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革新
時間:2022-08-29 04:48:21
導語:微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Web2.0概念的提出,個性化成為互聯網發展和創新的重要趨勢,微博就是Web2.0概念的代表產物。微博,全稱微博客,英文名Mi-croblog,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手機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個字符隨時隨地和更新各種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的方式,實現即時分享。微博因其操作便捷、內容簡潔、個性鮮明、信息共享、交流互動等特點,已逐漸成為大學生隨時分享成長經歷、自由表達個人意見、關注社會發展現狀的網絡集聚地、交流大平臺和精神大家園,并憑借著超高的用戶人氣強力推動“微時代”的到來。高校如何準確把握“微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新變化,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成為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
一、大學生微博使用現狀分析
1.微博成為大學生網絡集聚地
網絡已從最初信息傳遞的工具逐漸發展成為人們之間一種新的交往方式。微博除了具備網絡媒體的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等一般特點外,更具有操作便捷、內容簡潔、個性鮮明、信息共享、交流互動等特點,吸引了在校大學生的廣泛使用。筆者選取浙江師范大學的600名在校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74.8%的學生開通了微博,21.3%的學生準備近期開通微博,只有3.9%的學生表示對微博不感興趣;開通微博的學生中,39%的學生使用微博的時間不固定,5%的學生每天使用微博1小時以上,10%的學生每天使用微博半小時到1小時;在“微博對自身生活影響”的調查中,有4.76%的學生表示生活中不能沒有微博,20.11%的學生表示微博是重要角色,47.09%的學生認為沒有微博生活會少了很多樂趣。可以看出,微博繼校內網、QQ等新型交友平臺之后,已成為大學生的又一網絡集聚地。
2.微博成為大學生交流大平臺
微博打破了固定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間的限制,實現了電腦與手機的終端融合,使內容的傳播速度比其他媒體更便捷、更迅速。對微博功能使用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在“關注好友”方面,關注身邊同學朋友的占79.47%,關注明星偶像的占67.37%,關注官方微博的占60.53%,關注校園名人的占42.63%,關注老師或輔導員的占11.58%;在“內容”上,經常編寫個人心情的占71.05%,轉帖他人的占68.95%,評論各類新聞事件的占43.68%,發表自己思想觀點的占18.95%;關于更新微博的地點選擇,在寢室的占77.37%,在校園休息娛樂場所的占38.95%,在課堂的占17.37%,在自習室的占8.95%。可以發現,微博因其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互動機制,可以隨意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播報、關注、轉發和評論相關信息,記錄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分享學習、生活中的收獲與經歷,開辟了大學生網上交流的大平臺。
3.微博成為大學生精神大家園
網絡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當代大學生是在網絡環境影響下成長的一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際交往方式相比以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微博以其虛實二重性,通過平等參與、自由表達、身分虛擬、角色多重、互動多維、擴散迅速等信息交流方式,建構了大學生全新的人際交往和思想交流環境。根據調查,大學生通過微博關注的信息,時政熱點占37.89%,生活資訊占44.21%,哲理、人生感悟占45.26%,娛樂、體育新聞占47.37%,心理類占42.11%。在“對微博使用所持的態度“方面,“吸納多方觀點,相信多數”的學生占13%,“理性分析、多方考慮后發表自己的觀點”的占55%,“堅持自己的觀點,別人的只做參考”的占27%,“難辨真假,對自己的想法造成困擾”的占5%。由此可見,微博在一定意義上充當了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家園,他們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興趣和需求,關注社會熱點、焦點、難點問題,交流思想,增進認識。
二、“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有序運作的生態系統,又處于社會大生態環境與教育系統生態環境中,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1]微博作為個性化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在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的同時,對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工作載體和教育主體權威提出了挑戰。
1.“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戰
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現實環境中開展,主要依托“兩課”教學、主題報告、典型引領、社會實踐等途徑完成,教育主體之間、教育客體之間以及教育主客體之間往往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使彼此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深刻的現實體驗,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相對比較密切。然而在“微時代”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逐漸多元,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帶來極大挑戰。一方面,在“微時代”中,任何組織、部門或個人可以隨時在微博上信息,自由選擇關注、轉播、評論社會熱點話題,行為不受道德約束,信息缺乏審核機制,傳播以幾何數量級增長。微博多元化價值并存的現實狀況,意味著先進文化、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可以同時影響大學生個體,其價值觀念將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另一方面,微博的現實與虛擬二重性,使大學生在現實與虛擬的不斷交替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人際關系緊張、集體意識淡薄、主流價值觀迷糊、價值取向多元的個性特征變得更加顯著。面對教育內容和教育客體的變化,傳統的“一份教材、一個教室、一名教師”的教育方法顯然不能滿足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如何利用微博平臺引領和主導多元化社會意識,創新工作方法,做到線上和線下的統一,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
2.“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提出了挑戰
當前,高校主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門設計了諸多工作載體,如校園網、校園BBS、QQ工作群、廣播、校報、班刊、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強力引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微博的出現標志著個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140字的便捷性信息,缺乏控制手段的關注、轉播、評論及“互粉”功能等優勢,極大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心理、智力和情感的發展需要。在“互粉”的微博世界里,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建構者,大學生參與意識與話語權被無限激發,思維方式變得直觀、多變,簡單、扁平,高校育人環境從單線型的教育者主體發展為多線型的多重建構,各種新問題、新現象和新情況不斷出現,大學生關注和思考的焦點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和不可控制,影響了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發展,嚴重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微博作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的重要性,積極搭建微博工作平臺,開展個性化的思想引領,確保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權威提出了挑戰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過精心篩選,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材料向教育對象集中地、持續地、高強度地傳播含有特定內容的信息,從而促進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發生轉變。[2]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然而,微博的興起造就了一種新的網絡權威,不僅給大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生活方式和教育資源,也構建起一種具有強烈青年亞文化色彩的話語體系,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權威帶來了挑戰。一方面,通過微博平臺,學生可以和知名學者、教授對話,享受各類教育資源,自主拓寬知識接受的范圍和渠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個人魅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活躍在不同的“微博輿論群體”中,在微博“意見領袖”的引導下,容易發生認知偏差,滋長不良情緒,這不僅挑戰了原有教育主體的權威,也加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由此可見,在“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體必須適應大學生主體變化,積極研究、運用新興網絡媒體,主動更新工作理念,努力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隨時接受來自諸多方面的挑戰。
三、“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標就在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融入“微生活”、構建“微體系”、增強“微力量”,才能走近青年學生,貼近學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會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強。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微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關注人的現實生活、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微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際、娛樂、情感等都可以在微博上得到充分體現。微博使大學生生活發生了“微”“秒”的變化,“微電影”、“微小說”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短、平、快”成為大學生生活的時尚。微博的虛實二重性,要求高校要引導大學生網上行為與網下行為的統一。“只有將‘網絡自我’與‘現實自我’有機整合為同一個‘自我’,人才能成為順應時代的健全的道德之人。”[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學生的粉絲,利用微博的“關注”、“評論”、“轉發”功能,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需求的集合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博的播報功能,一些有利于宏揚社會正氣又能激發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討論的信息,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主動出擊,造勢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適應“微生活”,善于挖掘各種網絡問題的現實背景和根源,做到網上網下的虛實統一,實現忠實聽眾和主流播音員的角色統一,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原來教師“獨唱”變為師生的“合唱”,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體系”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①高校應當健全組織領導機制,以大學生成長、成才為著眼點,積極研究“微時代”大學生群體變化,構建有利于學生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微體系”。一是開通學校官方微博,以社會、家庭、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為中心設置專題版塊,構建“以生為本、開放互聯”的微博育人工作平臺。二是開通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門微博,以學校、學院、班級三級聯動,強化“分層、分類、分眾”的理念,堅持“主導與互動、自由與控制”的原則,開通招生微博、學生組織微博、班級團支部微博、社團微博、心理咨詢微博等開放式交流互動平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三是開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個人微博,“兩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要主動融入學生,做正確思想政治觀念的倡導者和代言人,用正面的觀念引導微博輿論,勇于批判和辯駁錯誤的思想觀念,充分發揮釋疑解惑、明辨是非的引路人作用。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微體系”的構建能有效對接“微時代”帶來的各種變化,隨時隨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力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不僅取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個人素質,也取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整體情況。“微時代”要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微力量”是關鍵。“微力量”的源頭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專業教師、班主任,甚至學生個體,他們的思想精髓、治學精神、生活態度、成功經驗等,可以通過微博從不同維度增進大學生對校園生活、文化、精神的認識。要增強思政工作的“微力量”,高校教師要主動學習“微時代”網絡環境的新技術、新觀念、新語言,將“微時代”的正面價值和積極理念主動納入教育思想,自覺深入“微時代”網絡應用實踐,切實提高分析認識當前各種社會現實問題的思想理論工作水平;要發揮好學生骨干、優秀學子的“微力量”,運用微博等新興網絡媒體開辟各類“微專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微活動”,服務同學的日常生活,維護同學的各類權益。通過微博對學生中普遍關注的話題進行深度討論,總結自身學習、生活“秘笈”等方式,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 上一篇:90后思政教育措施及思想特征
- 下一篇:院校思政教育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