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解析
時間:2022-07-26 03:05:21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而開展的例行工作,更應該細化為高校的一項切實可行的日常工作,融入高校的工作體系。文章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黨團活動與社會實踐、構建融入載體、完善保障機制四方面探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團活動
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這“向四個方向看”是科學的、合理的方法論,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找準了切入點,定下了發展基調。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總結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種精神,每一種精神都可以也應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團組織活動與社會實踐、校園硬件載體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中找到契合點。因此,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工作者所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根本,通過扎實的理論闡述與講解為大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言傳身教與教學方法創新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思想道德素質理論體系,認知、認同并自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涵,才能為延伸展開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等其他形式的教育提供可能。1.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修訂工作。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革新,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簡單精煉地提煉出精髓,并分層次、與章節對應地融入教材的每一個板塊,一方面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注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服力;另一方面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政治性培養相得益彰,潛移默化使學生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正和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與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最為密切,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要加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章節并及時修訂,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將其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將“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論來源、精神內核與當代價值明確提出、詳細闡述,重點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于自我道德修養的深刻理論、將德育縱深貫穿人生的始終的價值要求,生動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六種精神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內圣外王”等內容,并以其為根本,由點到面,具體化輻射到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章節,例如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深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激發學生對愛國主義的共鳴等,對這些內容進行分層次具體詮釋,從而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將“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的思想在“法律基礎”部分詳細闡述,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法律制定的道德來源和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加強大學生對“法制”的深刻理解與認可。同時要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德育方法,要多講述中華歷史典故,借鑒古人關于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優良方法講述整門課程的故事,增強其他章節內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不同維度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夠系統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與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為一體的整體邏輯。2.定期開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為學生理解并認同教學內容提供現實榜樣。一方面,德育教師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參加全國范圍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討會,通過多種渠道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動態,高校也要舉辦常態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訓班,通過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習、培訓模式,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會貫通,融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之中。另一方面,有了深厚的道德理論基礎,教師務必將其外化于行,發揮言傳身教的模范效應,就要以分析具體時事熱點問題、表達充滿正能量的言論、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來彰顯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一是將國家大政方針、社會熱點問題與歷史類似的時期作對比,舉例說明施政者基于何種家國情懷,采取了何種解決措施,并得到什么樣的反饋和效果來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同時增強大學生對先賢大德道德上的欽佩,充分培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二是辯證地看待社會熱點問題,提出利國利民的見解,懲惡揚善的解決辦法,彰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社會責任意識;三是與學生進行良性溝通,為學生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尊重和包容學生的缺點,耐心提出整改意見,用心詮釋“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的個人修為。3.在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要著重培養學生自我養成思想道德素質的意識,強化考試對于學生認同并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督促作用。要積極探索如何讓學生從內到外地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途徑,借鑒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手段來養成謙虛的性格、篤行“窮則獨善其身”的隱忍精神來逼迫自己厚積薄發、堅持“知行合一”的方法論來將思想道德素質外化于行,等等。同時,重視通過考試來檢驗并督促大學生加強平日里的思想道德素質積累,加強發散性試題的比重,激發大學生主觀發揮的積極性,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體概念的把握、各部分內容的理解、踐行的方法直接體現在題目中,例如要求考生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與書本上的基本原理相結合,深刻剖析當前社會現象;旁征博引先賢大德的光輝事跡,指出可對當代的借鑒之處等。這就要求學生注重平時積累,將德育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間斷地通過身邊每一件小事深入反思自己思想道德素養上存在的不足,樹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方法的意識從而加深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里認同,發自內心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黨團組織活動與社會實踐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黨團組織活動,通過黨課教育以及形式豐富、內容與時俱進的黨團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脈相承的歷史感,協助促進大學生從整體上和內容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形成正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結合專業學習和校園生活,將其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同時在校園內形成德育的良好氛圍。1.高校要重視在黨課教育中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當代故事。從思想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并發展的適合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找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的血脈聯系有助于教育對象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淵源,充分用“以人為本”“仁者愛人”“大道之行者,天下為公”“重民本”“求大同”等歷史經驗闡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并將長期領導中國人民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歷史必然;用“守誠信”的精神追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歷史根源;用“講仁愛”“仁義禮智信”“國之四維,禮義廉恥”的價值追求講述當代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故事,極大深化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科學內涵,進而提升教育對象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心理認同,從而切實去培育和踐行。2.高校要提倡古為今用的理念擴大團課教育陣地。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團課的主旋律,因此要找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與傳承關系,加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分量,二者相輔相成共同融入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基因,例如:國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和社會層面上的倡導與“忠君報國”“天下大同”的倫理思想有一定程度上的引申,而個人層面上的倡導更可以用“見賢思齊”“自強不息”等思想對個人形成強大的自我約束力,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追求要與古代的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并在新的時期對其有所超越,秉承這種思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多多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為主題的團課,在傳統節日前后講述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與典故,例如端午節如何體現古人對“忠義”“正義”的追崇;春節如何體現中華兒女對“尚和合”“求大同”的美好祈愿;重陽節如何體現中國人對老人的“仁愛”,從而喚醒大學生內心中的民族意識。同時,分不同課次將“禮義廉恥”對國家的重要性、“仁義禮智信”對人生的影響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思想,通過鮮明的人物事跡來講述,潛移默化地感染大學生的價值觀,激發他們培育高尚品德的積極性。3.倡導大學生走出校園,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中華文明向來強調為了具備圣人一樣高尚的人格,就一定要“事上練”,通過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來升華自己的思想品德。要求學生自己探尋實踐渠道,用實際行動去詮釋“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道德要求,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在實踐計劃書、實踐報告等書面文件上多引經據典,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作為一項標準加入到實踐目標、實踐意義、實踐結果的評價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曝光率與話語權。同時,號召大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項目,身體力行地為社會需要服務,解決百姓的實際生活問題,通過這些感受自己的人生價值,生動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硬件與載體建設
要充分發掘校園硬件設施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依托校園硬件設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載體。1.依托學校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古跡,勤加組織號召大學生參觀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每一座幾千年來不斷積淀傳承中華民族智慧和汗水的城市必然具有鮮明且獨特的歷史底蘊。如沙皇俄國時期的黑龍江各國勢力盤根錯雜,俄羅斯移民在哈爾濱建造了著名的索菲亞教堂,企圖將哈爾濱“和平演變”為東正教勢力范圍,哈爾濱人雖然大多為關內遺民,卻也不忘根本,克服重重阻礙建成了極樂寺,體現了他們背井離鄉也不愿與中華文明相背離的民族風骨,用一顆中國心彰顯了“求大同”的深刻含義。哈爾濱文廟更是現成的教育基地,昭示了儒家文化在遠離中原的蠻荒之地仍然居于思想文化上的正統地位。一座城市的歷史教育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不僅要向當地的大學生普及城市歷史,更要認真發掘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拉近歷史與當代的時間距離,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在自己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地加以感悟并受到感染。2.充分利用校園場館建筑,營造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氛圍。一是學校允許各級機關單位和學生組織充分利用建筑內的墻壁,將白墻變成宣傳板,群策群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制作成文字與圖片結合的宣傳板,懸掛到食堂、寢室樓、教學樓、機關和學院辦公室的墻壁上,縈繞在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境里,讓大學生一點一滴地從每天看一眼到耳熟能詳;學校要以校園建設為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在校舍建筑風格、道路命名、標志性宣傳標語等方面都可以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使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徜徉在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二是與網絡平臺建設一道,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輿論宣傳體系,在學校日常廣播中加入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板塊,在各級學報、校報中征集發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關文章和資料,一方面讓學生通過感受學校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形成一種思維模式,即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維來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3.加大學校各級網絡平臺建設力度,與時俱進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效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務必與時俱進,緊緊占據網絡平臺的宣傳主動權,牢牢把握住網絡輿論與價值觀引導方向上的正確性。一是形成從學校主頁到班級微信公眾號的全方位、立體化的網絡體系,形成逐級逐層監管的良性制度,保證基層網絡平臺與學校指示一以貫之,合理有序將學校網絡的文件與主題高效傳遞至基層。二是密切關注中央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新指示精神,及時更新至網絡平臺上,一方面凝練概括,通過改編成漫畫等手段總結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與格式,另一方面與學校特色與班級情況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調動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達到過目不忘的境界。三是加強各級網絡平臺板塊結構優化,增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板塊,用每天一個傳統經典故事、中國傳統節日解析、一天一則成語等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宣傳形成制度化、常態化,杜絕一日曝十日寒的不成體系的宣傳模式。
作者:許靜波 王春朝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 上一篇:旅游文化在中職旅游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體系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