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下大學政治教育探究
時間:2022-09-11 03:01:48
導語:多元文化下大學政治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亞里士多德的5政治學6以古希臘的城邦制度為依托,研究了政治在城邦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確認了政治是人的一種普遍屬性,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動物"從人作為政治動物的屬性來看,政治具有與人類歷史相始終的普遍性"政治的普遍性一方面說明了政治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絕對必要性,另一方面則又說明了政治的存在還普遍依賴于人群在一定范圍內的共同體化,即任何一個政治都不能沒有與其共生的人類共同體"政治的存在和發展始終要面對與其共生的共同體成員的新陳代謝,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政治素質與能力的合格社會成員走進了歷史,同時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共同體新成員通過政治社會化而獲得一定的政治素質與能力"社會個體的政治社會化過程雖則千差萬別,但其目的則無外乎是獲得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感情、態度、價值、方法、能力等"不同時代即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社會個體,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及結果都不能回避傳統與環境的影響"一方面是任何一個能夠綿延到現代的政治傳統都有很悠久的歷史經歷,任何政治傳統都似乎包含著某些跨越時空的普遍性,從而使得政治傳統能夠綿延不絕地延續下去,另一方面政治傳統總是受到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在其綿延的過程中總是伴生著某種變異,變異既體現了政治傳統對環境的適應,也是政治傳統的發展"政治傳統具有內容上的系統規定性,而社會個體則是政治傳統的基本承載者,政治傳統總是體現在社會個體的政治社會化結果上"作為政治社會化結果的社會個體就基本內容來說就是具備了政治共同體所要求的政治同一性,但社會個體同時還是非政治性的其他社會存在,而非政治性的社會存在又時刻連帶并影響著政治性存在,從而使得政治同一性的存在又具備了動態特征,即社會個體需要在非政治存在多樣性與政治同一性之間反復進行信息交流,既借以維護政治存在的基本同一性,又及時以政治同一性有效引領或推動非政治性存在的積極發展"傳統時代的政治同一性往往表現為權威的獨斷性及政治價值的非選擇性,社會個體的政治社會化往往就只是接受來自政治統治者的一系列獨斷命題,形成認同和服從統治權威的心理、態度、感情等,甚至可以說作為政治社會化環境的社會文化資源也是統治者一手造成的,至少也是受到了統治在方向與價值方面的強勢引導,神學或經學教育以神圣化的命題歸納了政治同一性的基本要求,從而將政治社會化與神學教育的圣化緊密地聯系起來¹"因此,傳統時代的政治社會化往往是在一個一元化思想文化的環境中完成,社會個體在文化資源及價值命題上并不具有實在的選擇性,一元化時代的政治社會化就其過程及結果來看,總顯得相對簡單"自從文藝復興以來,不僅人類的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越來越明顯地多元化了,而且非政治性社會存在對政治性存在的依賴關系也逐步地演化為兩者平等的互動關系,政治權威越來越需要將自己建立在社會選擇的基礎上,民主的因素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不可忽視"這些因素客觀上造成了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空間"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的多元化首先得益于文藝復興以來對世俗文化的復興,造成了與宗教所聚集的社會文化資源與價值判斷地位相當的世俗的社會文化資源,復興了非宗教形式的價值判斷,使得宗教借信仰來壟斷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的歷史難以為繼"文藝復興從人出發的人文主義思潮必然會造成更加多元的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的多元性還得益于全球化社會的逐步形成,造成了人類不同文明單位之間的密切接觸,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間在思想文化上進行廣泛接觸、深人交流的條件,從而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打開了輸人、了解和接受來自其他文明的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的孔道,并由此而逐步使追求文化及價值的開放成了全球范圍內政治共同體的主流趨勢,任何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政治社會化,無疑都難以回避別的文明所帶來的文化與價值選擇方面的影響"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的多元化還得益于人口在全球范圍內移動所形成的移民潮,特別是不同文明間的移民潮本身就是一股又一股的文化潮及價值潮,移民潮造成了一批為永久性的政治移民,甚至出現了由來自不同文明的移民潮匯集而成的移民國家,而移民國家的政治社會化就不得不面對多元文化的典型背景,社會個體并不得不面對多元價值的沖突與選擇,這種沖突與選擇表現在政治社會化的結果上就是政治身份的關鍵詞呈現多元化趨勢,由此而帶來國家特性的模糊性"社會文化資源及價值判斷的多元化還得益于文化交流手段及信息獲得途徑的多元化,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不僅社會個體獲得來自發達國家的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而且由于發達國家在政治知識上的豐富性與系統性,在獲得現代政治知識的過程中往往也就受到了隱匿在知識邏輯中的特定的感情、態度及價值判斷等,至于發達國家利用其文化產業上的優勢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隱性影響則更加廣泛和深遠"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社會化都必定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發生的,美國的政治社會化也要面臨由此而來的特定難題問題與困境º"現代社會的政治社會化與傳統社會在主要影響媒介上很不相同"在傳統社會,教育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奢侈品,人們的政治社會化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靠一定文化氛圍的長期熏陶,風氣和習慣等在政治文化選擇及政治價值傳承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而在政治社會化的結果上也往往比較保守,傾向于接受、維持和維護既有的價值,lJ斷及一元化政治權威"在現代社會,教育已經相當普及,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雖然還有較大的影響力,但人們的政治社會化的主要影響媒介卻明顯地轉移到教育方面來了,特別是高等教育在政治社會化方面的影響力則因其有較高的能動性而日益表現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各國的高等教育客觀上都承擔著政治社會化的特定功能,而其中的政治教育則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環節"大學教育的特點和優勢使大學在我國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高等教育肩負著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培養合格公民的職責¹"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承擔著正面宣傳、解釋社會主流政治文化、政治價值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還承擔著引領青年人的政治價值傾向、培養青年人特定的政治感情、態度、能力等的養成性功能"養成性功能與宣教功能相互依賴、相輔相成"養成性功能不足或落空的政治教育,不過是空頭宣教,不能有效地進行主流政治文化、政治價值的代際傳遞;宣教內容不明顯或說服力不佳則在根本上失去了在政治感情、態度、品質、能力等養成方面的引導力甚至是影響力"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要有體現社會主義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價值等意識形態的親和力,又要具有確實培養社會個體感情、態度、品質、能力等所必需的科學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涉及意識形態內容時往往以倫理、宗教、歷史、道德等方面的課程為載體,宣傳特定政治文化、政治價值的普世性,為所有的政治感情、態度、品質、責任等奠定不可動搖的絕對前提;而在涉及政治個體的政治知識、能力、技巧等時則主要依托于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除了知識方面的言傳外主要依托日常生活中實踐環節的身教,比如美國大學的體育比賽就頗有公民政治教育的屬性º"社會主義國家從蘇聯開始就高度重視政治意識形態教育,確立了在國民教育的各個階段上都普遍進行政治教育的體制,中國內地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模式即源自于蘇聯"在社會主義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與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中,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具有壟斷性,并嚴格地排斥著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成分,從而相對維持著政治社會化的一元文化背景,政治教育所宣教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價值與政治威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政治社會化的任務只是培養政治威權的認同、推崇與服從者,不論是社會個體,還是政治威權,都沒有通過教育體制提出其他方面的需求"社會主義國家只要打開國門,實行開放戰略,就必然帶來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就必然會提出對政治社會化及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不能正視并滿足新需求,就必然會降低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影響力,甚至完全化解掉了政治教育的成果"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被完全化解,就必然出現不同表現形式的政治風波或劇變,蘇聯垮臺及東歐劇變的根源就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失敗,核心政治觀念的持有者未能抵御住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侵蝕,-蘇聯解體時發生的反共浪潮足以說明其政治教育中的嚴重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充分重視高等教育中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教育,注意發揮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大學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后果
自2世紀5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政治教育就在我國社會普遍開展起來,各個層面各個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謂應有盡有"那個時代的中國民眾,不論身居社會的哪個角落,都會接受相當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教育,核心內容不外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簡史、中國革命史等承載的基本理論,目的則在于闡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的必然性及共產黨領導的優越性"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及針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普及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教育,培植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在全社會奠定了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的思想基礎"從確立共產主義的共同理想,到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再到確立政治領袖的超凡魅力,最終成功地培植出了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相吻合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服從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個體"馬克思主義政治教育在改革開放前,主要是階級斗爭思維下的無產階級專政教育,立足于反資防修,以群眾運動的形式,在領袖講話及語錄的導引下,進行群眾性政治大批判"在政治氛圍特別濃郁的情況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有政策性很強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也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會運動,高等教育的過程及結果都特別強調政治屬性的紅,而表示專業素質的專倒還在其次"馬克思主義政治教育在社會中培植出來的高度同一性及社會對政治的單向服從性,一方面過濾了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科學,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兩者結合的高潮就是十年"十年的發生同政治社會化過程中過濾了政治科學的內容有密切關系"建國初期,我們,,取消了大學里的政治學系和政治學專業,把政治學看成資產階級的一種-偽科學.,因而造成了政治學在我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空白,取消政治學,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一個重大損失,三十年來,我們在政治上所犯的錯誤,特別是發生-.,都可以從政治學的角度作出說明¹"雖然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恢復了作為一個學科的存在,但它在我國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仍然明顯不足,這尤其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明顯缺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我國大學政治教育中的明顯缺位主要表現有:第一,我國大學目前的政治教育內容偏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形勢政策等的教育,相對淡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比重,從而降低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客觀上造成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中包含的宏觀政治學原理的教育內容被嚴重淡化了"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理論上同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既具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又在基本命題上具有較多的相同點,考慮到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宏觀政治問題上的命題,幾乎完全來自于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命題,因此,降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學課時就必然同時降低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宏觀政治命題上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力"第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內容長期以來被大學的政愉教育忽視了,或者說我國大學的政治教育根本缺少進行政治科學教育的傳統,再加上政治學被錯誤取消達近3年的經歷,使得人們普遍對政治學抱有一種十分特別的態度"有人認為政治學不夠科學而足夠意識形態,從而使得在政治教育中普遍性開展政治學教育面臨或左或右的障礙,左的人擔心政治學教育推廣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助長了政治上的西方化,右的人則擔心開展普遍性的政治學教育帶來過分濃郁的意識形態色澤,造成社會領域的泛政治化"有人則以為政治學是嚴肅的科學,不可混同于大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政治學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對立起來,要高高筑起政治學圍墻,否認政治學知識在現代社會公民養成中的普遍價值"第三,我國大學的課堂外主要是各種職業預備教育,政治學教育缺少在課堂外進行的信息資源,從某種意義上看政治學信息資源的多少與課堂外政治學教育的有效性息息相關"就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大量通俗的政治學叢書及雜志、報紙是有效進行政治學的課堂外教育一個必要條件"美國出版的政治學雜志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強,據權威的烏爾里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eh.5InternationalPeriodiealsDireeto叮)2(X)6年版的統計,在世界各國出版的政治學刊物共有625種,其中近24種在美國出版,占全世界政治學刊物總額的三分之一強"¹政治學刊物在美國課堂外教育的有效性及政治學在美國社會的貢獻率在全球各國首屈一指"我國的政治學雜志還太少,既遠遠不能滿足課堂外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極大地限制了政治學在社會發展中的貢獻率"大學是青年人政治心理及政治認知發育、形成的重要時期,大眾化的政治學教育在鞏固社會的基本政治共識、培育個體的政治能力與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價值,包含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基本政治共識,其在培養社會個體的政治心理、政治認知、形成社會個體的政治能力與技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塑造功能,其作用絕不僅僅是創造知識與培養專業教師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大學政治教育中的明顯缺位在社會實踐中的消極結果已經相當明顯,其牽葷之大者主要有:第一,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青年人的基本政治判斷及價值認同上的影響力不足,來自西方的政治分析方式在青年人的政治判斷及價值認同上的影響力則明顯提升,政治推理上的西體中附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普及性"奚廣慶對我國政治學原理類教科書中的西體中附現象進行了分析與批評»,但它對該政治推理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度遠較政治學原理明顯,卻涉及不多"近幾年圍繞普世價值的爭論就較為典型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西方政治意識形態對青年人的政治文化爭奪"盡管來自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界的聲音也并不一致,但總體上在普世價值的問題上持否定態度,而西方政治意識形態在普世價值問題上的高調肯定則吸引了從其他途徑進行價值感知的青年人"青年人一旦以西方政治意識形態浸潤過的普世價值的影響下進行政治判斷及價值認同,就很容易陷人政治推理上的西主中附"西主中附表現在青年人的價值感知上就是無條件地認同普世價值,而表現在其職業性的推理中則是等待或期待政治的西方化"第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政治認知上的影響力受到極大限制,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認知方法無法深人到青年人的政治成長中,使得青年人在政治認知上陷人了一種非現實主義的浪漫境地,或者是簡單地理解了相當復雜的政治問題,或者是忽略了政治作為重大利益的一面而被西化意識形態俘虜"簡單地理解了復雜的政治問題主要表現為試圖將豐富復雜的政治現實納人簡單明快的政治推理中,并由此而得出一個解決政治問題的路線圖,在信息大量隱蔽的情況下,試圖通過模仿或移植,快速直接簡單地解決相當復雜的問題,其結果極有可能不是政治問題的解決,而是造成更多更嚴重的政治問題"忽略了政治作為重大利益的一面,就會忽略作為意識形態的政治實際上還包含著極大的政治利益訴求,而要看清楚這種隱藏在西方政治意識形態背后的利益訴求就必須有充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認知能力¹"第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還具有培育政治人格、養成政治能力與技巧等方面的功能,它在大學政治教育中的明顯缺位直接導致青年人在參政方面的準備不足"由于缺乏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政治參與知識,青年人一方面抱有對政治參與的不適當認識,或者認為政治參與沒有實質影響,或者認為政治參與的制度空間狹隘,或者認為政治參與的獲益不大,從而對政治參與沒有足夠的興趣,而政治參與興趣的不足反過來又鞏固了政治人格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又缺少政治參與方面的基本訓練,以致缺乏常態情況下的政治參與能力,或者片面地理解政治利益,不能正確處理政治利益與其他利益的關系,或者不善于進行政治溝通,不能順利地表達政治利益,不能正常地實現政治利益;青年人在政治上比較急躁,根源也在于未能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學習中獲得必要的理性精神,在政治參與中容易呈現出非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的心理根源就是常態政治利益不能實現而積累起來的政治怨望,它一旦獲得一個突破口就會表現出歇斯底里的狂視,大學校園政治中學生的歇斯底里的狂飄已有若干呈現º,其與社會底層公眾在政治參與不暢情況下爆發的群體性事件如出一轍"。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大學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實現途徑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哲學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隨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體系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逐步建立起了學科推理體系"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學科推理體系最初主要運用哲學、經濟和歷史的方法,揭示政治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及歷史趨勢,深刻分析了作為經濟的集中表現的政治,如何以科學的方法與途徑,在社會發展及人的解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5共產黨宣言6是其第一個最重要的文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許多重要文獻同時也往往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重要文獻"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推理表現出了完整的邏輯,并有相當的說服力,這在階級革命及社會建設中已獲得足夠的證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理論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推理,在實踐中則以非常通俗的形式普及了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推理,不僅吸引并教育了中國的新知識分子,而且成功地改造了中國傳統的舊政治,極大地改變了根據地農民的政治性格,普及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集中制,以人民民主的形式,團結和帶領在政治推理上馬克思主義化了的大眾,獲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共和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社會中流行的政治推理雖然有過這樣那樣的左的問題,但仍不失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政治推理"當然,由于錯誤地取消了政治學,社會中流行的政治推理在科學性上有較大的偏頗,在實踐中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問題"這與廣泛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有密切關系,一方面是廣泛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在培養社會個體的政治推理方面產生了極為明顯的社會效果,另一方面是廣泛開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缺乏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必要內容,形成了理論認識上的盲區,相應的也在實踐中表現出了相當的盲目性"從培養社會個體的政治推理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教育在中國社會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既要注重政治價值層面上的馬克思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又要強調政治推理的合理性,將馬克思主義政治推理的吸引力與合理性普遍地實現于社會個體中,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教育在當代中國的重要使命"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由來已久,但作為一個學科及大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在中國才剛剛3年,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社會中的作用還僅限于培養專業人才及提供智能產品,其在社會個體的政治社會化方面還沒有產生普遍的影響,在一些重要的命題上,它的影響力還不如西方政治學"來自西方政治學的詞匯、術語等的影響力及流行度有日漸提高的趨勢,其中在價值觀層面的影響又較為突出¹"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社會個體政治社會化方面的影響不夠,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知識傳授的體制化安排肯定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子,其中大學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學課程缺位又是影響因子中的重中之重"從培養合格的社會政治個體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我國大學政治教育要實現的功能主要有:第一,大學生處在政治社會化即將初步定型的關鍵時期,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正處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相吻合的政治觀、國家觀、政黨觀及政治價值觀等的形成期,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政治原理教育及政治價值觀宣講在引導青年大學生的基本政治觀方面可以發揮重要影響"只有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相應影響充分發揮出來,形成普遍性的影響,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化政治價值觀以大眾多元文化傳媒產生的消極影響,才能培植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政治推理范式,鞏固和發展持久穩定的政治大局"第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還可以詳細深人地闡釋政治的科學原理,介紹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識,比較不同政治體制的優缺點,培養社會個體的政治辨別能力及政治批判能力,揭穿某些看似普遍的政治語言背后的利益驅動,揭示隱藏在復雜社會關系中的政治本質,正確認識政治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連帶關系,深刻剖析社會層面的個體利益與政治層面的個體利益的關聯,提高社會個體參與政治的積極性、自覺性,培育社會個體政治參與的基本能力與技巧等"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特別擅長政治的社會分析,并著重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情況,批判地分析了西方社會的政治本質,在有效提供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相適應的基本政治知識及提高相應的政治參與能力方面有明顯的學科優勢"第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中國語境中獲得了重要的階段性發展,其對中國政治的客觀情況有相當深人的研究,不僅可以詳細地介紹中國政治體制各個層面的內容,介紹中國社會特殊的政治利益反映渠道及政治信息溝通方式,而且還可以提供各地政治參與不同情況的詳細知識,介紹不同社會階層影響政治決策的方式、媒介及影響力度等,還可以介紹中國政治的決策體制、程序及影響要素等,提供政治參與所必需的政策解讀教育"現代社會的個體成員與共同體的密切聯系主要是通過政治發生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個體從共同體的政治決策中獲益,已經成了政治共同體鞏固存在的一個必要參量,社會個體越是普遍地通過政治方式更多地獲得了來自政治共同體的利益分享,就越是認同和維護政治共同體本身"社會個體如果自身在以政治方式獲得政治共同體利益分享受到了明顯限制,那么,社會個體對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認同就會出現松動、松懈"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社會個體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已經到了必須自覺強化的地步,否則就不能很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協調發展"青年人的政治觀正在趨于成熟,由于年齡的原因,他們的政治熱情高,具有飽滿的政治理想,缺乏對中國政治的實事求是的認識,容易受到來自西方政治理想的影響"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政治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前提,而政治的可持續發展又以政治觀念等的前后繼承具有特別密切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當代中國青年人中的影響力明顯不夠,既不足以使他們抵御西方政治價值觀等的影響,也不足以使他們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狀況及特點、優勢等"從這個意義上看,發揮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首先是發揮好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大學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發揮好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在大學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則必須抓住課程及話語兩個基本環節,其中課程又更加重要一些"從課程設置來看,大學政治教育魚須開設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相關課程,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普及性教育,務求使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內容時代化,重點講授與中國特色社會政治的階段性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并務求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課程的講授形式大眾化,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將政治推理的講授展現為政治參與中的程序與規范等¹"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時代化、大眾化的角度看,大學政治教育巫須增加幾門必修課程:其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通俗系統地講授馬克思主義者觀察、思考政治問題的基本立場、方法及基本觀點,通俗而深刻地闡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政黨觀、正義觀等,細致而完整地呈現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推理方式,深刻地批判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不相適應的國家觀、政治觀、政黨觀及正義觀等,積極抵御西方政治觀念及政治推理等在青年人中的消極影響"其二是中國政府與政治,系統地介紹當代中國政治體系的內容及主要特點等,完整而簡要地呈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系的框架及運行邏輯,及時地展示中國政治體系的最新增長點,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運行發展的動力系統,分析中國共產黨及民眾政治需求在中國政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理解中國政治的復雜性及發展任務的長期性,確立理性負責的普遍政治態度,預防青年人日益發生的政治急躁情緒"其三是比較政治,在比較宏大的視角下,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呈現世界各主要政治體系的基本政治觀、價值理想及其推理體系,既要突出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價值理想及推理體系的基本優勢,又要為個體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推理提供必要的參考及參照系統;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比較不同政治體系的制度模塊,比較性地得出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標準及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等,善于總結和發展政治制度發展的主要經驗,善于提取可供借鑒和參考的政治制度模塊,社會個體在比較政治中進一步發展政治辨別能力及批判性認識能力,促進公民政治理性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的開放性成長"。
本文作者:張師偉工作單位:西北政法大學波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對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思考
- 下一篇:民主旗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論文
精品范文
10多元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