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統計工作的思緒
時間:2022-08-17 04:54:29
導語:醫院統計工作的思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環境下對醫院的管理者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原有統計工作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醫院的實際需求,因此,必須要逐漸向綜合管理統計過渡,向新型統計方向不斷進行發展,有效實現多元化、專題化、綜合化的要求。應該讓醫院統計通過主動參與到醫院管理,使統計范圍擴大到以每個人為基本單位,而不再是原來那種以科室為基本單位,統計工作應該逐步進入規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信息收集,使把統計評價擴展到每一個人。如:每個醫生的經濟收入和效益,手術人次和分類、收治人數和病種等,對每個醫生進行經濟效益、醫療質量和工作強度的綜合管理。使統計信息盡快適應醫院市場化運作。在主管院長和信息科的領導下,信息統計部門負責全院醫療業務、綜合效益等統計,并逐步實現綜合統計的職能。統計室負責有關原始記錄表格和院內報表的設計、制定、修改和解釋。各科室應指定專人做好原始資料登錄、統計工作,按時準確填寫日報、月報及有關資料。各科室報出的數字須經科室負責人審查簽名。統計部門應對各科室的登記、統計工作實行質量檢查和業務指導。統計部門對收集來的原始資料、報表應嚴格檢查審核,科學整理,正確計算,保證數字準確、可靠、及時。
二、加強數據檢查,提高統計原始數據的質量
醫院管理決策的關鍵在于統計數據與否準確,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和完善統計原始資料的整理、收集制度,認真抓好統計工作的各個環節數據質量。
1.加強對病人病案首頁信息的核查對于醫院而言,絕大部分的醫療統計指標都是來源于病案首頁,病案首頁是醫院統計工作的基礎,應該必須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包括對手術與傷口愈合、病人年齡與身份、年齡與婚姻狀況、身份與性別等邏輯校驗;治療效果是否準確,中毒外部原因填寫是否清楚,次序是否合理,疾病診斷是否正確,診斷是否漏填;各級醫師簽名,治療效果與搶救成功次數、搶救次數、住院天數、入院日期之間的邏輯校驗;等。另外應重點核查項目填寫是否遺漏,有效確保各項指標的準確無誤。
2.加強對醫技科室的數據核查對于醫技科室而言,每個醫技科室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有著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質,因此它們也應該采用不同的統計指標,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以下幾點:第一,檢驗科室和檢查科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應有所區別治療項目和檢查項目。第二,核算數據要與各科室工作量保持一致。第三,不同科室不可以統計不同時間的工作量,而應該統計相同時間的工作量。第四,應采用同一原則統計不同的指標、不同的科室,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能夠有效確保統計指標的可比性。
3.建立健全統計臺賬編制《年度統計資料匯編》,保證統計資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為醫院積累歷史資料。統計資料應妥善保存。做好統計咨詢服務,及時為院領導及各科室提供統計信息查詢服務。在條件許可時,可以開展臨床科研統計數據處理與分析業務。統計人員堅決執行《統計法》,提高統計法律意識。要堅持實事求是和發揚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
4.為拓展統計工作內涵,提高統計工作效益,醫院統計人員除了應該積極做好有關統計工作,并應該努力把大量的基層科室統計數據變成活的分析資料,為醫院領導班子對衛生事業發展決策發揮很好的參謀作用,同時也調動了基層統計人員開展統計分析工作的積極性。
三、建立醫院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
對統計資料的整理、計算、存貯、傳送、檢索逐步實現自動化處理。同時,認真執行統計報表制度,嚴格按統計報表制度規定的指標涵義、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及時準確地向上級衛生行政機關報送各種法定統計報表,向上級報送的統計報表必須經制表人自審和簽名后再送分管院長審查簽發;統計部門還要根據醫院管理的需要設計院內報表,定期向院領導提供詳細統計資料,并向各科室反饋信息。此外,要定期撰寫階段性的綜合統計分析報告和不定期的專題統計分析報告,供醫院領導和管理人員參考。統計人員進行統計調查時,有關科室應盡力配合,不得弄虛作假。
四、培養高素質統計人員
醫院統計人員的素質高低對于醫院統計工作的好壞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醫院統計人員應該通過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或者自學的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進行適時“充電”,及時補充新技能、新知識。統計人員在服務意識上要“主動出擊”,要主動參加各種業務學習的會議,力爭參與醫療業務計劃編制、醫院發展戰略研究、醫院決策可行性論證等工作,把醫院統計服務做到“位”,工作做到“家”,爭取諒解、信任、支持及協作。同時,應該不斷提高醫院統計人員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醫院統計部門絕對不只統計檔案資料,還應該匯總分析統計信息來加強對未來發展的預測工作,有效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勢,信息統計人員必須成為復合型人才,要有較高的分析預測問題、較高的政策水平、較高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可以不斷發揮統計信息的重要作用,才可以適應新形勢工作需要。
- 上一篇:校園媒體發展情況及調整
- 下一篇:市場經濟下的財務監管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