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時間:2022-03-15 09:54:39

導語:“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摘要:近些年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形式”發展勢頭迅猛,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切實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傳輸平臺,結合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現狀,探索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之路,以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微博;微信;高校思政教育;創新

據統計顯示,在全國大學生中,采用微信、微博等“微形式”的學生已超出了總數的三分之二,由于微博、微信等具有快速的信息傳播速度,便于同開展即時分享因而備受大學生群體的青睞,就日常學習、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更愿意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形式加以。如今,微博、微信等微形式已經成為重要的管理運行模式,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應充分了解“微形式”的特點及優勢,充分借助于微形式,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一、微形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優勢分析

(一)豐富校園文化內涵,促進思政教育有序開展

隨著微博、微信等微形式信息傳播平臺的興起,大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也為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更新、更有效的平臺。以微博、微信等微形式為平臺,有助于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增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借助于高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可以向大學生宣傳、傳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內容,借助于高校社團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微博、微信活動方式加以創新,將高校現代化管理理念,在“微形式”載體的作用下,逐步朝著大學生群體中加以傳播,打破傳統單一化通知等情況,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同時,還可借助于微形式平臺宣傳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

(二)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

高校學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對象,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平臺的幫助下,有助于實現學校與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高校借助于微博、微信,能夠及時洞悉學生最新思想動態,了解其興趣、愛好及關注的事件。面對學生微博或微信上所的情感困境、生活或學習困難、抱怨、意見等等,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并做好思想工作,對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加以調整,結合學生反饋情況,對教育及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加以糾正,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三)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

微博、微信等微形式平臺已經發展成為高校大學生普遍應用的互動媒體平臺。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高校也必須緊跟時展潮流,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探索思政教育創新路徑,借助于微博、微信等了解學生最為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并及時最新動態,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校及教師的關愛與溫暖,繼而更好地配合其管理,促進思政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微形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

(一)轉變傳統思政教育理念

一方面,應樹立“即時性”理念。“即時性”是微博、微信等平臺的最基本特點,高校學生普遍應用微形式平臺,而這種“即時性”幾乎已經消除了信息傳播的過程,使消息傳遞與分享成為瞬時過程,實現了信息傳播的一對多、多對一及多對多。借助于微博、微信平臺,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緊跟大學生節奏,轉變傳統教育方式方法,開通微博、微信等客戶端,堅持“即時性”理念,通過微形式平臺對最新時事熱點問題加以,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和討論,使學生借助于新型載體進行業余學習,同時,結合思政課堂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應在微形式平臺上就熱點話題同學生開展討論,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鍛煉其思維能力。當面對突發性事件,應借助于微形式平臺,對事實進行,阻斷謠言散步,科學地引導輿論的走向。另一方面,注重樹立“多維互動”觀念。包括師生、生生、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思政教師可結合教學計劃,借助于最新時事熱點作為案例開展教學,課后要求學生結合課堂所需內容,在微形式平臺上發表自己對于該事件的認識和評論,教師可參與其中,就評論展開集中點評,針對好評論給贊,也可一對一開展交流,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拓展了課堂教育。不僅如此,微形式平臺有很多熱點實踐、娛樂八卦、讀書小組等話題,學生之間可就感興趣的話題與其他學生開展交流、互動,自由表達自我觀點,極大地提升了其獨立思考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家長、教師之間的互動也十分方便,教師定期學校及學生動態,與家長共同分享學生學習及生活情況,有助于合力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提高思政工作效率。

(二)構建“微形式”思政教育運行機制

加快構建微形式運行機構。在高校黨組織、團組織的領導下,制定科學的思政教育目標,并加強對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高校黨委及有關部門應提高對“微形式”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認識,構建高校微形式平臺運行小組,由主管領導、教師等作為組長,宣傳部門負責“微形式”平臺的管理、監督,團委及學院輔導員、思政教師為小組成員,協助開展運行工作。思政教師機學生干部、黨員骨干力量等也加入其中,共同開展調研,掌握學生最新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思政教育思路及方案。建立健全“微形式”保障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由掌握“微形式”技術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負責微形式平臺的正常運營與管理,解決其運行中可能面臨的技術問題,加強監管,一旦遇到搖言、不良信息散播行為,及時加以阻止和刪除,并加以處理,確保各部門微形式平臺科學運行。不僅如此,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為微形式平臺設立專項資金,用以保證該平臺的管理、維護與專業人才的培養,構建“微形式”思政教育聯動機制。加強對各環節、各級教育的引導與監管,構建以高校思政教育微形式平臺為核心,各級微形式平臺相配合的全方位、立體化管理運行體系,同時,嚴格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形成高效地聯動處理機制。

(三)打造“微形式”思政教育平臺

構建思政教學“微形式”平臺。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在大學生中的廣泛普及,構建思政教學微博、微信平臺,使思政課程由課堂延伸至課外,擴展師生視野與溝通途徑,更好地促進互動式教學。借助于微形式平臺,開展特色化引導,調動學生的思政學習積極性。要求學生加入微形式平臺,教師可不定期地教學成果與心得、體會、課件等內容,實現資源共享。加快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如在微博上進行紅色電影《血戰臺兒莊》超鏈接的,組織大家觀看,并通過微博組織學生對該電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培養愛國精神,感受如今的幸福來之不易,并對自我思想上的不足進行自我感悟。借助于“微形式”平臺進行引導,培養大學生的自覺學習意識。一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借助于教師引導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提高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另一方面,構建組織“微形式”平臺。借助于“微形式”平臺,為各級團組織、團支部等提供建設、組織、交流及展示平臺,加強團組織與大學生間的交流與溝通,實現良性互動與合力效應。

(四)創新“微形式”思政教育內容

借助于微形式平臺思政教育內容,應注重內容與時俱進,確保師生緊密聯系,引導教學目標順利實現。一方面,加強思政教育信息的整合與加工,以微形式平臺作為中介,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具體而言,所的思政教育內容應當具有鮮明的時展特點,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核心,注重創新及信息的多樣化特征。通過制定完善的保障政策,構建思政教育資源庫,對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多方面內容錄入其中,增強教育信息的比重,維持思政教育的優勢。同時,應把握時代需求,結合時政熱點難點問題,將其加以梳理分析,形成通俗易懂教育內容加以,增強思政教育的時代氣息與吸引力。教師還應注重把握好思政教育信息的質、量關系,擴展信息量的同時,還應保證質。另一方面,應注重兼容包并,提高思政教育內容的吸引力。要求微形式平臺所的思政教育內容涉及面廣,如國、內外時政熱點、學術專家觀點、身心健康、娛樂、民生等各方面信息。同時,該平臺應登錄邊界,使學生隨時對有關信息加以瀏覽,發表意見,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所教育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生,提高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如可設置就業服務版塊,培養學生科學的就業及擇業觀念,或構建勤工助學板塊、助學金資助板塊等,為困難學生提供幫助。還應構建心理學模塊,為學生提供有效地心理訴求途徑,幫助其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其良好發展,構建生活板塊,解決其對餐廳、宿舍、圖書館等所存在的意見,完善服務系統的同時增強思政教育與引導。

三、結束語

總之,新時期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載體的支持下,高校可以有效獲取更豐富、多樣化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思政素質的提升,幫助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借助于“微形式”的強大溝通功能與信息傳輸功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繼而更高效地開展思政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逐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作者:甘曉涌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唐艷.高校利用微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思考——以湖南省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9(5):219-220.

[2]王云海,李峰,李彥.利用微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2,21(2):198-200.

[3]劉琳,李英.高校學生使用微博和社交網站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基于南京理工大學的調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