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國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7 05:21:00

導語:統計與國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計與國事分析論文

“十五”規劃綱要描繪了新世紀初期中國的發展前景。有記者觀察統計,規劃中的統計指標由“九五”規劃的105個減少到38個,且三分之一關系人民生活。筆者無意進行重復統計,但學習綱要后卻感到,幾乎沒有一個指標是與人民生活毫無關系的。誰能說產業結構、運輸能力、進出口規模不是與人口就業、經濟發展、收入水平提高密切相關呢?誰又能說森林覆蓋率、城市綠化率、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呢?其實,無論指標多少,作為規劃,任何文字其實都是為以統計數字顯示的規劃目標進行詮釋。倘若對統計一無所知,自然無法真正深入深刻解讀規劃報告。遙想當年,“翻兩番”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口號,但有多少人清楚其實質內容呢?今天,當我們鎖定“新三步走”的目標時,是否每個人都知道每一步意味著什么呢?“兩會”期間,有網民在人民網上發出帖子:誰能告訴我,GDP是什么意思?于是,熱心人便各抒己見,莫衷一是。而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質疑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公布的物價指數與自身感受為何不一樣。顯然,多一些統計知識,就更有利于我們的人民更有效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從另一個角度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以統計數字體現出的浮夸風,曾給人民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在即將實施的農村稅費改革中,如果有基層干部以虛報的畝產核定納稅額,會給農民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后果也是可想而之的。懂一點統計,有利于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走筆至此,我靜心細想了一下,短時間竟沒有想出有什么工作與統計毫無關系。每天早晨,走出家門,遇到第一個正在工作的人是電梯工。就想,若把他或她的工作內容排出一個時間序列,把每段時間內的流量做一個記載,并進一步把人員按不同標志進行分組,一定能得出一些有關工作與生活的規律性結論。而季節的差異、作息時間的調整、居民構成的不同,都會改變現有的規律、而產生新的規律。接下來,走在大街小巷,登上公共汽車,進入地下鐵道,如車流量、客流量、通過能力、運載能力等統計概念便油燃而生。就是環衛工人清掃道路,也存在著人員與路段長度、路面面積的數字關系。

筆者上大學期間,見新生中有一班工業統計專業,不禁做“無知者無畏”狀:“統計也有專業?”這種近乎弱智的發問,與其說是無知使然,不如說是緣于統計的無處不在、司空見慣和習以為常。比如,統計對于各行各業的企業:都既可以反映某一特定時點上的現狀,也可以反映一個特定時期內的動態;既可以反映規模,也可以反映結構;既可以反映速度,也可以反映效益與效率;既可以反映諸多數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一些質量特性;既可以反映自身情況,也可以反映有關的方方面面……如此,統計的作用絕非財會或其他管理、核算活動所能替代。而統計的這種作用,同樣體現在農業生產、科學研究、醫療衛生、文藝體育等各個領域。不管你意識不意識、重視不重視,統計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問題只在于你是否注意去發揮其作用,發揮的程度如何。

一個不懂統計的領導往往認為:統計只為政府服務。首都鋼鐵公司的董事長則說:“一個企業的領導人,離開統計就無法工作。”所以,公司的主要統計資料,每天早8點前就放到各位老總的辦公桌上。我以為,這與首鋼的發展是不無關系的。北京西單商場意識到:企業需要的統計信息包羅萬象。所以,商場早在數年前就實現了對統計的信息化管理,每天可以隨時提供各種商品細到品種、型號的購銷數據;可以搜集到本商場以外的多方面的統計信息。當然,統計不僅僅對管理才有意義。一個工人、農民、售貨員、服務員、醫生、教師……難道不能通過絕對數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成果、通過相對數了解自己的水平和效率、通過平均數對比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和差異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社會上有那么一些人,干的是百分之百的統計,卻不尊重統計科學及其規律。比如,某些社會調查機構。他們在選擇樣本單位時,往往無意或有意忽視了其隨機性、代表性及由此帶來的誤差程度。為什么不同的調查公司關于同一時段電視收視率的調查會得出不同甚至趨勢相反的結論,就在于違反了統計的科學性。顯然,這種現象會混淆視聽,誤導公眾。看來,各行各業的人學好用好統計,不僅有利

于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有利于統計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做出更多更大更有益的貢獻。

近日,新世紀首期國債上市,受到百姓普遍歡迎。用朱鎔基總理的話說:半天就搶光了。這一方面出于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在于許多普通市民進行了數字間的比較。一個是基數不變,周期較長,但利率高且不征稅;另一個是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加利變本,但利率低且還要征稅。孰優孰劣,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或有人以為,這是一個經濟問題。正確。但這難道不是關乎百姓切身生活、且必須進行數字間的比較嗎?或有人以為,這是一個數學問題。也對。但數學與統計學難道不是關系密切、互有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門學科嗎?比如概率論,其實既是高等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數理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或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生活中的一些數字游戲。但這許多數字游戲中確蘊藏著統計的原理。比如,菜攤上有一大堆西紅柿,攤住告訴你:許挑,一塊五一斤;不許挑,一塊一斤。你一時可能難以抉擇;可能一拍腦袋就決定“挑”或“不挑”。其實,如果你把目光隨意落在所能覆蓋到的某個局部,10個西紅柿中有一到兩個是你不能接受的,那么,你就決定“不挑”;如果不能接受的達到5個及以上,那么,就應該親手去“挑”。這就是抽樣推斷的原理,不過前提是:西紅柿的堆放也是隨意的。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實在是很多很多的。當然,包括筆者在內,我們中的許多人不管收入高低,都沒有這種“斤斤計較”的意識。但如果到了非計較不可的程度,統計的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中國統計》第二期扉頁,刊發了東北財經大學校長邱東教授的特稿,標題鮮明醒目棗“統計使人豁達”。竊以為,先生言之有理。統計助我們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有利于我們在生活中適應規律,而不是逆規律而動。職工平均工資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兩個非常敏感且各方人士關注度最高的指標。高于甚至大大高于公布數字的人士,大多緘口不語,在一旁“沒事兒偷著樂”;低于即使稍微低于公布數字的人士,則往往義憤填膺,指責有人“弄虛作假”。而統計中人則明白,作為平均指標,高于它低于它都是很正常的,上比有余,下比不足。在社會規則日臻完善、且為方方面面所認同和遵守的前提下,統計有助于我們認清并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吃幾碗干飯”。于是,我們便可以“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抒。”當然,統計也不會使我們盲目“豁達”。比如,家長會上,很多家長拿到成績單都喜形于色。但我們知道,絕對值體現的高分或許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水漲必然船高,只有排序才能反映真實水平。這與其說是得益于統計方法和知識,不如說是長期形成的統計意識使然。所謂“學好統計,終身受益”,也并非是說要一天到晚惦記著用統計去分析、解釋遇到的一切問題,而只是說我們的頭腦中應該多一些統計意識罷了。只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