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人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11:20:00
導語:統計人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計通過數字反映和描述事物的發展規律及發展過程。任何事物都有其數量特征,且量變決定質變。所以,統計便深入、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同其它各項工作一樣,統計工作也由人來做,由人來完成。工作的特點決定了決定著人的特點;人的特點又影響了影響著工作的特點。當各位同行運用統計方法和統計數字,將發展規律和發展過程分析得深入淺出、淋漓盡致的時候,是否對自身的狀況和特點也能心知肚明呢?
“好人”不干
筆者不才,好歹拿了兩個本科、一個碩研,沒有一個是統計專業。上大二時,見新生中有一班工業統計專業,不禁做“無知者無畏”狀:“統計也有專業?”誰料想,畢業分配,唯一一個市統計局的名額便落到“服從分配”的筆者頭上。曾有一老兄聞訊莞爾一笑:“你就等著頭發白吧。”18年后,預言不幸而中--人雖剛過不惑,卻已華發早生、雙鬢染霜。
人生在世,無論做人做事,總有好賴之分,盡管兩者間往往沒有明顯的數量界限,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開始干統計這個行當,在下便聽說過“好人不干”的說法。不愿干的是哪些“好人”呢?積近20年的觀察,起碼已略知一二。
想發財的人不干統計。當老百姓聽到公布的物價指數與自己的感覺不符時,難免遷怒于統計部門。其實,統計人何嘗不是兩袖清風?如果不偷偷摸摸干點違法構當,比如把企業秘密透露給競爭對手,所謂統計信息的商品化便永遠是一種美妙的理論和誘人的設想。曾有一位自己給自己既當老板又打工的準商人,聽到筆者一年的收入總額后笑言,你一年還不如我一天掙得多。曾有若干昔日的同事,再見面時,都是十足的大老板模樣,一副衣錦還鄉、榮歸故里、風光無限的派頭。所以,雄心勃勃,立志成為億萬富翁,像比爾·蓋茨一樣、使自己的名字與產品同時譽滿全球的人不干統計;小富即安,當個百萬富翁,至少是名車豪宅、送一輛“寶馬”作為女兒18歲生日禮物的人也不干統計;就是那千千萬萬尚在給別人打工,一個月炒一個老板、但還時時夢想有朝一日也能自己給自己當老板的人都不能干統計。
想升官的人不干統計。畢業報到,剛剛找到、邁進統計局的大門,老同志便做了如下描述:同樣是到縣里辦事,統計局長來了,有個科長(當時,本地各區縣還未設統計局)搭理你就不錯;而物資局科長駕到,縣太爺屈駕全陪,且煙酒、土特產伺候。盡管我們從實際出發,看事不看人,但在“看人下菜碟”的官場上,在某些滿腦子官本位的大小官人眼中,統計的地位也可窺見一斑了。盡管“官出數,數出官”是一些地區存在的客觀實際,但統計往往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堅信“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不干統計,因為現如今有不少想擔“大任”者卻不想“乏其身體、勞其筋骨”;跑官要官、以權謀私、不擇手段往上爬的人也不干統計,因為統計無權,也不可能以權撈錢;即使是大大的“清官”、“當官要為民做主”的“公仆”,也未必會干統計,因為沒有必要的權力和權利,就很難真正做主。
想做大學問的人不干統計。做學問離不開統計;有了統計,這學問便更有價值。做學問需要博覽群書,需要旁征博引,需要由此及彼,需要由表及里。但身為統計人,想做大學問,往往是有可能沒條件。雖然你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基礎資料,但你不是學者,你沒有那樣充裕的自由支配時間,沒有必要的研究環境,你必須不斷地重復著自己的“簡單”勞動。當我講述統計局加班加點的故事時,局外人張大了吃驚的嘴巴、閃爍著迷惑的眼神,好象在聽天方夜譚,又像聞到“真實的謊言”。所以,一心拿個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青史留名的人不干統計,否則就難以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只想著書立說或是“桃李滿天下”的人也不干統計,而只能把統計作為干事業的一種工具;就是只想平時不坐班、有個寒暑假、還時不時兼課掙點外快的人也不能干統計,因為統計人不僅公務繁忙,且還要經常奉送一些自己的自由時間。
賴人干不了干不好
雖然“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是一種客觀存在,但要把你、我、他都放到統計這個崗位上,“十八班武藝”練一練,大概還是能夠分出行與不行、是好是賴的。“吃嘛嘛香”、干嘛嘛不靈的人,干統計當然不行。但有的人,干得了別的,干統計就未必能干,更未必能干好。在中國,各級政府統計部門人員的平均學歷或文化素質,大都高于同級政府的其他部門。但文化水平高的人未必都能干好統計。
沒一點數字細胞的人干不了統計。有些人,胸中無數,既照顧不好全局,也照顧不好自己。經常點錯小數點的人當統計局局長,只能在聽相聲時一笑了之。還有個別當領導的,一說數字就煩就頭疼。曾有不只一位電視臺的編導人員反映,為了使某些領導把統計數字念順,不得已在其目光正前方特設大屏幕顯示,但“主演”依然是滿頭大汗。這樣的人,做官可以,干統計不行。
沒一點組織才能的人干不好統計。在一定層面上的統計人員,大都要設計方案、并按方案開展調查。當然,層面越高,涉及面也越大,范圍也越廣。正所謂“運籌于帷幄之中,決策于千里之外”。有的人,或專業水平很高,或研究能力很強,或一技之長誰也比不了,但只能關著門、自己和自己玩兒。這樣的人,即使賦予權力,也難以運動廣大群眾,為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去奮斗。
沒一點文才口才的人也干不好統計。如果把統計的成果按形式簡單地僅劃分為兩大類,那么,一類是數字資料,一類是文字報告。不少大學畢業的高才生,寫一段文字卻是言不成句,句不成章;詞不達意,文不對題。這樣的人,當然干不好統計。而即使當一名統計員,也時常需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解制度和方案。見人就臉紅,或是天生內向、拙嘴笨腮、肚里有貨倒不出的人如何勝任?
統計出人才
“好人不干”,賴人干不了干不好,所以,要能在統計這個行當里干上若干年,摸爬滾打,耳濡目染,錘煉熏陶,即使小錯不斷,只要大錯不犯,是一定能大有長進的。正因為如此,筆者干統計已逾18年,時時有“痛并快樂著”的感覺。想當年,讀在職碩士學位時,財政老師布置我們若干學子做課堂重點發言,主題是劉仲黎前財長的年度決算、預算報告。隔行如隔山。眾同學均置師命于一旁,只從自己的本行如手,侃侃而談一番。唯筆者手捧一份報紙上臺,就報告所列數字中隱含的玄機做了幾點簡單剖析。其反響大大出乎意料:下一個發言者第一句話是“某某厲害”;老師則感嘆“看來我班同學中藏龍臥虎呀”!其實,我不過是運用了統計工作中一些最基本的方法而已。
在筆者的統計生涯中,曾多次主持不同處室的工作,便每每“告誡”新來的年輕人:“我不要求你們一生熱愛、從事統計工作。我主張把‘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個人意愿的實現相結合。如果認為不能實現個人價值,隨時可以提出調動。但作出決定之前,投入地去做統計工作,你們會有所收獲。干幾年統計,終身受益”。
因為統計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是統計人通過統計引導更多的人去認識客觀事物,所以,統計人對自己所描述的事物也會多少有所認識。我曾經和組織部門的官員坦誠交流。對方云:統計工作專業性太強,統計干部橫向交流的余地太小。我以為:統計數字涉及經濟和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統計人去從事各行各業都能適應。不是嗎?從事任何一類專業統計,你就必須也完全可能對這個專業略知一二。在統計部門干過若干年各專業統計,去從事任何其它工作都不會被內行人視為太“老外”。
因為做統計工作要摸爬滾打、吃苦受累,所以,統計人到任何其它的崗位上,都往往被視為一條好漢。即使是一個統計師或主任科員,也有可能擔綱主持、組織全行業或全地區的大型調查,這就鍛煉了統計人的組織協調能力。筆者所在的政府大樓內,幾十個委辦局,每天走得最晚的、經常挑燈夜戰的,一定是統計部門。“這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工作需要。但這確實鍛煉了統計人吃苦耐勞的品質和意志。長期置身“清水衙門”,大多數人兩袖清風,這又造就了統計人默默無聞、甘于清貧、無私奉獻的精神。年年講報表,經常寫報告,無疑還培養了統計人的文才和口才。如此,統計人還有什么苦不能吃、累不能受,什么樣的工作干不了呢?
所以,無論是組織部門選拔干部,還是公司企業網羅人才,如果發現候選人有統計經歷,實在應該另眼相看,重點考察。如果能不斷有更多的統計人走上其它的工作崗位,則既是國家、人民之幸事,也是統計人之幸事。不過,統計的陣地也需要有人堅守。我在基層調研時,一位街鄉的老統計員說,很多統計人正在唱《沙家浜》第一場--“轉移”了。我答,有人唱第一場,就得有人唱第五場--“堅持”。無疑,堅持的人或許會犧牲一些個人利益。我想,他們應該像“18棵青松”那樣,“蓬勃旺盛倔強崢嶸”,“崇高品德”永遠贏得“人稱頌”。
個人雜感,如有冒犯同行尊嚴、有損形象之處,權當戲說。
- 上一篇:企業統計制度改革探究論文
- 下一篇:工商局長在食品安全示范店授牌儀式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