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時間:2022-05-02 10:33:30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揭示個體社會化的歷程真諦
作為社會新一代人的個體,只有經過社會化的訓練,能成為一個具備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智能和素質的人,才能擔當起來延續社會的重任。但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道德教育中的價值沖突。這種沖突主要指在實施道德教育中遇到不同來源的價值觀念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既可存在于人類主體、社會主體(集體主體)上,也可以存在于個體身上,這種沖突、對立可以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為削弱。在現實社會中,大學生接觸到的不僅有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念,也有反面的、消極的價值觀念,這些真真假假、善善惡惡混雜在一起的情況容易對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道德教育的內化不是從外面進入里面,而應是在人具有的“既可向善,又可向惡”的天性中,開啟萌發向善的可能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對價值沖突有清醒的認識,并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和解決這些沖突,對于一些現實中的熱點問題和理論上的盲點問題要按照黨的方針政策予以合理恰當的解釋、說明和論證,對大學生的價值沖突,要用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來消解、緩和和融化,必須采取相對靈活多樣的方式解決價值沖突中的相關問題。使大學生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道德觀的教育,使他們正確認識個人的作用,擺正個人的位置,樹立植根祖國、回報祖國,取之于人民、服務于人民,來源于社會、奉獻于社會的精神。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憑借各種育人手段和教育契機,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作為首要內容,著眼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包括成才意識、競爭意識、創造意識的教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尤其是理想、奮斗、奉獻、時代責任感的教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各種觀念,有效地引導學生把自己塑造成適合時代需要的人才,使學生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講,人的社會化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政治社會化。個體政治社會化的實質就是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觀點的形成過程。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是將個體培養和訓練成為遵守政治規定、服從國家法律、行使正當權力、承擔應盡義務、促進政治穩定的合格公民。在現階段,政治社會化的目標是使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獻身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遵紀守法,努力為人民服務。二是道德社會化。道德社會化是指人形成、完善道德觀念的過程,其目的是培養個體的道德觀念,使個體遵循社會道德規范、準則,履行道德義務。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就是要求他們必須以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為價值導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三是角色社會化。角色社會化就是使每個人能夠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履行角色義務。作為大學生這一社會角色,就必須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勤奮學習,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為今后的社會角色的轉換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為明德修身、求知成才、立身處世、為國奉獻之人。在促進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要在三方面予以傾力:其一,憑借多種媒體的復合影響,加速個體社會化進程。學校生活是學生成才立業的疆場,學生盡早進入社會化狀態對他們今后人生的質量將產生深遠影響,學校不能游離于社會,尤其身處當今的信息時代,各種社會思潮無時不在影響著高等學府的莘莘學子。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應當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去廣為宣傳,大造輿論,加快大學生社會化角色的步伐。如通過影視廣播、書刊讀物、音像制品、文化場所等方面,使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的認識方面朝著積極向上、崇尚崇高、完美的道德情操、渴望成才的進取精神方向發展,使精神追求與正確看待物質利益的統一、個人前進與社會進步的統一、奉獻與人生價值升華的統一。大學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總體方面是好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令人滿意的地方。“知識越多越不文明”本是一個絕難成立的命題,可在為數不少的當代大學生、研究生身上得到了蹊蹺的印證。唯一能夠解釋的理由,就是這些人所擁有的只是一種畸形的知識結構———專業上的巨人和修養上矮子的“混合體”。例如,在大學生宿舍中出現了許多不健康的現象,表現的有宿舍成員之間庸俗攀比現象嚴重,男同學抽煙比牌子,衣著比闊氣,下館子比檔次。女同學則把衣著的時髦、發式的新潮、化妝品的高低作為互相攀比的對象。再有,宿舍臥談格調不高,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淺、思想不穩定、看問題片面化等原因,很容易使宿舍成為謠言的“集散地”、情緒的“催化場”。還有宿舍生活“家庭化”傾向明顯。近年來,大學生宿舍的各類炊具,如煤油爐、酒精爐、電爐、電熱鍋不斷增多,提著菜籃子出入菜市場的大學生也不再鮮見。有的學生干脆退伙開小灶;有的戀人們合伙做飯;有些學生上課時已在考慮買菜做飯的事。宿舍“家庭化”帶來宿舍衛生狀況惡劣、火災隱患陡增,學業受到影響。古語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以頹廢、消極為主流的影響因素,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由“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質量。所以,高校必須始終堅持正面導向作用,通過各種輿論的牽引,使大學生獲得應有的態度、動機,形成與社會一致的價值取向,扮演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角色。其二,幫助學生認識社會,認識自己,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創造力。從個人一生的發展來看,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是大學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對多數學生來說,進入大學是獨立生活的起點,從這里開始,不僅應該學會料理生活,而且應該學會如何和別人相處、如何處理個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在認識社會的過程中形成對人生、對生活的正確理解。美國的比爾•蓋茨沒念完大學就開始創業,美國有關制度規定,大學生在獲得社會創業風險金的支持之后,可以先創業。比爾•蓋茨正是在風險投資金的支持下,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并最終成就了他的“霸業”。反觀國內幾十年來大學一直沿用統一的培養模式。大學生的角色僅僅定位在學習上,從踏進校園的第一天開始,就猶如置身于一個“人才加工”的生產線,教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線,一批有創業欲望和創新意識的學生不能一展身手、放緩了人才社會化的進程。同時,多年以來,大學教育始終沒有明確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恰當標準,應試教育下形成的判斷原則還在相當程度上起作用。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卷面成績,也包括社會適應性、獨立生活能力、個人性格因素和心理素質、創造力等各個方面。其三,利用“勢緣關系”加速個體社會化進程。勢緣關系是指在一定客觀態勢條件下,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受到客觀環境影響的關系。“勢”實質上就是一種蘊藏了巨大能量的氛圍,它具有較強的場效應,能在廣大范圍內,有時甚至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人們的思想傾向,并使人們的思想傾向趨于一致,這種思想傾向本身,又成為“勢”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勢緣關系”所產生的場效應增強大學生平等意識、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勢緣關系作用的長期積累,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對于那些日常行為容易脫離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的學生來說,勢緣關系可以在潛意識中同化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使個人為維持這樣一種和諧、穩定的狀態而自發丟掉自身不適應于環境的那部分因素。其四,引導學生加強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學校聯系社會的一條紐帶,是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經之路。大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了解社會,認識人生價值。由于大學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熟社會成員,尚無固定社會角色,社會責任也不具有當前性和具體性,他們往往只看到世界經濟和發展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其中蘊含的深層次的問題和潛伏的危機。這就決定了大學生容易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社會和評價社會。這一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高等學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組織大學生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實際出發,把握住他們思想變化的脈博,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回避大學生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以釋疑解惑、正確引導,學會運用民主的教育方法,創造協商對話,民主討論的氣氛,使大學生把社會、學校對他們的要求變為自身的內在需要。
反映高校的特有規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有著特殊的教育過程和必須遵循的工作規律。其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大學生思想活動和發展的規律。大學生一般為十八九歲至二十二三歲的青年,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世界觀、人生觀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作為青年中的特殊群體,除了具有青年思想發展的一般特點外,又具有特殊性,不同階段的大學生都有著相應的思想發展時期。新生階段是大學生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和適應期,中年級階段是大學生思想穩定、逐步定型時期,高年級階段則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前的心理準備時期。根據這一多維階段的特點,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首先了解并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思想活動的規律,全面關心大學生的成長并給予積極的引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必須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并把大學生的思想從入學到畢業成為逐步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過程,作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針基本依據,在此基礎上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具體工作。其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高等教育規律。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受教育者實現個體社會化,使他們成為適應一定社會需要的社會成員。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層次,它的教育對象在身心發展程度、水平、所受教育狀況和程度、地區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疏導說服與嚴格管理結合起來,因為思想品德教育與嚴格管理是相輔相成的,必要的管理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沒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缺乏思想基礎;沒有嚴格的管理,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規律的確立也只能落空。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意和運用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原理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基本規律,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高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滲透到高校全部工作中去。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規律。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必須具備四個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在四個因素中,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主體性體現在教育者總是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和有力的說服教育活動促進受教育者逐步理解、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品德。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是生活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人,人的本質決定了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社會所要求的人。教育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據,憑借這一內容才能使社會規范轉化為個人的品德形成需要。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手段,是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一切中介的總和。在由四者構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體系的基礎上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教育學生,確保高等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增強大學生認識、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以及抵制資產階級思想侵蝕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調動和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保證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培養和不斷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與自我管制的能力。要反映高校特有規律,應在以下四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必須堅持正確的高等學校辦學方向。數千年的教育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與有階級存在的社會里,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是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教育是由社會關系所決定的。高等院校除了擔負教學科研、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外,還具有引導社會思潮、發展社會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重要社會功能。高校只有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才能完成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的重任。我們現在培養的青年學生是21世紀社會主義各條戰線建設的骨干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看他們。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高校的辦學方向,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第二,認真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管理服務工作的關系。高等院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和服務工作,可以說都是圍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合格人才這一根本任務展開的。但在一些實際工作中,一些管理服務部門的領導往往把業務管理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過分強調業務分工而忽視做好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事實上,學校各項管理服務工作都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都擔負著精神文明建設的責任。認真抓好這方面的工作,不僅可以為業務管理工作和后勤服務工作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提高本部門干部職工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而且會以文明禮貌、愛崗敬業、勤政廉潔、辦事公道、方便師生的良好形象,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激勵和教育,從而收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效果。第三,不斷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視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高校德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理論體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形成完善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校德育學科理論體系,仍需不懈的努力。一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戰略性研究;二要加強教育取向的研究。社會主義的道德觀不應當以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作為社會取向,而應堅持超越市場經濟的道德取向。在當前的道德教育中,培養市場所需要的具有道德意義的種種品質固然重要,但教育的著眼點還應放在培養當代社會所需要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道德品質和人格上。三要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做實事求是的調研和分析,不能停留在一般現象的描述上,要透過現象進行本質地分析,準確地把握。不能將優良傳統的繼續或符合時代要求的當成消極面,也不能將錯誤思潮或低下道德風尚對學生的影響當成積極進步的因素謳歌和推崇。不能完全以過去歷史時期的標準衡量和要求當代青年學生,也不能以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貽誤一代青年的知識分子。要注意研究和解決青年學生教育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要造就一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家,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一門學問、一項事業去研究、去奮斗、去實踐。
本文作者:陳必發工作單位:十堰市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科技期刊的數字出版研究
- 下一篇:信息科學與旅游的發展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