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銀行創辦與經營

時間:2022-11-25 08:26:05

導語:企業銀行創辦與經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銀行創辦與經營

一、中國企業銀行創辦

(一)中國企業銀行創辦的社會背景。中國工業化運動發軔于19世紀60年代,而銀行則出現于90年代后期。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在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中,銀行的主要職能就是調動、集中眾多的社會閑散資金,通過放款貼現、投資等形式輔助、扶持現代產業發展,并在產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擴展。晚于新式產業出現的近代中國銀行業并不是根基于新式產業產生的,而是對外貿易與政府財政激發的產物。因此,近代中國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從一開始就是不同步的。并且,銀行資本在發展運行過程中不能及時充分轉化為產業資本,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一是商業的投機性利潤長期高于產業的投資性利潤,銀行資本自然是流向回報率較高的商業投機;二是社會信用無保障,如若企業家辦理工廠時無周密計劃,經營不善致使工廠倒閉容易拖累銀行;三是工業投資周期長,風險巨大,而商業投資資金容易收回,風險小。企業家為謀求生路,開始創辦企業集團專門的儲蓄機構,直接向社會招攬吸收儲蓄存款。劉鴻生創辦的中國企業銀行恰是此時劉氏企業尋求社會資金的產物,同時還有其他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也陸續開辦內部儲蓄機構,如郭氏企業集團的永安銀業部,榮氏集團的同仁儲蓄部,以及先施新新中原等百貨公司、中法中西等藥房、九福公司、同昌車行、ABC內衣公司、大世界等,均曾有儲蓄部之設。出現這種現象絕非偶然,它是近代中國企業生存環境依然惡劣的反映。這種環境迫使企業想盡各種辦法、動員一切資源進行抗爭,以求得生存發展的空間。可以說,中國近代企業集團的內部資金調撥流動,本質上是企業“自救”“求活”的無奈之舉。(二)劉鴻生創辦中國企業銀行的初衷。1.實現各企業之間的資金調撥和集中管理。1930年前后,劉鴻生已經先后辦了火柴、碼頭、水泥、煤礦、毛紡等企業,但各個企業之間的資金并不能直接調撥:一怕彼此拖累,二則是各企業的董事、經理各自為謀,彼此間存在矛盾。但一個企業的資金,總是有時多、有時少,多的時候存在銀行里給別人用,少時向銀行借款又要支付利息。為實現各企業間資金的盈缺調撥,劉鴻生決定創辦中國企業銀行。2.減少利息支出。劉鴻生曾說過:“吃銀行飯的人最勢利,當你需要款子的時候,總是推說銀根緊,不大愿意借給你,即使借給你了,因為利息高,自己所得的利潤,大部分變為銀行的利息。而且屆期催還得很緊。”銀根緊缺是其一,就算借到資金,繁重利息支出也使利潤大為縮水,用己之財則己之善,用人之財則人之善。劉鴻生的企業1929年和1931年的利息支出占總支出的27.55%、49.19%,這讓劉鴻生有巨大的動力去創辦一家服務于自己企業的銀行也秉承了劉鴻生的基本理念:“肥水不流外人田,肉要爛在鍋里”。3.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劉鴻生曾說過,他開銀行的另一個原因是想吸收游資,以充實企業資金的來源。向銀行貸款不僅利息高、手續麻煩,而且錢根總是掌握在他人之手,難免仰人鼻息。而吸收社會游資便是解決企業資金匱乏的好方法,民間閑散資金數量雖然零星,集中起來也是相當大的一筆資金。于是,中國企業銀行雇跑街向各工廠商號拉存款的同時,舉辦各種儲蓄存款,名目眾多,五花八門,丁點零星都不愿錯過,足見當時資金對于企業的重要程度。

二、中國企業銀行的經營方法

(一)營銷手法多樣。1.廣告宣傳。特派員駐廠,鼓勵職工將工資儲蓄在中國企業銀行,并且打出了十分誘惑人心的廣告:在目下在世界經濟悲慘時機,失業危險已成為一個極嚴重的問題。大部失業的群眾,固然感到極度的痛苦,抱有職業的人們,也常在憂慮著厄運的來臨:深恐一日突然失業,生活費用就要無法維持。為求免除這種憂慮和恐慌起見,只有先從儲蓄做起,如果我們能把每月收入中的一部分,逐漸積蓄起來,幾年以后,即可成為一筆巨款。那時我們雖遇到意外問題,也就可以應付自如了。此外,在我們人生過程之中,還有許多事件要預先籌劃,例如婚喪疾病等臨時費用,子女的撫育費,年老時的養老金,都總很重要的,倘若平時沒有畢備,臨時必然感到誨蹶。如上一切成功,都是從小處做起,俗語所謂:“聚沙成塔涓滴成海”。從諸君日常開支中節省一二,將來就可成為巨才。我行為諸君便利起見,現在貴廠設有辦公處,諸君如要存款,請至敝廠面洽。用婚喪疾病等臨時費用、子女的撫育費、年老時的養老金等激發人們儲蓄的欲望,營銷手段可謂高明。2.儲蓄品種多樣。除了吸收職工儲蓄,中國企業銀行還舉行小學生零星儲蓄、兒童幸福儲蓄以及小學生務寒儲蓄,只要有一丁點吸儲的希望,中國企業銀行就不嫌少,堅信聚少成多、涓滴成海。3.會計獨立。1935年時處上海市面不景氣時期,增加存款之銀行共十家,減少存款之銀行共八家,中國企業銀行不幸反列于減少存款行之一,尤為減少存款額之最多者,殊為憂慮,不得不對于各種施舍努力改進——實行會計獨立。(二)堅持服務于劉氏企業集團的使命。中國企業銀行從一開始成立就決定了它的歷史使命:招攬社會儲蓄,調劑企業集團內部資金,為劉鴻生企業集團的資金運營及產業發展服務。1931—1936年間,中國企業銀行對劉氏企業集團的放款占銀行放款總額的比重平均在60%以上,可見,中國企業銀行設立之初衷主要在于為劉氏企業集團服務。從歷年有關系之放款總額可見,中國企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始終將為本企業服務作為中心,僅有少部分放款為商業往來。僅1935年度,中國企業銀行對外放款總數為3256000余元,其中有關系之放款約合三分之二。這也決定了中國企業銀行不像其他商業銀行一樣擴大規模、追逐利潤,而是謹慎保守經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三)保守經營,穩定盈利。從中國企業銀行開業伊始,適值日軍侵我東三省,滬市蕭條,金融市況受公債暴落影響,尤為凋敝。中國企業銀行在此形勢下,對于各項業務自不得不力求寡慎,未敝遂行擴充。對于數筆大數放款,寧愿放棄大筆貸款利潤,也要力求緊縮,收回若干,以避免無法收回之危險。直到1949年,國內一直戰爭不息,市面蕭條,銀根時緊時松,銀行存款最高額與最低額相差甚大,皆為短期存款性質,不可進行長期投資,處境艱難。但中國企業銀行向來謹慎行事,故雖處驚濤駭浪之中,但經營保守謹慎,歷年來始終保持10%的盈利率。雖然期間也有投機行為,但同當時一般投機大戶的投機活動比較起來,中國企業銀行所做的投機買賣相對地說是較小的。中國企業銀行從1931年11月12日創辦以來,恰逢國內局勢動蕩,一路艱苦經營,素主謹慎,雖未獲發展壯大,但穩妥經營,歷年保持盈利,最終堅持到新中國成立。1951年中國企業銀行并入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1952年底加入公私合營銀行。雖然中國企業銀行由于資力有限,最終沒有承擔對劉鴻生所屬各企業的資金實行集中調度的任務,但其在劉鴻生企業集團曾起到一定的資金補充和調配的作用。同時,也是近代企業成長艱難的縮影,在局面動蕩、銀根緊缺的近代中國,企業運行中資金不足是困擾企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這些企業集團鏈條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因此,中國企業銀行的創辦實際上代表劉鴻生等一批近代企業家在內外壓力的擠壓下尋求“求生”“自救”的無奈之舉。

作者:曾璐璐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一翔.論影響近代中國銀行資本產業化趨勢發展之因素[J].史林,1998(02):91-98.

[2]李一翔.中國早期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關系初探[J].南開經濟研究,1994(02):70-75+77.[3]王志梓.中國之儲蓄銀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