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

時間:2022-02-05 10:51:03

導語: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新時期,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本文通過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分析思考和對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解析,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的創新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導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人才

新時期,高等教育不僅是智力的訓練和提高、個人的自我實現,更是從全人類的科技、經濟發展與文化、價值發展相統一的角度,培養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并具有強烈責任感和豐富創造力的綜合型素質人才[1]。在綜合素質中,思想政治素質具有根本的導向作用,并向其它素質的培養提供不竭的動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所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紀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核心價值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2]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反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言行規范要求通過各個方面內容的引導教育對學生進行訓練和陶冶,使其形成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才層次越高,思想政治素質也要求越高。由此,在培養新時期創新人才時,更應注重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和創新。

一、創新人才的培養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砥礪

創新性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現代社會人才素質的精華[3]。從內涵來看,它既涵蓋了對人才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也涵蓋了對人才知識能力方面的要求,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思想政治的要求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進取的精神信念,懷著對社會和歷史的高度使命,以主人翁的意識積極投身到國家民族發展、社會進步的宏偉事業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思想品質的要求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備勇于創新的思想觀念、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在強烈使命感的驅動下,以不畏艱難險阻、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激勵自己對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對敏銳洞察力、準確判斷力、靈活應變力等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精神動力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圍中始終秉承優良的精神品質,深刻意識到要履行好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斷提升自己,走在時代的前列,在創新精神的推動下提升創新能力,做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精神動力促進智力的發展。

二、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時期,社會、科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的競爭將不再是數量與結構的競爭,而是人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競爭。

(一)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漸退

萬光俠先生認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以‘灌輸’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的目的為唯一目的,以培養無個性的‘服從型’人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4]。這種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長期的戰爭年代以及以計劃經濟體制為核心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工作中有著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其過于強調受教育者的服從性、可塑性和統一性,導致“灌輸論”“強制論”的泛濫,缺乏自我教育熱情,在新時期下愈顯其與時代和受教育者特征的不相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流于形式,過于理想化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缺乏時代性、生動性,忽視受教育者的身心特點和現實生活情況。長期以來,注重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忽視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注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忽視受教育者的實際利益和素質提高,注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忽視從主觀能動性引導激發。多講理想少講實際,多講理論少講規則,缺乏實踐性和靈活性,不能引導受教育者在當下社會背景中思考人生、實現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偏離現實傾于理論

當代大學生受改革開放思潮的影響,思想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傳統空洞的說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缺乏時代感、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學生思維也多被禁錮、個性多被束縛,難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偏于理論脫離現實情況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其不能很好地起到應有的教育引導作用。

三、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創新的訴求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以下簡稱16號文件),該文件明確指出“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新的歷史時期,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應當代社會和受教育者發展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和推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建設,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實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融入到創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則迫在眉睫。

(一)高校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需要[5]。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們的主體意識明顯增強,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其模式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重視現實的人的社會性,強調尊重人的精神性[6]。因此,這種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順理成章的應當作為當代高校培養創新性人才教育工作積極踐行的導向理念。

(二)為創新性人才培養積極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體系

高校應從辦學育人、以人為本的層面思考,依托專業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平臺以及媒體教學平臺的建設,形成一個與專業教育相銜接,與受教育者成長相適應、心理特征相協調、發展方向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系統。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綜合體系時,將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的落腳點,不斷深化完善教育內容,不斷探索改進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及時對教學效果進行審核反饋,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時代的鮮活性和生命力。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培養

大力加強素質教育,進一步轉變高校教育思想,對不適應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結合各學科、各層次的培養實際,制定體現創新性人才培養要求的新型教學計劃,由單一的培養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型培養模式轉變。為適應這種發展趨勢的變革,在教學改革中,通過學分制替代學年制、推行主輔修制、專業方向調整等辦學特色,可使受教育者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職業規劃、擇業標準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科課程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不斷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處理好基礎理論學習與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的關系,加強實踐鍛煉與創新能力提高的關系。

(四)加強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

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要求、新機遇、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完成創新人才的培養?!耙匀藶楸尽辈粌H只關注“教與學”關系中的受教育者,同時也要關注教育者。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以輔導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重點,校、院黨政管理干部、班主任為輔助,創新機制,建設起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通、紀律嚴明、作風優良的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業務技能輔導,不斷加強他們的教學、科研以及理論研究的素養,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積極有效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五)營造良好的“教與學”關系和氛圍,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學工作者應努力改變傳統教育活動中單純“以教師為中心”或者“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關系[7]。只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常會低估受教育者在建構人生規劃和價值體系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只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則會出現受教育者以自我為中心、放任自流、盲目自大、缺乏正確引導,同時無法獲得成年人有益人生經驗的啟示、寶貴人生閱歷的啟迪。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應建立起平等和諧的雙向交流的教學關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地位,在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中,啟發、激勵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激發受教育者對知識創造的內驅力,即探索未知、追尋真理的強大精神和不懈追求。這一切來自于受教育者對社會、國家和人類的高度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而“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受教育者的社會使命感、責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質為培養重點,并為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培養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因此,在新時期,高等學校教育應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通過理論創新與現實踐行相結合,探索出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充滿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樹立堅固的理論導向。

作者:張瑤 樊建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陳錫堅.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選擇[J].大學教育科學,2003(3):34-36.

[2]閆艷,王秀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蔡峋.創新性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1,5:83-84.

[4]萬光俠.思想政治教育人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5]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1(1):47-51.

[6]宇業力,顧友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兩種基本理論及其時代走向[J].教育科學,2010,26(3):87-91.

[7]曹東勃.社會轉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兩大困境及其破解[J].高教探索,2010(5):13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