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思政教育構成部分

時間:2022-01-16 11:35:06

導語:淺析高校思政教育構成部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高校思政教育構成部分

一、受教育者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體,是受教育者。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但也必須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必然體現在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中。由于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沖突,大學生的價值觀趨于多元化;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政治關注度在不斷弱化;由于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教育者應當充分考慮大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應當轉變教育理念。從主體性理念出發,強調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實效。應當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對大學生認識國情,鍛煉才干,加深對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應當盡可能地鼓勵大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基層,參加社會實踐,實現自我教育。

二、教育方法要想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僅僅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兩方面顯然是不夠的。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主體和客體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必須關注互動的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賞識教育、激勵教育、鞭笞教育等。其中賞識教育和激勵教育應用得比較廣泛。賞識教育強調以人為本,要求以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為前提,通過對大學生的賞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開展賞識教育必須把握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理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順勢推進和引導,從而得到大學生的認同,使得賞識教育能夠達到預期目標。賞識教育有利于協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不至引起大學生的反感。當然,在實施賞識教育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賞識教育不是一味遷就,也不是單純的贊揚教育或其他違背賞識本意的教育。賞識教育要求正確認識大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賞”,引導其充分發揮潛能。必須說明的是,無論“賞”抑或“識”的程度如何,其最終目的都是教育大學生,實現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激勵教育與賞識教育的異曲同工之妙,在于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激勵教育是通過外部刺激而不是內部潛能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全面發展的。激勵教育一般由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或物質和精神激勵相結合來實現,也可以通過設定一定的目標來激勵大學生,需要注意的是設置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是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在實施激勵教育的同時必須重視榜樣的示范作用,通過設立榜樣,以先進激勵后進,推動后進為先進。可以選擇思想政治教育者為榜樣,德藝雙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樣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可以選擇大學生身邊經常出現的典型人物為榜樣,比如優秀學生、社會杰出青年及其他先進人物。

三、社會環境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網絡已深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一條全新的學習途徑,也極大地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環境,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有效地利用網絡開展工作,這是擺在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問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全面、正確、客觀地認識網絡對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揚長避短,發揮網絡的優勢,將網絡作為輔助手段,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網絡內容良莠不齊,易誤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幫助學生提高識別能力,規范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占領網絡陣地,營造全新的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教育大學生遵守我國有關互聯網的相關規定,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不做有損形象的事。最后,還應當實現網絡和生活的有機結合,將虛幻的網絡和現實的生活結合起來,不至于使得大學生迷失于網絡的虛幻之中。經濟全球化導致大學生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大學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觸世界各國的文化。世界各國的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如何對待這些文化在大學生思想觀念上產生的沖擊,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引導大學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則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培養大學生的競爭觀念和創新觀念。同時,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當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以及社會主義信念,使大學生認識到個人、國家和集體三者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從而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復雜而艱巨的,只有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作用,才能調動大學生的熱情,營造健康活潑的教育氛圍,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申長富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