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促進和諧校園戰略

時間:2022-08-29 04:34:07

導語:思政教育促進和諧校園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教育促進和諧校園戰略

高校和諧校園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激勵、凝聚、調整和育人等功能的充分發揮是高校健康發展和穩定進步的基礎和保障。但需要明確的是,當前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諸多現實因素的制約和限制,其實效并未能真正凸現出來,這需要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區分不同群體,轉變教育理念,不斷創新教育內容,完善教育手段,努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得到認同。

一、結合不同校園群體實施教育,提升群體認同度

(一)區分校園群體,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內心

正確區分高校中的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教育,是有效發揮其功能,維護校園和諧的前提和關鍵。高校中按照不同職責和利益關系,大致劃分為三類主要群體:學生群體、教職員工群體、領導干部群體。由于在高校和諧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不同,所處地位不同,所以,對他們實施教育并使教育效果顯著,必須因人施教,區分對待,讓思政教育得到認同。這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必須緊扣時代脈搏,貼近生活實際,深入群體內心,了解其心理特質、情感需求和切身利益。

首先,關注青年學生的成長需求。同志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全黨都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1]。青年時期是人生中最為特殊的階段,是個體社會化過程的飛躍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群體的生理和心理日趨成熟且富有特點。首先,他們可塑性很強。青年學生思維活躍,行動敏捷,樂于接受新生事物,渴望分享成長的快樂,對周圍未知的一切充滿新奇和興趣,希望了解世界、感知未來;其次,他們具有創造力和獨立性。大學生富有主動創造的熱情和能力,他們情感豐富強烈,不滿足現有的狀態,不愿一味地被施與、被束縛、被教育,有著強烈自我選擇的意志,但往往他們的自律能力較弱,看問題時常帶有片面和主觀性。這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時、準確地施加影響。同時,學生群體還彰顯了鮮明的個性特點。

其次,教職工的發展同樣不容忽視。教職員工大都處于成年階段,他們的心理生理趨于穩定,且社會角色基本定型。一方面他們從青年時代至今,已經接受了系統的教育,并將其內化在自身的成長中,形成了穩定而成熟的人格,另一方面,他們在高校中承擔著教育學生的角色,確切地說,他們肩負雙重義務,既要調整自己又要教育他人,所以他們的人格素質和行為方式在高校發展中的作用更為關鍵。對于這類群體,單純實施思想教育顯然力度不夠,說服教育不一定能得到他們的認同,因此思想教育既要完成“曉之以理”的基本任務,更要強化“動之以情”的實際效果。

最后,重視領導干部群體。從發展的階段來說,他們大都同教職工一樣處于成年階段,同樣面臨生活實際問題,但有所區別的是,他們在高校中處在優勢地位和權力上層,所以他們又具有特殊的心理特質和情感需求。從高校的和諧發展來說,他們是學校發展的領軍人物,其決策力、領導力決定學校發展的前景和人心向背,這些人的政治素養、道德水平和心理狀態尤為重要。但現實中,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加強和完善領導干部群體的思想教育是極具難度的,需要其自身保持高度的責任感,自我監督、自我教育。

(二)、轉變教育理念,以人為本

首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要轉變不對等的傳統師生關系,重視和強化大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這一過程,除了要求教師對學生抱有足夠的關愛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認同和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賦予學生支配控制自己活動的權利,把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教育的中心和工作的價值取向,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教育的落腳點。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自覺、主動地參與教育過程,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活動,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其次,圍繞“服務”來展開教工群體思想教育。在2003年12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盵2]這就是說,在廣大教職員工中深入開展思政工作,除了要疏導、轉化和解決他們心理上思想上的問題,從主觀上進行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更關鍵的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密切聯系員工,主動為他們服務,及時解決職員工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關心和溫暖,從而樹立主人翁意識。只有全體高校成員自覺、主動地認同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從根本上發揮思政教育的各項功能,人們也才能在和諧校園建設中不計個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嘗試多種方式和途徑完善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和增強,需要多種途徑和渠道共同努力來完成。在關注校園群體內心需求的同時,還應在教育手段方面作出調整和完善。單純的說教、灌輸和填鴨的方式正在遭受現代教學形式的挑戰,它日益表現出的僵化、守舊已不能實現思政教育預期的功效。所以,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開拓創新,在實踐育人過程中嘗試更多地方法,來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在常規思政課堂教學環節中,教育者可以摒棄照本宣科的呆板教學手段,更多地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通過討論、辯論、演講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育平臺等現代化手段,使教學喜聞樂見,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在日常的思政教育管理中,也應遵照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同群體,不同狀況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應對。對于人們出現的不良思想或行為,不能不加調查,狂轟亂炸地批評一通,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化他們的思想,疏導他們的逆反心理,轉化他們的行為;當人們表現出進步的態勢,要給予鼓勵和褒獎;注重通過典型教育、榜樣教育來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此外,強化自我教育的手段。葉圣陶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教育?!敝挥袑⑹芙逃咦晕医逃哪芰ε囵B起來,教育才是成功的。

三、拓展思政教育內容,適應時展要求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圍繞著思想的、道德的和政治的教育來展開,這是思想政治工作為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而制定的教育內容,但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客觀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就使得傳統的思政教育的內容也要隨著形勢發展而與時俱進,不斷拓展。

(一)堅持并調整常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常規的思想、政治、道德的教育在任何條件下都必須要堅持,不能松懈更不能拋棄,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內容。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堅持常規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思政教育的內容要順應形勢,適當調整。當前,我黨從大力弘揚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入手,強調將核心價值觀貫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引導高校群體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提倡社會主義榮辱觀。當前,隨著和諧社會、和諧高校思想的提出,思政教育在高校和諧構建中發揮作用還應更多關注校園群體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是在依法治國進程中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改革發展和社會劇變帶來的價值觀沖擊,使得道德約束力和輿論作用蒼白無力,法治在這一時期的強制性和懲罰性的效果凸顯,在高校中普及法制教育勢在必行,讓人們學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捍衛權利,解決爭端,避免愚昧粗野的行為舉止,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維護學校的安定和諧。同時,關注群體的心理狀態,將心理學等相關知識融入思政教育中,及時發現心理問題,有效疏導心理問題,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和惡化,對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二)與時俱進,豐富和發掘思想政治教育新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完善。伴隨著現代社會的進程,人類實踐活動出現了許多創新的領域,隨之而來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出現了新的變化,而這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有了極大的拓展和延伸。在科技迅猛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焦點的今天,科技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態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這也是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必須加以重視的。科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處理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時應遵循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和準則”,它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科技的關系”[3]173??档抡f,人是目的。科學技術再怎樣發展,它始終是一種手段和工具,人創造了科技,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而不是被科技所奴役、異化。所以,科技發展不能違背社會的道德,國家的進步、個人的成長,要追求真理與和諧的完美結合,即在講求科學性的同時與思想政治教育妥善結合,良性互動。高校作為培養科技人才的場所,更要加強對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人在處理同自然環境的關系時應遵守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和準則”[3]175,倡導的是和睦相處、共同進化的生態道德觀。在地球負荷嚴重的當代,培養學生生態道德意識和科學的生態觀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未來社會成員都應當必備的基本生存素質。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將思政教育同生態問題相互融合,樹立人的科學環保意識,使人們清醒地認識并珍惜現有的生活,努力建設平衡和諧的自然環境進而建設人類和諧幸福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