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權威及形成
時間:2022-06-06 03:06:37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權威及形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受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權威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合乎規律性、凸顯現實性、提升實效性等三個維度來形成自身的權威。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生成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向社會成員傳遞特定思想理念、政治觀點和道德意識的教育實踐活動,其教育功能的實現有賴于一定權威的保障和強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權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支點”。然而在當前不斷變動的社會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受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權威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正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剖析原因,探尋對策,以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權威,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事業。
一、“權威”與“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內涵
權威現象自古就有,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它體現了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社會秩序維系的有機環節和必要機制。”權威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摘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受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權威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合乎規律性、凸顯現實性、提升實效性等三個維度來形成自身的權威。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生成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研究視野,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思想成果。1.“權威”的內涵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A•達爾認為“當領袖的影響力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時,通常就被稱為權威。那么權威就是一種特殊的影響力,即合法的影響力”。法國學者莫里斯•迪韋爾熱認為“權威就是被賦予權力的人所具備的身份。或者干脆說,權威就是握有權力的人”。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一書中從合法性的角度對權威現象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和考察,闡述了權威的三大類型,即合法型權威、傳統型權威和魅力型權威。恩格斯在其著作《論權威》中,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闡述了科學的權威觀。他指出:“這里所說的權威,是指把別人的意志強加于我們;另一方面,權威又是以服從為前提的。”對這些成果進行梳理,可以對權威的含義和特性作出如下概括。第一,從本質上講,權威就是一種意志服從關系,即“人們在意志方面對具有某種威望和支配作用的力量的服從關系”。第二,從類型上看,權威可以分為三種歷史形態,即合法型權威、傳統型權威和魅力型權威。第三,從實施主體角度看,權威是強制性的權力與令人信服的威望的有機統一。強制性的權力能夠使人們被迫服從,而令人信服的威望會使人們自愿服從。第四,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權威正逐漸從強制性服從走向自愿性服從。權威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生存的首要前提是解決生存問題,即進行必要的物質生產活動。由于每個人的能力、智慧不同,社會分工千差萬別且單個個體力量有限,人們只有彼此協作、連結成一個群體(社會),才有可能進行必要的物質生產活動。“而要實現這種具有社會性的物質生產活動,使無數人共同合作的社會性集體生產活動能夠順利進行,權威的存在就是一種客觀的需要。”因此,權威的出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社會保持合理秩序、實現穩定與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權威,社會將無法存在和發展”。2.“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權威就是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為了促成受教育對象形成符合教育者預期目標而具有的被教育對象服從的一種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預期效果,其所傳遞的思想政治理念要讓受眾真正接受并認同,就必然需要權威的介入。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權威,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源于“政治性”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作為黨和國家傳播主流價值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想政治教育是“經濟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早在革命戰爭年代,同志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強調:“在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以后,全黨要研究如何適應新的條件,加強黨的思想工作,防止埋頭經濟工作、忽視思想工作的傾向。”在新時代,于2013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了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可見,不管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從未放松。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面,得到了國家政治權力的大力支持,內含于政治權威之中,也獲得了自身的權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本質上是一種自愿性服從。和其他的教育實踐活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直接以傳遞知識或培養技能為目的,而是要通過特定價值理念的傳遞和灌輸,使受教育對象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和道德品質,并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自覺遵守和強化。作為一種價值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教育者對所接收的思想政治知識以及思想政治理念的接受和認同程度,即取決于受教育者的主觀接受愿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權威本質上應該是一種自愿性服從,即受教育者對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傳遞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的主觀認同,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生成,不是受教育者屈從于外在的強迫和壓制,更不是暴力性的威脅和打壓,而是其自身的一種理性行為,是其對教育者本人及其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內心崇尚”、“普遍認同”和“自覺授權”。
二、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挑戰及其原因分析
1.從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環境看。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多元的社會環境消解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從思想觀念上講,由于對物質財富的過分關注,人們往往忽視了對精神領域和價值意義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價值觀教育越來越被邊緣化。受教育者在課堂上學到的與在社會上感受到的、網絡上看到的出現了較大的反差,這種差異不斷消解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信任危機,導致思想政治權威被或多或少地削弱。信息時代的來臨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壟斷。知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重要來源。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方面,在解讀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過程中獲得了自身的權威。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各種知識和素材被公眾充分交流和共享,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獲取和選擇自己想要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對相關理論知識的壟斷不復存在,這就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權威賴以存在的話語基礎,影響著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認同。2.從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因素看。思想政治教育權威遭受挑戰,歸根到底還是自身出了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現代性困境”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其自身問題是主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定位失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迅速,隨之帶來的是社會主題的幾度變遷。從改革前三十年的“政治為綱”到后三十年的“經濟至上”,到今天,社會主題更多地轉向民生、社會、文化、環保等領域。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很好地解決社會的普遍關切,其關注點又得不到受教育者的積極響應,主題定位失當是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感興趣甚至內心排斥的原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失真。這是主題定位失當后的必然結果。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用理論體系和概念建立起來的理想世界取代了受教育者現實世界,不顧受教育者的生活實踐而進行理想化的教育。受教育者在接觸這種教育后一旦發現它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將會引起受教育者的失望和反感,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難以順利進行,更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適。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中理論灌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在經濟社會轉型、觀念急劇碰撞的當下,灌輸式的說教很難再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甚至會形成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和排斥。
三、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生成的幾點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要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樹立并維護好自身權威,需要以合乎規律性、凸顯現實性、提升實效性等三個維度為支撐。1.思想政治教育要合乎規律性。合乎規律性是人類活動的本質特點和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亦要合乎規律性。同志認為,規律就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思想政治教育要合乎規律性,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抓住諸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及其矛盾運動的必然趨勢,即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層面上有不同的規律:“從宏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從中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其工作的規律;從微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質的形成發展也有其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確揭示、掌握和運用這些規律。“揭示規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研究,“掌握規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養,“運用規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合乎規律性的要求,就是要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實際工作上都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2.思想政治教育要凸顯現實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作為個體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人們的社會歷史只是個體發展的歷史。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實現其教育功能,要讓人們真心認同和接受,就必須要“接地氣”,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相結合,與人們的切身利益相結合,回答人們的現實關切。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具體到個人來說,人們關注的現實課題就是“生活”,即在真實生活中如何盡可能地獲取幸福,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權威不足、效度缺損的現狀,一定程度上與主題定位失當出現“虛置化”現象有關,即“社會主題由政治向經濟及社會、文化、環境等轉變時,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堅持政治性的思想理論教育;兩者存在著巨大的反差。”階級斗爭已經不再是我國的主要矛盾,民生、經濟、文化、環保等成為人們現實生活的主要內容,并逐漸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要出效果、聚權威,要得到受教育者的主觀認同,就必須凸顯現實性,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客觀存在的滿足人自身發展需要的功能和價值,契合社會主題的轉換,從傳統意義上絕對的“政治性”回歸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住房、升遷等都與人們的切身利益相關,都是人們的現實關注點,理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課題。3.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實效性。李普塞特曾指出:“有效性有助于支持合法性甚至創造合法性,一個具有合法性的政治系統如果長期缺乏有效性,也會出現合法性危機”。思想政治教育要獲取合法性,重構自身權威,必然要在提升實效性上下功夫。提升實效性,需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要優化外部環境。社會風氣的好壞,對整個社會的認知、輿論會有非常明顯的導向作用,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健康積極的社會風氣會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對社會成員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社會風氣的養成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在全社會形成價值共識;要適度拔高,鼓勵先進;要明是非,辨榮辱,給社會劃定一條明確的道德底線。二要轉變方式方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教育者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重視教育者的“教”,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學”。教育方法的轉型從根本上說也是教育理念的轉變,要認識到受教育者不僅僅只是被動的學習對象,而應當是自覺學習的主人,其思想也不是單純地被給予,而是通過思辨與考量的理性方式獲得。要基于“受教育者的學”來設計和采用方式方法,注重挖掘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教育者要率先垂范。伽達默爾說過:“權威依賴于承認,因而依賴于一種理性本身的行動,理性知覺到自己的局限,因而承認他人具有更好的見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也來源于受教育者的承認,這種承認需要教育者除了要有充足的學識儲備外,還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用自身的榜樣力量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引領,做到“身教”與“言傳”并舉。
作者:曹順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
- 上一篇: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思考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