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國際化啟示論文

時間:2022-04-07 11:07:00

導語:企業國際化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國際化啟示論文

[摘要]中國加入WTO以后,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企業國際化逐步形成一定的規模,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本文根據鄧寧的投資周期理論,分析我國企業國際化的階段、特點和將來的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上提出應對對策。

[關鍵詞]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企業國際化經濟發展水平

2004年以來,中移動、聯想、中興、華為、南汽、TCL等大企業紛紛開始吹響中國企業進軍世界的號角。與此同時,更多的中國制造型企業也在用代工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著國際化之旅。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不是偶然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現企業國際化,而揭示這種規律的理論就是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一、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英國里丁大學鄧寧教授于1981年對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投資發展周期理論(InvestmentDevelopmentCycle)。投資發展周期理論,其中心命題是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傾向,取決于經濟發展階段以及該國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域優勢,并將一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結合起來,認為一國的國際投資地位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關系。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鄧寧區分了四個經濟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年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這些國家幾乎沒有直接投資流出,也很少接受直接投資,凈對外投資為零或為較小的負數。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不具有所有權優勢,也沒有內部化優勢,因而沒有對外投資的條件。同時,由于國內缺乏令投資方滿意的區位優勢,如沒有足夠大的國內市場和優良的投資環境,外資流入也很少。

第二階段,年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接受直接投資處于上升階段,并開始少量對外投資,對外凈直接投資為負,且負數值在增大,意味著吸收投資大于對外投資。這說明由于實施進口替代,市場擴大,投資環境改善,區位優勢增加,直接投資流入也開始增長。但該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增長有限,難以克服國際化生產障礙,所以直接投資流出仍然很少,且集中于鄰近國家。

第三階段,年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間,處于該階段的國家對外凈直接投資雖也為負數,但其絕對值在不斷減少,這是由于接受外資減少,或對外直接投資的速度快于接受外資的速度。在此階段,該國一些企業所有權特定優勢增強,原來的外國投資者在該國的子公司的所有權優勢下降,該國企業對外投資開始上升。

第四階段,年人均GNP超過5000美元,處于該階段的國家對外凈直接投資為正值,并呈增長趨勢,對外直接投資比接受的直接投資增長得更快。這表明該國企業具有強大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能力,也善于發現取得國外的區位優勢。與此同時,外國投資者獲得該國的區位優勢和發揮自身所有權優勢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戰。

該理論動態地描述了對外投資與經濟發展的辨證關系,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條件下,一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和其他對外投資是緊密相聯系的兩個過程。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水平

根據投資發展周期理論,在不同經濟發展的階段,如何利用好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國際化,是提高本國國際競爭力的基礎。那么,首先,我們要判斷我國處于哪個階段。從表1的統計數據來看,1994年我國人均GDP就已超過400美元,為474美元(人民幣3923元)。1994年~2005年人均GDP一直保持增長態勢。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82321億元,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人均GDP約為13944元,按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8.07計算,折合成美元約為人均GDP1728美元。因人均GNP與人均GDP差不多,故本文將兩者等同看待。由此看來,我國總體上處于鄧寧教授所分析的第二階段,即對外直接投資相對于利用外資較少的階段,但考慮到中國人均GDP已處于第二階段的后半部分,對外投資開始增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中國沿海地區一些省市區的人均GDP已超過2500美元,進入鄧寧所分析的第三階段,即對外直接投資加速發展的階段。其中北京、上海、天津3個直轄市已進入第四階段。因此,可以說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對外直接投資數據來源于《世界投資報告》,采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口徑;實際利用外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及商務部投資管理司最新公布數據,采用商務部統計口徑。

人均GDP是以歷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單位為人民幣)與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計算得來,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及商務部。

三、促進我國企業國際化的對策建議

按照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以上。根據投資發展周期理論,這一目標的實現,將使全國進入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階段,也將使中國跨國公司迎來一個全面加速發展的新時期。這也就是說,再過十幾年,中國將徹底變成一個對外投資大國。

在新的發展階段,充分發揮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積極推動作用,在企業和政府兩個層面上都應采取一些切實、具體的措施。

1.政府層面應采取的措施

(1)加強對實施國際化戰略的總體規劃和政策指導,積極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政府要定期選定和公布對外投資的鼓勵行業,以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加快改革境外投資外匯管理體制、投融資管理體制,適當加大財稅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促進對外投資的政府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同時要建立與國際化經營相關的國際多邊合作機制,加強多邊、雙邊經貿談判磋商,通過簽訂多邊經貿協定和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和經濟合作協定等,為我國企業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2)加快對外投資的立法進度

對外投資需要法律的保護和支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投資的實踐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到目前為止,僅有《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和《關于境外國有資產以個人名義進行產權注冊辦理委托協議書公證的規定》等一些關于對外投資行為的管理規定和辦法,《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法》、《境外合資經營法》等相關法律仍然沒有制訂出來。而隨著對外投資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更高層次的法律出臺,以切實維護相關投資者利益和制約相關投資行為。

(3)建立對外投資風險預警與防范機制

政府應盡快建立國際市場風險預警機制,成立全國性的為跨國投資提供信息而后咨詢服務及項目可行性研究服務,建立對外投資保險系統,擴大國家雙邊投資保險協定的覆蓋面,為企業跨國經營提供包括政治、匯率、法律、罷工、恐怖主義、戰爭等的風險的預警服務,也為陷于巨大國際市場風險中的我國企業提供一定政治、經濟、法律、道義上的支持與援助。

(4)扶持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

國際化經營主體的確定,不是根據企業所有制的性質,而是根據企業是否具有比較競爭優勢。我國一些民營企業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具備了開展跨國經營和對外投資的條件,并已有一些企業不同程度地走向國際化。政府的扶持政策應將所有具有國際化競爭力的企業作為其主體,才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國際化進程。

2.企業層面應采取的措施

(1)要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好核心競爭力

積極發展本企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是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重要策略。要盡量避免在進入國際市場初期實力尚不雄厚的情況下,盲目擴大多元化。同時,應注意揚長避短,避開與跨國公司直接展開競爭,而應注意于跨國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無法涉足的領域或地域。通過自主開發、合資開發、戰略聯盟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實力雄厚的企業品牌形象。近我國家電業涌現出來的海爾、海信、TCL、康佳等企業都是苦練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在國際市場中立足典范。

(2)要盡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強大企業集團,增強與外國企業競爭的能力

當今時代,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集中體現在該國大型企業集團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上,例如美國就依靠福特、波音、杜邦及其他許多跨國公司,韓國則依靠現代、大宇等10多家大型企業集團。我國在未來國際經濟秩序中的地位,取決于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因此,我國企業應努力通過兼并、收購、戰略聯盟等多種方式,運用市場化和國際化手段,增強與外國跨國公司平等對話的實力。盡管我國目前在家電、紡織、石油化工、汽車、民航、有色冶金、鋼鐵、外經外貿、商業、電信、金融等行業已初步完成或已開始組建企業集團,但國際競爭力還尚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企業集團不僅“大”,更重要的是“強”。

(3)培養和利用國際化人才

發展國際化經營管理,不僅需要金融、法律、財務、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更需要有戰略思想和熟悉現代企業管理的經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國企業擴大國際化經營規模、提高國際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約因素。要積極培養人才,完善人才管理。在目前國內比較缺乏熟悉國際規則和東道國的市場法律的人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招聘優秀的國際人才來彌補靠自身培養之不足。另外,跨國公司經營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種趨勢。因此,海外我國企業實行人才本土化,攬四海英才為我所用,也是一項明智之舉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捷徑。

(4)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及商會的作用

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中介組織,政府與企業之間聯系、協調的橋梁和紐帶,為會員企業開展國外管理、技術、銷售等方面咨詢活動,提供國外的管理、技術經濟情報。

按照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一國企業國際化進程是有規律可循的。處于第二和第三階段之間的中國,通過我國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國企業國際化的步伐一定會日益加大,成為我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劉秀玲:國際直接投資與技術轉移[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張為付: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2008(2):55~65

[3]蘇輝: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階段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1):311~312

[4]劉紅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證研究及國際比較[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