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夢”思政課改革與途徑

時間:2022-09-18 11:35:26

導語:淺談“中國夢”思政課改革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中國夢”思政課改革與途徑

【摘要】在中國夢的視角下,在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改革大學生的思政課勢在必行。它是抓住大學生思想的陣地,讓當代大學生不再多元化信息沖擊下,不迷失自我,確立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在中國夢視角下,本文試探討應用型高校思政課改革途徑

【關鍵詞】中國夢;應用型高校;改革

一、應用型高校內涵

應用型大學是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的高校教育系統已經成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體系,高校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的階段,但是隨之而來的教育結構性矛盾卻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日益嚴重。要解決高校教育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矛盾,解決部分地方高校的辦學定位問題,引導這些高校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融合發展之路,推動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和質量提升,全面增強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中國夢視角下應用型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必要性

(一)思政課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

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過程中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十三五”時期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全會明確提出“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充分體現了中央對轉型發展改革的高度重視,為“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進一步堅定了高校轉型發展的改革信心。

(二)思政課改革是當代大學生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中國夢”的提出與大學生成長成才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多元化的思想沖擊下,很多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的理想信念模糊。“中國夢”教育能夠在大學校園中形成一種積極氛圍,使大學生理性看待個人主義,更多地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取向,自覺抵制市場經濟帶來的消費主義和商業意識形態,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全面發展。

三、中國夢視角下應用型高校思政工作的對策

(一)堅定應用型高校學生的思政課融入“中國夢”的理想價值教育

當代大學生都是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一代,面對經濟全球化、國際形勢復雜化、文化思潮多元化的沖擊,加上應用型普通高校學生自身教育背景、家庭教育狀況等實際情況,部分大學生又不能正面看待,容易放大社會發展中的一些負面因素,個人的理想信念呈現新的特點。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把“中國夢”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共同夢想,讓大學生找到歸屬感,找到自己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念,不再迷失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浪潮里。堅定不移地把“中國夢”融入應用型高校思政課的基礎。是我們這個時代大學生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礎,是現實的時代需求。不是過去不是未來,而是現在一代人的追求。

(二)把應用型高校的思政課踐行“中國夢”滲透于社會實踐的各個環節

提升應用型高校學生對“中國夢”的認知踐行,首先要形成學校組織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長效機制,把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納入到學校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教學計劃當中去。應用型高校的宗旨是其學科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思政課上既要講清楚理論又要與學生所學專業的實踐相結合;其次要注重融合應用型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將“中國夢”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實際行動中。應用型高校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良好的社會實踐教材。使應用型高校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中國夢”的理解,進而從行為上認同“中國夢”,最終身體力行去踐行“中國夢”。

(三)針對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確立認知踐行“中國夢”的內容

在踐行中國夢的內容上要針對不同學生自身差異,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確立切實可行的“中國夢”內容。為不斷提高應用型高校學生對“中國夢”的認同度,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載體,創新教育方式。具有思政教育主渠道地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重要的改革對象,要通過體驗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教學方式增強理論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要結合社會及生活中的新變化和學生接受理解習慣的特點,舉辦富有時代特色的“中國夢”認知踐行教育活動;結合所學專業的差異性,舉辦富有應用型高校文化特色的“中國夢”認知踐行教育活動;結合應用型高校所處地方區域環境,開展富有應用型高校地方環境文化特色的“中國夢”認知踐行教育活動,讓應用型高校學生把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奮斗拼搏的理念內化為學生的信仰,外化為學生學習、生活及實踐的行為準則。

總之,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群體所處在的年齡段是其人生的關鍵點和轉折點,他們對于“中國夢”的認知理解,往往會與自身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實習、社交、戀愛、就業以及家庭聯系起來。因此,在應用型高校中深入開展“中國夢”認知踐行教育,多角度把“中國夢”融入到在校生教育階段的全方位、全過程,引領廣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發奮十分重要。

作者:蔣芳 單位:營口理工學院化工系

參考文獻

[1]史文清.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思想理論成果[N].學習時報.2013(001)

[2]姚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

[3]張玉紅.新形勢下提升思政教師素養及優化思政課實效性的思考[J].人生十六七.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