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難題與措施
時間:2022-08-30 06:04:22
導語:思政教育難題與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現狀并不樂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實效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還不能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問題,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和措施,便成為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認同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是關系到人才培養方向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觀念的教育。大學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教育的載體主要是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本,通過教育者(教師)對受教育者(學生)的教授,來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筆者曾對我省某民辦高校做了關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需求的調查,66%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很重要,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視。然而,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和評價不高。關于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評價,該校學生選擇“過于抽象與空泛,對于我們認識和把握自己的實際生活幫助不大”,“枯燥無味”、“不實用”等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二)政治情感趨于理性,但政治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中的集中體現,是支配和左右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社會實踐機會的增多和社會閱歷、知識技能的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正在逐漸趨于理性。在各種思想潮流面前,多數學生都能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體現了思想的先進性和政治的成熟性。然而,隨著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響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原有體制下形成的單一的思想認識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識內容所取代,其中既包含代表社會前進方向的先進思想,但也不乏一些陳腐消極甚至是錯誤的思想,這些錯誤思想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尚處于思想認識形成期的大學生,造成了部分大學生政治信念的迷茫。大學生整體上來說表現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淡漠和模糊。
(三)價值取向能從現實出發,但過分注重自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對人生的態度、價值判斷和選擇。長期以來,我國在大學生中長期進行的是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要求他們樹立起集體主義精神,個人服從集體,一切以多數人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目標是引導大學生走社會主義道路,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能從現實出發,適應整個社會的需要。然而西方社會價值觀中的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觀,正嚴重沖擊和影響著大學生的“三觀”。同時,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由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引發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現象,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人格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指導原則。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外部灌輸是社會教化的過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只有外部灌輸,而不注重于個體內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空話,其實效性就無從談起。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大學生的主體性,按照教師和大學生之間平等交往、雙向互動的工作模式,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和培養大學生的自覺性,加強滲透式教育,引導和幫助大學生通過觀察、模仿、再認識,將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人格教育強調的觀察學習方法,強調人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國際教育目標正向關注人的生活世界方面演進,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再到“學會做人”,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特點越來越凸現。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是服務政治、經濟、文化的工具,而應成為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為主體、以生活為中心,做到教育目標現實化,避免理想化;教育內容具體化,避免空洞貧乏,這樣才能實現人的德與才、知與識、理與情、智與能方面的協調統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人格教育強調自我效能,要求建立有利于學習的道德環境和心理調節機制,為學習創造條件,提高學習效率。從方法論上理解,其核心觀點是教師的教育活動是創造和改善環境的過程,衡量環境的優越與否的標準是環境能否對被教育者的自我學習起到啟發和引導作用。人格教育強調顯性的灌輸式、討論式教育,同時在其他非道德教育課程和日常的生活活動中開展潛移默化的暗示、滲透式教育,二者結合,才能實現人格教育的目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注重正面教育,注重運用傳統的灌輸方法,向被教育者灌輸社會主導思想意識和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但其缺乏靈活性,教育效果不顯著,應當借鑒人格教育中對隱性教育的重視,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自然性、隱蔽性和滲透性,以消除傳統灌輸教育方式容易導致的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意識障礙,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的理論傳授等灌輸式、討論式教育方法,和潛移默化的暗示性、滲透式教育方法的雙重作用下,真正實現大學生對理論的認同,并通過行為實踐,將理論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和素質,真正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符合社會的需求,達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
(二)心理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輔助。
首先,通過心理咨詢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心理咨詢的性質使得心理咨詢工作者在完成咨詢工作的同時,能夠獲得大量的學生實際情況和心理問題的第一手資料。教育者通過經驗的積累和對資料的分析、研究,對其所咨詢的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心理問題等方面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可為其在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針對性地結合學生中的實際問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予解決。
其次,通過心理咨詢工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別教育的功能。心理咨詢以其咨詢對象的人數為標準,可以分為小組咨詢和個體咨詢。其小組咨詢是將有著共同問題的人員召集起來開展咨詢,可以將其視為個別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心理咨詢可以很好地對個別對象進行單獨教育。通過個別咨詢,將有共同問題的學生組織起來進行心理指導與訓練,解決大學生的心理沖突和思想問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別教育的功能。
第三,依據情感理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情投入”。從心理學的情感理論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者忽視學生的心理水平,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心理相容。教育者總是用固定的政治教育模式去教育和衡量學生,當學生思想上出現問題、犯了錯誤時,采取以自我為主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形成一條鴻溝。由于心理不相容,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缺乏相應的情感交流,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教育對象的自覺性、主動性有賴于教育
者的引導。要從“說教者”單一角度和立場轉變為兼顧到兩者角度和立場,尊重、理解、同情學生,對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誤解和不正確的觀點采取諒解和寬容的態度。第四,將心理教育的手段溶入“兩課”教學中?!皟烧n”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引入心理教育的手段,對提高“兩課”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課堂教學要注重學生情緒的合理宣泄,融洽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觀念或所感受到的現實與教育者的觀點發生沖突時,學生就會產生懷疑、排斥、不相信、甚至反感等傾向,出現情緒緊張、不安、淡漠等反應,如果不理睬學生的情緒反應,隨著教學活動的繼續進行,必然影響課堂教學的氣氛,甚至會出現抵觸情緒,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情緒如果長時間受到壓抑,既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同時也會使人產生強烈的抵觸行為。解決這一局面的最佳途徑就是采取心理教育的宣泄法,通過課堂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將自己對這一觀點的認識、看法、感受、懷疑表達出來,使學生的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解除學生的消極情緒。在此基礎上,開展理論講解,正面疏導,融洽的課堂氣氛會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其次掌握獎勵、懲罰的心理作用,提高教學的藝術性表揚與獎勵、懲罰與批評是課堂教學中主要的激勵手段。
(三)和諧師生關系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條件
1、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他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決定培養什么樣的人,教師教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學的質量。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并不是否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本質上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因此這個過程的主體只能是學生。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的關鍵。而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又有賴于教師的主導。因此,教師必須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要求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考核方式等作出相應地調整改革,既符合教育目標、教育原則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提高教師素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努力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專業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話語,引起共鳴,才能與學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以理論的魅力吸引學生。此外,還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理論,更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因而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和人格修養顯得更重要。教師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尊重學生,了解學生,急學生之所急。這樣的教師是受學生歡迎的,是學生愿意與他交流、談心的,是學生心目中的楷模,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總之,大學生是我國實現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力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力軍,他們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要實現這一目的,當務之急是要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 上一篇:院校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優化
- 下一篇:公民教育與院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