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統計指標系統結構

時間:2022-09-09 03:32:41

導語:經濟社會統計指標系統結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社會統計指標系統結構

一、解讀科學發展觀

回顧這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關于發展的觀念變化,特別需要關注以下幾個節點。首先是確立了發展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在早期主要體現在關注經濟增長的速度。在此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經濟結構失調問題,為此引起了對經濟增長質量的關注。在發展的理念上,單一的經濟增長逐漸為包含經濟結構、經濟效率、經濟公平等內涵在內的經濟發展理念所取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中國發展內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要走內涵式經濟發展之路,必須依賴科學技術在各個層面中的應用。到21世紀,科學技術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的高度,技術、制度等各個層面的創新成為實現發展的最重要途徑。關于小康社會建設的戰略方針在科學發展觀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標志著將發展的目的———改善民生———直接體現在發展的要求之中,是此后所謂“以人為本”理念的明確體現。實際上,這樣的理念與國際經驗也是相銜接的??沙掷m發展觀是整個人類面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而形成的共識:發展要成為可持續的,必須要依賴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這三個支柱的共同作用。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豐富了小康社會建設的內涵,同時也包含了從經濟發展到社會發展、從精神文明建設到社會建設的理念提升。

二、發展的若干基本要素及其邏輯關系

首先,發展依賴于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這三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三者構成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支柱。從關系上看,三者體現了從經濟系統到社會系統、從社會系統到自然體系的層層包容關系。從廣義上看,社會系統包括經濟系統,也可以從狹義上定義社會系統,將其視為以經濟系統為基礎、集中體現人與人關系的目標系統———在經濟體系所提供的物質基礎之上,實現全社會各成員共享的制度性結構。如果該系統不能正常運轉,就不能為經濟系統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此意義上,社會系統是經濟系統的前提條件,構成對經濟系統的約束。進一步看,自然系統能否支持人工系統的經濟和其他社會活動,有兩個產生于人工系統內部的因素至關重要。第一是人口,人口再生產不僅關系到人類自身的繁衍,其規模和分布是決定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規模和內在關系的重要因素,并且決定了人工系統向自然系統索取基礎物質資源的規模和方式,是影響經濟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間關系的重要因素。第二是科學技術,一方面,發展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類依賴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對自然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程度,另一方面,人類要著眼于未來維護與自然體系之間的和諧關系,還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

三、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社會統計指標體系

(一)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國民經濟核算是整個經濟統計的“龍頭”,對其進行歸納,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基本內容:①經濟產品的供應與使用/需求,供應來自國內生產和國外進口,然后被國內生產、國內消費和投資所使用以及出口國外;②經濟價值的創造和收入形成,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經濟價值,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分配形成社會各成員手中的收入;③資金籌集與投資去向,投資包括非金融投資和金融投資,籌集的資金首先來自當期收入,其次來自金融交易形成的借入;④財富存量及其變化,特定時點上的財富存量既是經濟過程的起點,又是經濟過程的結果,會因為經濟使用/處置而減少,也會因為經濟積累而增加;⑤對外經濟,通過國際收支統計將一個經濟體的所有對外經濟活動概括其中。通過核算形成一系列經濟指標,其中最綜合的經濟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國民可支配收入,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儲蓄,國民財產,貨物服務進出口,國際收支總差額,儲備資產,等等。

(二)社會統計和人口統計圍繞整個人口和社會系統及其發展所進行的統計至少應包括以下方面:①人口統計,首先是特定時點上的人口數和人口結構狀況統計,然后是特定時期內的人口動態統計,既包括出生死亡引起的自然變動,也包括遷移造成的機械變動,變動的結果不僅改變了人口數量,還改變了人口的構成。②家庭和社會組織狀況統計,首先是家庭組成狀況統計,包括家庭數、組成規模、分布狀況等;進而是從社區到城鎮以及不同層次行政區劃的組織狀況統計;最后是社會等級、分層狀況及其流動統計。③收入、消費、積累、財產狀況統計,反映經濟活動所決定的人類物質生活狀況以及社會分配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狀況。④時間分配和閑暇狀況統計,反映不同類別活動對時間的占用和利用,從時間上反映人類生活的質量。⑤教育、醫療衛生、體育、文化娛樂狀況統計,從服務供應角度進行統計,反映一個社會教育、醫療衛生、體育、文化娛樂事業發展所達到的水平,同時從接受者角度進行統計,反映這些服務施加于人身上使之所達到的生理健康和文化素質水平。⑥就業與謀生狀況統計,通過總數統計和分組統計反映有經濟活動能力人口的勞動參與狀況,就業及失業狀況,工作條件和報酬水平。⑦社會保險與福利狀況統計,反映社會通過市場和非市場手段為人的健康和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基本生活保障所提供的服務。⑧環境和公共秩序與參與狀況統計,一是環境統計,通過社區基本環境狀況指標反映人們居住環境的適宜狀況,二是社會參與和公共秩序狀況統計,反映通過社會參與和社會安全體現的生活質量。

(三)資源環境統計指標體系從廣義來講,環境統計包括了資源統計,但從狹義上看,資源統計與環境統計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部分,二者與經濟社會系統的聯系是有區別的。資源是提供給經濟社會系統的物質資料,環境對于經濟社會系統則主要具有空間、生態意義,所以,資源統計一般著眼于存量多少以及存量所發生的變化,環境統計則關注功能質量以及質量發生的變化。資源統計要分不同資源種類進行。當前我們所關注的資源主要是礦物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水生資源、土地資源等,所構造的統計指標體系一般包括以下組成部分:①資源存量統計,以資源特有的實物單位表達該資源的總擁有量,同時要通過不同分組體現資源的結構特征;②資源增減變化統計,反映在一段時期內資源所發生的變化量,條件允許時,應該按照增加、減少分別統計其變化,同時要區別變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引起還是自然原因所引起。環境統計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廢棄物和污染物排放統計,是針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產生的“副產品”進行統計,如標題所示,統計對象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廢棄物,一般按照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三種形態進行統計,二是污染物,是對廢棄物中所包含的污染物質進行統計。統計過程中要刻畫以下特征:排放了多少(排放量指標)、排放了什么(排放結構指標)、誰排放的(污染源指標)、排放到了哪里(排放目的地指標);②污染削減和治理管理統計,統計對象是人類為了減少排放、減少排放危害、改善環境質量而采取的行動,統計內容主要集中在為削減排放、廢棄物處理、環境治理和綜合管理所形成的投入,包括人力投入和機構指標、當期投資指標、當期經常性支出指標等,進而可以延伸到削減和治理結果統計;③環境質量和生態功能統計,是著眼于環境總體的質量和生態功能進行統計,一般要區分水環境/生態系統、陸地環境/生態系統、大氣環境/系統,分別根據其環境質量和生態特征設置指標。

(四)科技統計指標體系科技活動一般被概括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三大類活動,其內容可以用“投入-過程-產出”來概括。科技投入統計主要從人力和資金兩個方面設計指標,反映為開展科技活動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包括當期投入,比如科技經費支出、為科技投入花費的時間,也包括累積形成的投入存量,比如服務于科技的資產總額、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數以及所包含的人力資本等;科技過程統計關注科技活動本身,通過在研項目活動規模、進度等反映科技活動狀況;科技產出代表科技活動的成果,由于科技活動的產出成果滲透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難以單獨表現,因此,科技產出統計指標的開發要遠遜于投入指標,可直接觀測的指標主要有論文數、專利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