要實現人民幸福。它代表了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理想夙愿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方向,同時體現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訴求和共同心聲?!爸袊鴫簟币唤浱岢?,立刻在社會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共識。當前,面對急劇變革的社會轉型所帶來的諸多問題與挑戰,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我們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它極大地振奮了人心、激勵了斗志,有效地凝聚了改革共識,大大強化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和社會踐行。

(二)政治認同是“中國夢”得以實現的動力支撐和力量之源

“政治認同既是把社會成員團結和組織起來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勵和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奮斗與前進的重要思想基礎,同時還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目標和理想歸宿。”12因此可以說,政治認同是“中國夢”得以實現的動力支撐和力量之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對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重要的社會歷史進步的“中國夢”而言,人民大眾是中國夢的實踐主體和基本力量,凝聚全體人民的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和根本??梢姡瑢崿F中國夢必須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覺得這樣的夢想既是一個美好的憧憬又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夢想,進而使每一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全民力量為這一夢想而矢志奮斗。然而,要凝聚全民力量為共同的理想而奮斗,關鍵就在于構建高度的政治認同,使人民群眾在廣泛政治認同的基礎上凝心聚力。政治認同作為社會成員對所屬政治體系的一種同向性的情感和支持行為,它對于政治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在現實的政治實踐中,政治認同往往成為凝聚社會成員、規范政治行為、增強政治合法性及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高度的政治認同對于良序社會的有效維持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只有形成了公民對政治統治的基本認同,才會使他們表現出對政治制度自覺的擁護,對政治運作的信任,對意識形態的信仰與認可,才會調動公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擴大積極的政治參與,從而才會有制度的延續、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13。反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形成基本的政治認同,它就可能會陷入合法性危機,社會離心力增加,人們意識模糊、思想渙散、社會共識裂變,導致政治動蕩和社會沖突的出現。因此,當今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不斷增進公民政治認同,使廣大人民群眾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泛認同,提升其社會踐行的積極性,凝聚全體人民的聰明才智為這一夢想而努力奮斗,不斷推進目標的實現。

三、以政治認同建設助推“中國夢”的實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支撐中國夢的三大支柱14,從而,社會成員對中國夢的認同,就內在的包含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認同。因此,當下中國必須不斷加強政治認同的構建,使廣大人民群眾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認同,從而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基礎和重要保障。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

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政治前提和根本途徑。這一條道路植根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進程中走出的創新性道路,它反映了中國國情和時展要求,承載著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遠大理想,具有廣泛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道路決定出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歷史事實已充分表明,我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來之不易的,它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它代表著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方向,它必將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從而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有學者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在地包蘊著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科學發展、和諧共贏、改革創新等先進理念,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體現出獨特的優勢,能夠有效地承載和托舉起中國夢”15。因此,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堅定道路自信,就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增強道路認同和道路自信,我們尤其要注意:首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立足基本國情不能動搖。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黨的領導。鄧小平早就指出:“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統一,都要靠黨的領導”16。同時,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還必須做到堅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這一現階段的最大實際。脫離黨的領導,脫離基本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失去了領導核心,也就容易犯超越階段的錯誤,而走上別的其他的道路。其次,必須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內涵。發展是硬道理,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主題,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線。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經過長期的歷史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傊?,只有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任、肯定和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可能成為美好的現實。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認同:實現中國夢的行動指南

美好夢想及宏偉藍圖的實現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而且也需要強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與智力支持。曾指出:“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推動著偉大的事業”17。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偉大事業,我們必將經歷許多艱辛、曲折和坎坷,更離不開崇高的精神支撐。對此,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8。然而,當前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弘揚中國精神的載體”1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包含了執政黨建設、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價值訴求,從而使之成為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建構的重要思想資源。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著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在總結和提煉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而形成的理論成果,它反過來又指導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偉大實踐。因此,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人們的頭腦、廣泛凝聚思想共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條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行動指南。當前,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我們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載體,大力弘揚中國精神,提升和振奮整個民族的“精氣神”。為此,要做到以下兩方面:首先,必須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及價值訴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圍繞著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一脈相承地層層展開、解答和部署。它既是一個內在統一、有機聯系的科學理論體系,又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完善的理論創新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含著執政黨建設、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思想內涵,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民富為先的建設路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思維、公平正義的根本原則、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等價值訴求20。這就決定了這一理論體系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訴求,它是人民群眾的自愿選擇,能夠獲得廣泛認同和共識,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其次,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在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1。一方面,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主導性,鞏固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統領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建設;另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一元主導前提下的多樣性,在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凝聚社會思想共識,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實現“中國夢”還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即全國各民族團結協作、萬眾一心、共同奮斗的力量。中國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力量之源和根本保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最終推動力量。“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要依靠中華民族自身的力量,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然而,對于凝聚中國力量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包括社會制度、制度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三個層面的內容的一套完整制度體系22,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是一項劃時代的歷史性成就,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及偉大復興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只有當廣大人民群眾產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和接受,才能使之從內心形成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忠誠和信賴,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履行社會義務和責任的積極性,從而為實現“中國夢”不斷貢獻自身力量。在支撐中國夢的三大支柱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應該是最為核心的要素。因為制度問題是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完善和中國夢實現之關系的體現。然而,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關鍵是必須以社會公正為基本理念進行制度建設,在制度建設中體現和確保社會公正。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公正是社會結構的基礎和各種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所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23。只有在制度設計和安排中體現了公正性,才會產生制度的權威性和優越性,才會使人們從內心產生對制度的價值認同,并內化為自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已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但同時仍存在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制度公正性缺失導致其權威性不足,不能很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從而導致公民對社會主義制度存在一定的認同危機。因此,當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必須以社會公正的基本理念為指導,“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24,同時加緊建設一系列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對制度本身結構的優化及各個層面制度之間功能耦合的完善,充分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使人民群眾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傊?,通過不斷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體現公平正義的制度規范體系,使每一個中國人能夠真正參與經濟、政治及社會發展的過程,能夠平等地享有各項基本權利,能夠獲得追逐夢想、實現夢想及人生出彩的平等機會,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民眾的創造活力和潛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胡建 劉惠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